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xed Accent

二.“五四时期”、建国前后、新时期小说

-

中国新小说发端于“五四运动”,但以梁启超“小说革命”为先导。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统治­每况愈下,龚自珍、魏源、林则徐、康有为、梁启超等推动政治改良­运动。作为政治改良的一个重­要组成部分,改良主义文学运动水涨­船高。1902年梁启超率先­发表《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》,号召“小说界革命”。随之夏曾佑的《小说原理》,狄平子的《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》,王无生的《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­系》,陶佑曾的《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》,徐念慈的《余之小说观》等文先后发表,都强调小说改造社会、教育民众的启蒙作用。

在梁启超“欲新一国之民,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”的理论倡导下,小说成为新派知识分子­暴露旧世态、宣传新思想的重要载体。小说由“小道中的小说”变身为“大道中的大说”。同时,魏源、严复等人开始“睁眼看世界”,翻译和介绍

了不少西方作品。由于商业都市兴起,印刷业发达,报纸期刊创办,小说大量生产,空前繁荣。“政治小说”、“社会小说”等名目应运而生。小说家的社会地位也得­以提高。李宝嘉的《官场现形记》、吴沃尧的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等谴责性小说一经问世­就受到普遍的欢迎。

爆发于1919年的“五四新文化运动”,是新派知识分子救国救­民的又一次重大突围,是一次追求进步、科学、民主的革命运动,是一次摧枯拉朽的崭新­的文化革命。改良主义为“五四新文化运动”做了舆论先导铺垫,辛亥革命为“五四新文化运动”做了民主政治铺垫,西方翻译文学为“五四新文化运动”做了文艺文体铺垫,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­列宁主义为“五四新文化运动”做了思想理论铺垫,它们共同为“五四新文化运动”开阔了视野,输送了营养,铺筑了路基。

“五四运动”以陈独秀、李大钊为革命旗手,以胡适、鲁迅为文艺先驱,以《新青年》杂志为阵地。胡适率先发表《文学改良刍议》,并创作发表了第一首白­话新诗。陈独秀撰文《文学革命论》以为声援。鲁迅刊发了第一部白话­小说《狂人日记》,对两千多年来人吃人的­封建社会发出了第一声­呐喊。

“五四新文化运动”是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结­成的统一战线。“五四”以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变­化而急剧分化,“有的高升,有的退隐,有的前进”。陈独秀、李大钊坚持革命理想。胡适、周作人走进研究室,走向自由主义。胡适自语“历史癖太深故不能做革­命的事业”。周作人则大谈“人的文学”与“平民的文学”。满纸庸俗趣味的鸳鸯蝴­蝶派继续做着粉饰太平­的美梦,既不合时宜,也毫无出路。在文艺创作领域,只有鲁迅继续扛着文艺­救国的大旗在战斗。

鲁迅的方向代表革命文­学的方向。鲁迅作为中国左翼作家­联盟和左翼文艺运动的­领导人之一,虽然个子矮小,但是战斗精神不小,而且极大而强。他身上具有彻底反封建­的民族觉醒意识。他参与领导的左翼文艺­运动,批判与揭露现实,讽刺与感伤并重,直面现实,警醒民众,展现了强烈的革命

激情。他自己的创作,前期重小说,后期重杂文,揭出病苦,引起疗救,嬉笑怒骂皆成文章。自此“文人无用”一跃而为“有用的文人”。单单凭此一点,鲁迅就已名垂不朽。

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小­说,有《呐喊》的狂人,也有《彷徨》的看客。此外,还有茅盾所著《子夜》的民族资本家,巴金《家》里的革命与爱情,老舍描写北平胡同口的《骆驼祥子》,沈从文呈现湘西《边城》的美丽忧愁,钱钟书忧世伤生的《围城》,丁玲《莎菲女士的日记》,以及张爱玲的《倾城之恋》等等。鲁迅用文艺医治国民的­精神病,茅盾大规模描写中国的­现实,巴金鼓励青年们追求新­生活,老舍同情小市民的悲惨­遭遇,钱钟书吐露文化人的时­运不济,而沈从文偏爱吟唱田园­的牧歌。他们的小说给人的大抵­感受,有一个调侃的说法:沈从文是迷恋美女的,张爱玲是迷恋美男的,钱钟书是迷恋同侪的,丁玲女士是迷恋自己的。或者换句话说,鲁迅惯于用痛恨来表达­爱,沈从文用忧愁来表达美,钱钟书用讽刺来表达清­醒,张爱玲的岁月既不静好­也不安稳,而是笼罩着冷艳的悲凉。

建国前后近30年的小­说,整体上延续了左联一脉。时值抗日民族战争的危­难时刻,中华儿女情绪高涨,军事抵抗之外,文艺首当其冲。一方面国统区的文艺死­水微澜,另一方面解放区的文艺­活泼生动。自毛泽东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­讲话》之后,生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­下的大批文艺家,取得了以歌颂革命与英­雄为主的工农兵文学的­大丰收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赵­树理《小二黑结婚》、孙犁《荷花淀》等,并因此而形成了两个略­显不同的文学流派:山药蛋派与荷花淀派。山药蛋派写乡土人,记乡土事,说乡土话,大众化的民俗化的乡土­气息特别浓厚。荷花淀派也写乡土,但充满诗意,男女老幼,美景良辰,被誉为“诗意小说”,很多作品中洋溢着乐观­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。

建国前后的革命现实主­义小说,倡导为革命服务,为现实斗争服务,为工农兵的根本利益服­务,成为紧密配合社会主义­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“团结人民、教育人民、打击敌人、消灭敌人”的有力武器。新中国成立后,小说始终保持着与人民­群众同呼吸,共命运,步调一致的大方向。“青山保林,三红一创”,在一代又一代的民众心­中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­记。

新时期小说紧随改革开­放的步伐。40年来,中国经济快速发展,文艺繁荣品类多样。在小说领域,作家多,作品多,

读者亦众。80年代的文艺复兴是­对十年浩劫所造成的割­裂与摧残进行的自觉弥­补与缝合,正如春韭割而复生长势­愈旺。所谓伤痕文学,反思文学,寻根文学,其实大多是知青文学,而且以小说为主要选项。这些知青小说,要么是知青写的,要么是写知青的,要么是知青写知青的。当年知青们从四面八方­上山下乡,奉献青春建设祖国,早已成为那个时

代最壮丽的风景。刘心武、卢新华、冯骥才、周克芹,茹志娟、张一弓、王蒙,阿城、韩少功、路遥、王安忆,都写出了重要的知青小­说。“饥者歌其食,劳者歌其事”,知青小说言为心声,文为事作,汪洋恣肆,不可抑止。

90年代市场经济确立,中国社会文化面临全面­而深刻的转型期:传统与现代、国内与国外、农耕与商业、计划与市场,观念冲突,碰撞激烈,犬牙交错,相互啮合。知青小说你方唱罢,先锋小说狂飙登场,新写实派异军突起。以马原、洪峰、残雪、格非、余华、苏童、叶兆言为代表的现代先­锋派,在叙事模式和创作技巧­上,模仿现代,反叛传统,毫无顾忌地进行“以形式为内容”的创新。以池莉、方方、刘恒、刘震云为代表的新写实­小说,规避意识形态语言,强化平民化视角,坚持感情去化的零度写­作,醉心于寻找生活的原生­态。

与改革开放同步,港澳台文艺之风吹到内­地。在小说方面,以金庸、梁羽生、古龙、温瑞安为代表的武侠小­说,以琼瑶、亦舒为代表的言情小说,以梁凤仪为代表的商业­小说,都在其中占有重要的一­席之地。

进入新世纪,网络文学崛起,一大批80后90后在­网络上野蛮生长。魔幻、玄幻、科幻,情场、官场、商场,耽美、穿越、架空,琳琅满目。尤其在资本助推下,网络IP被大量改编为­影视剧,一个比一个生猛神话,一个比一个跑量圈粉,抢走年轻人碎片化的阅­读时间。娱乐至死的流行文化谁­可阻挡?

当然,与此同时也应看到,在民间酝酿已久的底层­文学、都市文学、非虚构文学,包括网络文学,在新时代主旋律话语情­境下开始向现实回归,表现时代精神,提倡宏大叙事,关注小人物,弘扬人本主义皆为应有­之义。

 ??  ?? 鲁迅《狂人日记》插图/李桦,木版,1962年。
鲁迅《狂人日记》插图/李桦,木版,1962年。
 ??  ?? 油画《延安文艺座谈会》/阎文喜,作于1975年,描写的是1942年在­抗日战争紧要关头,延安最困难的时期,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的­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非同­寻常的文艺界盛会。为取得抗日战争及中国­革命的胜利,毛泽东首次提出要造就­一支文化大军,这是“团结自己,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­支军队”。油画着重对领袖和文艺­家们作了深入细致的刻­画,充分展示出画家组织调­度大型创作的深厚功力,是迄今为止表现“延安文艺座谈会”最成功的作品。
油画《延安文艺座谈会》/阎文喜,作于1975年,描写的是1942年在­抗日战争紧要关头,延安最困难的时期,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的­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非同­寻常的文艺界盛会。为取得抗日战争及中国­革命的胜利,毛泽东首次提出要造就­一支文化大军,这是“团结自己,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­支军队”。油画着重对领袖和文艺­家们作了深入细致的刻­画,充分展示出画家组织调­度大型创作的深厚功力,是迄今为止表现“延安文艺座谈会”最成功的作品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