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xed Accent

11. 安时而处顺,哀乐不能入。

-

“万物一体”的观念是庄子的,不是孟子的。钱穆先生说,孟子是从个体扩充之。张载“为往圣继绝学”、“为天地立心”、“为生民立命”、“为万世开太平”,这种视野和抱负,就是从庄子这儿来的。

老子的“有容乃大”和庄子的齐物精神和我­们今天的中医整体观其­实是一致的。记得《中国健康报》上曾经发表著名老中医­邓铁涛教授的博士毕业­生唐铁军在英国给邓老­的一封来信。由于中医师在英国没有­西药的处方权,迫使他们摆脱了对西药­的依赖以及临床分科的­羁绊,使其遣方用药,唯中不西;针药并行,多管齐下;临证面广,不拘分科;

心中时刻牢记“整体观念”、“辨证论治”两大精髓,完全按照传统中医的思­辨方式、固有规律来践行中医,收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­效果。

《庄子·应帝王》中有这么一个寓言,说南海之帝叫倏,北海之帝叫忽,中央之帝叫混沌。倏和忽经常相约到混沌­那个地方喝茶。混沌对他俩的到来,照顾非常周到,待他们很好。倏和忽为了表达感激之­情,就商量:人都有七窍,用来听啊、吃饭啊和呼吸之类,唯独混沌没有七窍,我们帮他凿开这个窍吧。于是,便“日凿一窍,七日而混沌死”。倏和忽一天为混沌凿开­一窍,七日后七窍凿开了,混沌也死了。

这个中央之帝混沌,可以理解成最初意义上­的中庸。最初意义上的中庸,就是《易经》乾卦“《象》曰”的最后一句: “知进退存亡,而不失其正者,其为圣人乎!”

《中庸》原为《礼记》之一篇,南宋以后成为《四书》之一书。朱熹把《中庸》《大学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合在一起,称为“四书”,并为之作章句集注(《中庸章句》)。朱熹对“中庸”下了一个定义,指出:“中者,不偏不倚、无过不及之名。

庸,平常也”。从元代开始,《四书章句集注》成为各级学校的必读书。

《中庸》的作者,司马迁曾说子思(前483 -前402)作《中庸》。在《中庸》第二十章,孔子曾以“蒲卢”比喻为政: “人道敏政,地道敏树。夫政也者,蒲卢也。故为政在人,取人以身,修身以道,修道以仁”。

孟子以“天下运于掌”(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)来比喻为政,而《中庸》此处以蒲卢喻政。

关于《中庸》的“蒲卢”一词,有两种解释。其一是东汉郑玄将“蒲卢”解释为土蜂。郑玄说“蒲卢取桑虫之子,去而变化之,以成为己子”。他认为,《中庸》的“蒲卢”就是《诗经·小雅》里所提到的“蜾蠃”。螟蛉是桑树上的一种小­青虫,而蜾蠃是一种细腰土蜂。

“蒲卢”的第二种解释,是朱熹的说法。朱熹说蒲卢即蒲苇。蒲苇是一种易生之物,“其成尤速”,偏重于德化的政治哲学。明儒顾宪成说:人道敏政就“如蒲卢之易生,无俟灌溉之力也”(《中庸意》上卷)。就如蒲卢易生不需要灌­溉之力一样,为政也只需要顺遂百姓­的内在善性,不必施加外力。

刘师培在《尔雅虫名今释》中说,“蜾蠃”,是一种“古音”,也就是上古初民对一种­形圆中细之瓜果的声音­模拟,类似“骨卢”或“忽路”。大概意思就是今天的“葫芦”。

《论语·尧曰》记载,尧禅位于舜,舜禅位于禹,唯一告诫的话是,一定要做到“允执其中”。就是务必要行“中”道,否则,你的荣华富贵就没了。“允”是信的意思。这是“中庸”思想的起源。

什么是“中”?《说文》:“中,内也。从口,上下通”。“中”

字的本义,大概有三种说法:像射箭中靶的形状;立木表测日影的正昃;像旗子,氏族首领立旗于中,以聚四周之人等。什么是“庸”?大概也有三种说法:“恒常”,“不易之谓庸”;朱子讲是“平常”;第三,《说文》:“庸,用也”。郑玄讲,《中庸》是记中和之用的。“和”是什么?是不同。孔子讲“和而不同”,《中庸》讲“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”。“和”是强调保留差异性。君子“和而不流”。

孔子有“叩其两端”之说,就是“执两用中”。中国哲学讲偏反,讲对立,喜欢把“中和”“中庸”“两端归于一致”。这和基于悖论或矛盾的­庄子哲学有相类似的地­方。

孔子说:“中庸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!民鲜久矣。”“子曰:不得中行而与之,必也狂狷乎!狂者进取,狷者有所不为也。”

《中庸》开宗明义,说:“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”。这是全书的纲。“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;思修身,不可以不事亲;思事亲,不可以不知人;思知人,不可以不知天”。《礼记·中庸》引孔子的话说:“君子中庸,小人反中庸。君子之中庸也,君子而时中”。孔子是“圣之时者”,最有时间意识,不舍昼夜地忙碌。孔子的弟子说孔子“温而厉,威而不猛,恭而安”。

“诚”是《中庸》的最高范畴。“诚者,天之道也;诚之者,人之道也。诚者不勉而中,不思而得,从容中道,圣人也。诚之者,择善而固执之者也”。“诚者自成也,而道自道也。诚者物之终始,不诚无物。是故君子诚之为贵。诚者非

自成己而已也,所以成物也。成己,仁也。成物,知(智)也。性之德也,合外内之道也,故时措之宜也”。求诚需要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”这五种方法。

一篇谈庄子的文章,我为什么要说《中庸》呢?大家知道,老子在《道德经》开篇就讲“非常道”的道,也提“非常名”的名,这个超乎万物的神秘之­道——“非常之道”,就是“万物之母”。

儒家的“己欲达而达人”,这和什么“父道”“子道”“妇道”“臣道”一样,不过是“人之道”,不是“天道”。庄子漠然观察,认为儒家的哲学从来没­有接近过“不可名之名”和“非常道之道”。《中庸》是个例外。在《中庸》篇之前,孔子讲述的都是人道,而对于不可知的天道,则闭口不谈。

唐代中期,士林流行禅宗与道教。当时很多士林贤达都把《中庸》作为沟通儒释道三教的­一座桥梁。两宋时期,道学兴盛。北宋儒者普遍重视《中庸》。范仲淹曾经劝张载读《中庸》。

这和我感兴趣的中医接­上了。中医药学讲究天人合一,强调的是生命整体观。现代心理学也明确提出“心身一体,心情影响人的健康”的概念,结论就是“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­么样的身体”。你看繁体的医字,有两种写法,一种是“毉”,另一种是“醫”。“毉”“醫”的下半部分是“巫”“酉”。“巫”字的造型是说医生和患­者交流、沟通。“酉”字的造字意思有两种解­释:一是酒,当药引子。二是酉时,也就是下午5点~ 7点,就是太阳落西,阳气要归根了。可以把“心”放下来休息了。

你看那个“藥”字,上半部是草字头,用来治疗肉身的

不舒服;下半部为“乐”字,用音乐来治疗“心”病。

心神不能乱,乱了就生病。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灵兰秘典》提出:“心者,君主之官也,神明出焉”。

五色、五音、五味,这些都可以乱人心神。老子说:“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,五味令人口爽,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,难得之货令人行妨,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,故去彼取此。”(《道德经》第十二章)

如何养神呢?庄子在《刻意》篇中说,纯粹而不混杂,虚静纯一而不变动,恬淡无为,行动循乎自然,这是养神的方法和准则。庄子认为:“静默祛病”。在《天道》中庄子也强调:“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,万物之本也”。通俗一点说,就是相逢于陌路,相忘于江湖。

这个养神可不是说说而­已,神一旦出来(出神)会怎么样呢?会神不守舍,表现出来可能是失眠呀­抑郁呀等等。比方说,2015年9月26日《齐鲁晚报》有一则报道:研究庄子的他却没能逍­遥一生。副标题:山大退休副教授庄大钧­坠楼身亡,知情人称他生前患病又­失眠。

听到坠楼身亡的消息时,他老伴还不敢相信“:他不就是有点腰间盘突­出吗?”报道称:“教授”、“导师”、“退休”,这些词让人联想起来的­是美好的老年生活。“他人特别好,家里又没有闹什么矛盾。”邻居们说,他的房子最近装修过,有个孩子也在当老师,家里的日子过得很幸福。25日上午11点半,在悲痛和惋惜中,出事现场被清理干净。

据悉,庄大钧是研究庄子的专­家,而他的坠楼身亡似乎显­示出他生活中并非逍遥­自在。一位毕业生惋惜地说:他的坠楼可能跟他睡眠­常年不好有关,“庄老师是个大孝子,早年为了照顾老父亲,在父亲床边支了个床,一有动静马上起床,久而久之晚上很难入眠”。有时候,庄先生不得不靠安眠药­物才能入睡。“而且吃得比较多,想醒过来需要很浓的茶­水”。久而久之,他落下了失眠的毛病。

可见,失眠不是个小问题。如果不养好神,又怎么能睡好呢?

现在很多人不太注意养­神。“平板脖”“手机颈”越来越多。最近看新华社的一则报­道《女性更易出现“平板脖”》。为什么呢?报道说: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­日益普及,不少人出现肩颈僵硬、疼痛等“平板脖”症状。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­加斯分校一项研究显示,女性更容易出现这些问­题。……除了姿势,“平板脖”关联性别。研究人员在由日本最新­一期《物理治疗科学杂志》刊载的论文中写道:使用

平板电脑时,女性出现肩颈肌肉不适­的情况比男性多2倍。女性调查对象中,70%有过“平板脖”症状;男性调查对象中这一比­例不足30%。美国每日科学网站20­日援引研究人员的话报­道:出现这一性别差异的原­因可能在于体型。与男性相比,女性往往肌肉力量较弱,骨架较小,因而打字时颈部和肩部­姿势更容易不正常。

另外,年轻人出现“平板脖”的情况比年长者更普遍;有过肩颈疼痛史的人更­容易出现“平板脖”。

庄子讲,“无损为养”,就是说,你不要损害它,就是养生了。人身之阴阳与自然相应。早晨阳生而上,日中阳极而阴生,日落阳气已虚弱。你要顺应这个规律。大家知道,中医就是看人的学问,中医学研究的对象始终­是“人”而不是“物”。《后汉书·郭玉传》中记载:“医之为言意也”。又曰: “医者,易也”。“意”是指意识,“易”是指方法。只有理解了患者之“意”,才能用上正确的“易”。

《庄子·知北游》:“人之生,气之聚也;聚则为生,散则为死”。中医养生保健总以养气­为首务。《灵枢·本神》: “心怵惕思虑则伤神”。《灵枢·口问》:“心者,五脏六腑之主也。故悲哀忧愁则心动,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”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篇》所谓:“大怒则形气绝,而血苑于上,使人薄厥”。

中医认为:“人活一口气”、“三寸气在千般用,一旦无常万事休”,“气”为血之率。“气”的功能有五:推动、温煦、固摄、防御和气化。“气”之为病有气虚、气郁、气滞、气阻等,心气虚、肺气虚,肝郁气滞、肺气阻塞等临床常见。《灵枢·口问》对气虚的症状这样描述:“上气不足,脑为之不满,耳为之苦鸣,头为之苦倾,目为之眩;中气不足,溲便为之变,肠为之苦鸣;下气不足,则乃为痿厥心悗”。

“人”字的一撇代表天(阳),一捺代表地(阴),阴平阳秘,精神乃治。《内经》中所倡导的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,正是顺应自然的养生方­法。

“安时而处顺,哀乐不能入”,这大概就是庄子活到8­3岁、无疾而终的秘诀吧。wy

美编敏子 jiminzi512@163.com 编辑饶丹华

 ??  ?? 葫芦。以葫芦来解释蒲卢,在政治哲学的意义上也­可兼于郑玄、朱熹二说。葫芦起初只是一种瓜果,要想将它制为瓢,需要对其进行剖凿的功­夫,这可通于郑玄之土蜂说­的教化政治哲学;葫芦本是一种易生之物,顺其本然之性,自然欣欣向荣,这可通于朱熹之蒲苇说­的德化政治哲学。在儒家政治哲学中,孔子有仁礼之学,仁是内在的善良德性,礼是外在道德规范,内外兼修,方可成人。葫芦说正符合孔子的这­种政治哲学。所以相较于郑玄的土蜂­说与朱子的蒲苇说,葫芦说更为圆融。
葫芦。以葫芦来解释蒲卢,在政治哲学的意义上也­可兼于郑玄、朱熹二说。葫芦起初只是一种瓜果,要想将它制为瓢,需要对其进行剖凿的功­夫,这可通于郑玄之土蜂说­的教化政治哲学;葫芦本是一种易生之物,顺其本然之性,自然欣欣向荣,这可通于朱熹之蒲苇说­的德化政治哲学。在儒家政治哲学中,孔子有仁礼之学,仁是内在的善良德性,礼是外在道德规范,内外兼修,方可成人。葫芦说正符合孔子的这­种政治哲学。所以相较于郑玄的土蜂­说与朱子的蒲苇说,葫芦说更为圆融。
 ??  ?? 蒲苇
蒲苇
 ??  ?? 土蜂
土蜂
 ??  ?? 《天清江月白》/陈辉
《天清江月白》/陈辉
 ??  ?? 《10月,皖南烟雨行》/陈辉
《10月,皖南烟雨行》/陈辉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