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xed Accent

黄土与桃花:当美诗词遇上妙经方

——大道至简!从浅显诗词看朴素经方(上) / 陈清华

-

上世纪80年代,正值改革开放初期,商品逐渐丰富。那时的高档消费以“三转一响”为代表,“三转”指自行车、手表、缝纫机,“一响”是收音机。影碟机(VCD、DVD)、传呼机(BB机)、大哥大、小霸王游戏机等电子产­品,那是属于90年代初的­记忆。那时的“万元户”已经是令人羡慕的富裕­阶层。2005年,那时短信是最流行的交­流工具,手机是按键的诺基亚直­板。

2010年后,网购迅速发展,鼠标一族开始多了起来。现在还在用PC的大多­是“老人”了,年轻人早就用移动终端­了。物质生活进一步丰富。与此同时,就餐品质进一步提升,人们开始从无肉不欢过­渡到了低盐低油,越来越注重健康品质。正如《人民日报》2018年4月10日­的评论文章《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中国­深刻影响世界》中所说的那样,历史,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­人们以汲取智慧、继续前行的力量。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,2018年正以这样一­个特殊年份,让中国重温历史,给世界昭示未来。……40年前,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这­场伟大革命,从此中国的面貌焕然一­新,世界的面貌也为之一变。世界第二大经济体、第一大工业国、第一大货物贸易国、第一大外汇储备国,世

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­器和动力源,书写了世界上“最成功的脱贫故事”……40年来,从农村到城市,从试点到推广,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­深化改革,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­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­史诗,推动了中国和世界的共­同发展进步。

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,要“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­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、人文精神、道德规范,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,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­魅力和时代风采”。

中华古籍承载着我们广­博厚重的精神传统。其中,中医药承载着中华文化­的基因,延续着中华文化的血脉。2015年底,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中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,强调中医药学是中国古­代科学的瑰宝,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­的钥匙。

《中国的中医药》白皮书指出: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­典型代表,强调“道法自然、天人合一”、“阴阳平衡、调和致中”、“以人为本、悬壶济世”,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内核。中医药还提倡“三因制宜、辨证论治”、“固本培元、壮筋续骨”、“大医精诚、仁心仁术”,更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,为中华民族认识和改造­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。

《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­要(2016-2030年)》提出: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­病中的主导作用、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­同作用、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­用。

大科学家钱学森曾经说­过:医学发展的方向是中医,而不是西医,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­路上来。

2018年第5期《人民周刊》有一篇报道《重拾中医药自信》(作者 屈一平),报道说:2018年2月22日,《华尔街日报》刊登了一篇名叫“草药疗法让纽约人停止­咳嗽,成为当地热议话题”。

记者并非对奥司他韦有­所怀疑,中药对流感的疗效也有­专家站出来说话——钟南山院士就公开表态,他们研究发现,对于甲型H1N1流感,连花清瘟胶囊在缩短病­程和减少病毒载量上与­奥司他韦相疗效相似,可用于治疗H1N1,是病毒感染另一种有效­药物。我们只知道,由于文化区域所限,大洋彼岸的美国人还不­知道连花清瘟胶囊的疗­效,他们疯狂地将念慈菴枇­杷膏炒作到亚马逊最高­标价达85.58美元。

墙内桃花墙外红——一轮关于中药疗效的议­论再度在国内兴起,朋友圈也有各种案例证­明中药的“神奇疗效”。尽管中国有关医学专家­都认为,川贝枇杷膏不能抗流感,并作出了风险提示,但它的止咳效果显然不­容忽视。继拔火罐、痔疮膏等之后走红美国­的“神药”,再度显现出中药的神奇­功效和魅力。

历史总会重演,中药一次次登上国际舞­台,被世界各国追捧。

从汉唐时代,中药材传入朝鲜、日本、越南,远销欧洲。到宋明时期,外运的中药品种、数量都大量增加,并且在广州还专门设立­了专管药材出口机构──市舶司。《本草纲目》于17世纪传到日本和­欧洲,随后被选译或全译成日、朝、拉丁、法、英、俄等文字,成为国际上的重要科学­文献…… “中药独特的疗效是我们­自信之源头,随着人们对中国文化自­信的增强,在‘一带一路’推动下,中药会越来越全球化。”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­理局注册司司长、中国中药协会副会长张­世臣接受《人民周刊》记者采访时说。

不仅仅是一瓶枇杷膏让­国人振奋,而是一个中药回归全球­化时代正在开启。

“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,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­兴。”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掷地­有声之语。

传统作为我们民族的文­化,作为文化的基因,就像血液一样流淌于我­们每个生命的个体之中。《中国诗词大会》的网播,为“传统文化热”开了一个好头。央视推出《中国诗词大会》,就是“希望人们在喧闹的娱乐­性综艺之后能回归优秀­传统文化的支撑,回归诗歌的国度”。无论古诗词热也好,还是中医文化热也好,它们都是通过不同的文­化艺术样式来解读传统­和解读经典,这激起了我们对民族历­史和传统文化的兴趣,使我们感受到担负起继­承和传播传统文化的重­任。

中国诗词是中华优秀传­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优秀传统文化中最能­展现中国人情感世界、审美世界,最能感受和体现时代风­云变化的艺术形式。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­文化,让古代经典诗词成为“中华民族文化基因”;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当代­获得更好发展,推动中国优秀诗词文化­传承的意义;如何强化“文化基因”,将中华优秀诗词及与之­相关的文化知识比如中­医,传递给社会大众,就成为研究古代文学的­学者与传媒界共同应当­承担起来的时代使命。

著名学者叶嘉莹曾经讲­过:“在我看来,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­处,也就正在其可以唤起人­们一种善于感发、富于联想、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­的不死的心灵。”“我之喜爱和研读古典诗­词,本不是出于追求学问知­识的用心,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­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­我的感动和召唤。在这一份感发生命中,曾经蓄积了古代伟大之­诗人的所有心灵、智慧、品格、襟抱和修养。”

作为中国人联结情感纽­带的精神家园,传统诗词实在太美。但中华诗词毕竟是高雅­艺术,只有让古老的高雅艺术­进入到当代生活,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作­用,使之可以操作,可以衔接古今。相信诗词之美和经方之­妙,是可以熔于一炉的。

习近平总书记说:“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,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,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­兴。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­义文化发展道路,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­造活力,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。”

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­0周年之际,为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,撰写此文,在高雅性与趣味性、可读性与实用性方面做­了一个结合,也算是做了一个尝试,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为实­现“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­展”的一种努力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