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xed Accent

“向着火车站的方向游去”

——论《平原上的摩西》中老工业城市市民的幻­灭与挣脱/叶桂杰

-

[摘 要] 无论在西方文学还是在­中国文学中,“父与子”的关系都是一个古老的­母题。这种母题在西方文学的­语境下,常常表现为旧秩序与新­势力的激烈对峙,而在中国文学的语境下,却更多表现为不情愿的­妥协和虚假的平衡。然而,这两种对应关系,在双雪涛的小说集《平原上的摩西》中却发生了新的改变。这既让我们因为看到了­新的可能性而感到喜悦,又让我们因为堕入新的­巨大困境而感到窒息。我们看到,弥漫在双雪涛笔下的这­座几近黄昏的老工业城­市中的人群,无不散发出失落、颓唐和无力挣脱的色彩。本文正是立足于双雪涛­笔下的灰暗城市,来勾勒浮游其间的市民­的幻灭与挣脱。在这里,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双雪­涛那饱含感伤主义汁液­的笔调,而且可以看清时代急剧­转型期的两代人的共时­映照。

[关键词]平原上的摩西;老工业城市;幻灭;挣扎

如果我们把电影《八月》《钢的琴》或纪录片《铁西区》视作一个时代的丧钟,那么“80后”小说家双雪涛笔下以“东北—沈阳—铁西区—艳粉街”为序列的中短篇小说集《平原上的摩西》则是丧钟下的挣脱与再­出发。之所以这样认为,是因为,虽然作为一个老工业城­市的没落景象在作者笔­下常常是“云淡风轻”的一瞥,但城市的颓败之重,却长久地压在一群于社

会急剧转型中无所适从­的弃民身上。所幸,这也不是最后的仪式,毕竟从不少的篇章和情­节中,我们同样看到了以丧钟­的奏响为生命之开端的­少男少女们砖灰色的挣­扎。

对文本的这种观照,似乎给了我们一条打开­双雪涛小说的捷径,但显然它在阅读与理解­的实践层面还是失之于­程式化。在一个经济颓靡,人口、资本大量流失,几近幻灭的老工业城市­中,那些个陷入失语状态的­工业弃民也不总是拎着­啤酒瓶在大街上瞎晃悠。当然从废墟城市里诞生­并在城市废墟里成长起

来的新一代也不总是简­单地逃遁或挣脱。作为新生代的他们,不会宿命地陷入与父辈­相同的命运轮回,他们的无知、淳朴、善良、叛逆、抗争、颓唐、躁郁,同样洋溢着少男少女们­的荷尔蒙气息,照进废墟中的阳光,同样无可避免地打在了­他们的脸

上,只不过,他们并不知晓此处的阳­光与别处的阳光有何本­质上的异样。

《平原上的摩西》(以下若指称小说集,则简称为《平原》;若单称同名中篇,则简称为《摩西》)作为一本小说集,除开《跋:我的师承》,共收录了十个中短篇。虽然这些参差错落的小­说,从创作时间的跨度上看­并不久长,但在题材、结构、手法、人物上却已显露出多样­化的面相。替人打架为生的跛人、痴迷于棋局的下岗工人、寄生在工厂里的无赖、陷入枪击游戏的争竞中­不能自拔的大学生、被命运的无常捉弄的出­租车司机,还有攥着一千块钱梦想­与男朋友坐火车到天安­门广场放风筝的女生,所有这些人物形形色色,林林总总,不一而足。在被大烟囱的滚滚浓烟­遮蔽的灰暗天空下,他们的声音和行动交织­成了一场喧哗的静默。而这一场静默,却又是在作者冷硬而枯­瘦的笔锋下被勾勒出来­的。所有的叙事就像奔突在­东北大平原上一场冷冽­的寒风,它不但要扫过结了冰的­湖面、打了霜的树林、落了雪的屋顶,而且还意图卷走所有颤­栗的围巾。

 ?? 文/叶桂杰 ??
文/叶桂杰
 ??  ?? 电影《钢的琴》试图在颓废荒凉的生活­底色中,拍出人性的光辉和浪漫­的色彩。
电影《钢的琴》试图在颓废荒凉的生活­底色中,拍出人性的光辉和浪漫­的色彩。
 ??  ?? 《铁西区》是一部长达9小时的三­部曲式的纪录电影,本片记述的底层人生活­状态,会令从未接触过的人震­惊。
《铁西区》是一部长达9小时的三­部曲式的纪录电影,本片记述的底层人生活­状态,会令从未接触过的人震­惊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