Mixed Accent

二 . 与盐商会所关系密切的­书画世家

-

以李友太为创始人的李­氏书画世家,因其父子二人及其挚友­梁洪等人都是张氏兄弟“问津园”和“帆斋”的常客,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­归附到张氏世家的体系­里面去。换言之,李友太、李大让等人的艺术活动­是围绕张氏家族的活动­开展的。

李友太,字仲白,号大拙,天津人,自署逸民,迂直好义,性嗜金石、书画,精鉴别,能制砚。《天津县志》中讲他:“能自制砚,制墨尤精,赏鉴周秦彝器,历代金石、宋元明人书画,一见能别真赝”。他以道士身份活跃于清­初文坛。李友太书生气十足,不善治家,又因为研究金石文物耗­尽家产,生活贫困却坚持自食其­力。当时,他已经是一位很有名望­的人了,一个清朝的官吏想请他­去做幕僚,就给他送礼品,想见一面,被他回绝了。那人又亲自到他家去请,李友太跳墙逃走,展示了他甘当逸民的骨­气。李友太的书法从王羲之、颜鲁公的书体中脱化而­来,严谨精致,一笔不苟;平生对自己笔墨极为珍­惜,不肯轻易为人动笔,著《瓮虚斋观帖录》《旷真精舍观画录》等。

其子李大让,书法得其家学,在王羲之书法上下过很­大功夫,名重津门。其性情一如其父。《津门诗钞·卷一》记载:“大让,工草书,得其家法,名重一时,亦不轻易为人书”[4]。同书同卷中记载有张霔­诗歌《晤大拙令子大让》:“大拙先生生大让,羲之之后复有之,古书古画读不尽,家传岂但是临池”。可见李

大让的书法不仅在于勤­于临池的功力,而且在于深厚的学问修

养。

励氏世家也是津门书画­史上有名的家族,《清史稿》称:“子孙继起,四世皆入翰林”。开创者是励杜讷。励杜讷,字近公,一字澹园,直隶静海人;初以杜姓为生员,后恢复励姓;特授编修,官刑部侍郎,谥文恪。励杜讷学问渊博,精于书法,并以书法步入仕途。康熙二年,朝廷为缮写《世祖实录》选拔善书之士,励杜讷参加选拔考试名­列第一而被录取,完成《世祖实录》的缮写后,授职福建福宁州同知,留南书房行走,食六品俸。此后其一直为官,康熙十九年特授为编修,充日讲起居注官,历任赞善侍讲、光禄少卿、通政司参议、太行寺卿、宗人府府丞、左副都御史、刑部右侍郎等,出入禁闼数十年,小心缜密,对朝政提出许多有益建­议,主管刑狱期间,不徇私情,朝野推为正人;死后特旨给全葬,康熙四十四年(公元1705年)康熙帝驻跸静海,御书"文恪"二字赐其家。雍正元年追赠礼部尚书,后入祀乡贤祠,加赠太子太傅。

励杜讷在朝廷选拔善书­之士的考试中被录取后,正值宫殿更换匾额,众翰林奉敕书写匾文,皆不如皇上意,只有励杜讷所书被选中,自此荣耀一时。据《槐西杂志》《先正事略》等记载:他曾经剪方寸纸1百片,每片纸上写同一个字,再将1百片纸叠放在一­起,字体大小、笔画粗细以至于结构精­确到分毫不差,其功力可见一斑。从艺术的角度看,励杜讷是康熙时期馆阁­体的

巅峰人物。

清代馆阁体书法承袭宋­代院体,明代台阁体的传统,要求书法严正化一,笔笔不苟,法度有常,一点一划不准有误,是受到帝王青睐的皇家­御用字体。尽管馆阁体需要天长日­久的扎实功力,但却泯灭了艺术家的独­创精神,顶多算是书法发展过程­中的一个分支,就其本质看,应该是属于官场上通行­的实用书体。然而,馆阁体仅仅是励杜讷书­法的一种面貌,他的行书圆通畅达,挥洒自如,意度翩翩,风格在颜、赵之间,并有宋人笔意,变化丰富,疏朗自然。

励廷仪是励杜讷之子,康熙三十九年进士,清雍正年间(公元1723—1735年)曾任刑部尚书、吏部尚书,死后谥文恭。他的书法秉承家学,却不肯重蹈故辙:他以王羲之行书为基础,兼涉虞世南、褚遂良等人,书风遒美圆融,笔力强健,变化丰富,自成一格,传世作品以小品居多,有学者认为单就书法成­就而言,励廷仪已经超过其父励­杜讷了。

励宗万,字滋大,号衣园,又号竹溪,廷仪子;康熙六十年进士,入翰林,年才十七;历官刑部侍郎。励宗万生平好诗词,尤工书法。他的书法直追晋人,兼融褚遂良、颜真卿、苏轼、米芾各家之长,形成圆浑、峭拔的书风,独辟蹊径,别具神采,每将抄录的经书和自作­诗册进奉皇上,即得皇上褒奖和赏赐。他的书法与江南书法家­张照齐名,时称“南张北励”。他本人也与张照私交甚­好,两人常在一起切磋技艺,探讨书画。二人曾一起奉诏编撰《秘殿珠林》,从此更是朝斯夕斯,来往密切。其子励守谦也是名重当­时的书画名家。

励氏世家从励杜讷开始,经历了励廷仪、励宗万、励守谦四代人,历顺治、康熙、雍正、乾隆四朝,在津门显赫了一百余年,诗文书画代有传人,其中开创者励杜讷书法­深受皇帝青睐,堪称清代早期馆阁体典­范,且面目多变,以庄重博大的楷书榜书­获得朝野赞赏,又以信笔挥洒的行书体­现个性,能在仕途前途和自我内­心追求的十字路口上进­退自如,应该说是一位极为聪明­而且内心强大的文人、官员和艺术家。 乾隆年间与査氏家族关­系密切,且在

书法上有所造诣的当属­金氏一家。金玉冈,字西昆,号芥舟,自号黄竹老人,乾隆年间津门的书画大­家,与水西庄査氏有亲戚关­系,查为仁之妻金至元是他­的胞妹。他与张霖也交谊甚好,彼此经常交换古玩书画,以儒雅自居。他是一位全面的艺术家,不仅学识渊博,而且诗书画兼善,时人谓之三绝。他的书法骨力苍劲,气韵高古,得晋人风骨。王履谦在《金芥舟先生遗诗序》中记载:“先生诗画,名噪津邑,前辈多推许之,而字则鲜有称焉。……余尤爱其书法之妙,骨力苍遒,得钟王遗意”[5]。

金玉冈后人中论书法影­响最大的当属金铨(公元1928-1804年),字汝衡,号野田,仰慕陶渊明一类高士,无意进仕,唯好诗书篆刻,家贫,靠书法为生,梅成栋《金野田先生传》评价其书法:“吾乡金野田先生……工草隶诸书,于魏晋唐宋名贤真迹,靡不搜揽规模,精求神理”[6]。

可见其在书法上下过一­番苦功。《津门征献诗》卷六说他:“精书法,断章尺幅,人争惜之”。同书同卷有文曰:“野田书法掩诗名,四壁萧然乐一生”。可见其书法影响力甚大,超过他在诗歌上的成就。有一些附庸风雅和浅薄­之人重金向其求字求印,他“掉头振手而去”。他擅长草书,天津博物馆藏有他的书­谱临摹本,笔墨精纯,形神兼具,随意自如,虽为临写,却有自家笔意,绝非寻常临摹之作。还有同宗金世熊,字康侯,号力农,晚号竹坡。乾隆十五年举人,他擅长行草书,传世作品当中好多俨然­董其昌神韵。梅成栋编纂的《津门诗钞》收录其诗三首,加按语给予极高评价:“学无所不窥,尤工草书,名重一时。当时津门善书者,如乔公耿甫,金公铨,皆名显一时,而不及公之超逸。”同时代书法家朱兆庆写­诗歌赞其: “飞笔似张癫”[7]。将其草书与唐代草圣张­旭相比,其书法成就可见一斑。

梅氏也是沽上著名的诗­文书画世家,天津的梅氏始祖叫梅满­儿,至明亡共传12世。入清后成为穷苦的读书­世家,有“寒梅”之称。梅家虽贫,却是名家辈出,各个诗文书画样样精通,其中值得一提

的是梅成栋、梅宝璐和梅之桢三人。梅成栋(公元1776—1844年), 清代诗人, 字树君,号吟斋,天津人;道光年间倡立辅仁学院,主讲席10余年;曾在天津水西庄与文人­名士结成“梅花诗社”,是当时天津诗坛公认的­领袖;辑有《津门诗抄》,内有大量书法评论;拜张船山(名问陶)门下学诗和书法。梅宝璐是梅成栋之子,字小树,斋号闻妙香馆,擅长书法,行楷篆隶俱佳。曾经为清代重修鼓楼题­抱柱楹联,书法端庄遒丽被传诵一­时。八国联军入侵时遗失,后由华世奎以正楷补书。1952年鼓楼拆除时“华联”也不翼而飞。梅之桢,道光29年贡生,曾任教习和知县;传承家学,陆辛农《天津书画家小记》说他“工诗,善书”[8]。其传世书法墨迹颇似何­绍基,有一副大字对联,点画圆润,牵丝映带流畅,细节处见笔势从容自然,书风清雅。

同时期的书法名家赵执­信,是问津园的座上宾,张坦的老师,与査氏水西庄也有交往。赵执信,清代诗人、书法家,字伸符,号秋谷,晚号饴山老人、知如老人,山东省淄博市博山人;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­期间观看洪升所作《长生殿》戏剧,被劾革职;此后五十年间,终身不仕,徜徉林壑;康熙年间来到天津居住­在张氏的问津园。陆辛农《天津书画家小记》记载:“寓津最久,主张鲁庵家,善书法,一时津邑人得其书法之­传”[9]。

陈奕禧曾长期寓住在査­氏水西庄,书法亦受时风影响,书

体在董赵之间,曾临摹补足安岐家藏《书谱》真迹,从其传世作品上看应是­帖学书家,但他性癖金石,集有大量秦、汉、唐、宋碑版文字,精勤钻研,逐一辨证题跋,辑为《隐绿轩题跋》,另著有《金石遗文录》,内有大量秦汉碑版。《四库全书》记载:奕禧以书著名,是书为书法而作。就所得金石,采录其文,汇辑成帙。王士祯《分甘馀话》称,奕禧于秦、汉、唐、宋以来金石文字,收藏尤富,皆为题跋辨证。可见其对金石碑版有着­深入的研究。他入住水西庄期间,与天津文人雅士交往甚­密,时常交流、交换金石收藏,虽然从其书迹上看他并­没有碑学书法传世,但他与爱好藏古的包括­水西庄主人在内的一些­文人雅士一道客观上促­进了天津地区碑学萌芽­的发展。

朱岷,约活动于清代康熙、雍正时期,字仑仲,一字导江,号客亭,工书法,尤其精隶书,法汉碑而兼得于郑谷口,行楷法黄庭坚、米元章。原是江苏武进人,后受査礼之兄查为仁邀­请,定居天津。他真草篆隶皆能,以隶书用功最勤,驰名天下,取法蔡邕,直入《熹平石经》,亦有郑谷口笔意。用笔方圆兼备,刚柔相济,雍容端庄。他的传世名作《渔洋山人诗册》,得力于《曹全碑》,亦受郑簠影响,结字秀丽洒脱,磔、挑等笔法颇得郑氏神韵,但略为收敛,自具特色。现存的《隶书五言绝句轴》亦写得十分出色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