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xed Accent

温暖,在人间——读李商隐的《夜雨寄北》/卢迎伏

- 文/卢迎伏

许久之后,当我们对着西窗下那跳­动的烛火夜话无尽时,我将会忆说起那个“巴山夜雨涨秋池”的晚上。

这个句子怎会这般似曾­相识?没错,它仿佛哥伦比亚作家加­西亚·马尔克斯的《百年孤独》的那个著名开头——“许多年之后,面对火枪行刑队,奥雷良诺·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­起,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­的那个遥远的下午”。只不过,在一千余年前的先声,《夜雨寄北》中那跳动的“烛火”(生聚),成了《百年孤独》中的“枪火”(死别),而无尽的“夜雨”则成了灼掌的“冷冰”。你看,同是孤独,却各有各的不同。

我们先来看看李商隐所­著《夜雨寄北》的原文:君问归期未有期,巴山夜雨涨秋池。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。

“君问归期未有期”,其实应为:“妻”问归期未有期[1]。“妻”来信问“我”之归“期”,“我”答之未有“期”。首句qī音(期)看似两现,但若算上暗藏的“妻”(君)字,则qī音在首句中其实­是三现。此刻,思妻的李义山虽非处于­李易安思赵明诚般的惨­惨凄凄之境,但其心中也已然满是q­ī(妻)——qī问归qī未有qī。北方的你,来信问“归期”,是“过去”之问;南方

的我,答“未有期”,则是“现在”之答。首句的一个自问自答瞬­时便将“过去”现在化了——化出了一个不在场的在­场幻象。你过去的来信,将我意识中所印存的“你”与“我”的许多个曾“共在过”的温暖瞬间唤醒、汇聚并此刻化为一语喃­喃——“君问归期未有期”。也正是这一语喃喃,化出了“你”与“我”正“共在着”的幻象瞬间。“君问归期未有期”,首字以“君”代“妻”,皆因我此刻不见“妻”——不只“未有期”啊,也“未有妻”嘛。当然,首句用所指暧昧不确定­的“君”字而非所指清晰确切的“妻”字,不仅免除了思妻情绪之­表达的过度直露,而且在中文“思君”抒情诗这一浩荡无涯的­书写长河中,“君”字所含蕴的那种既敬又­亲的独特诗味也更易将­读者引入诗中,如“思君令人老,岁月忽已晚”、“思君如满月,夜夜减清辉”、“思君秋夜长,一夜魂九升”、“行也思君,坐也思君”、“日日思君不见君,共饮长江水”……人们大抵有过“君问归期未有期”的时刻,但相较却少有“妻问归期未有期”的体验,是不是? [2]

“君问归期未有期”,惜乎这个“你”与“我”正“共在着”的幻象只是一瞬,现实却是我“独在着”而只见——“巴山夜雨涨秋池”。“我”此刻身在三巴,只因不见“你”而但见巴山连连,道阻且长,夜雨绵绵,秋池涨满。巴山于我诚是凄凉地也,我在巴山并不云乐,只想“早晚下三巴,预将书报家”。“巴山夜雨涨

秋池”,看似仅是几个“无我”的景词,实则为“有我”的情词:如大蛇般左逶右迤的巴­山——我远眺良久而不见你,但恨巴山相阻隔——远[3] ;绵绵散落的夜雨——我良久远眺不见你后,转而举头细看面前的夜­雨——近;以及缓缓上涨的秋池水——我竟看出了秋池水正随­着日久未停的绵绵秋雨­在点点滴滴地上涨——具体而微的更近。巴山秋夜雨“下落”绵细,故许久方能见秋池水“上涨”,诗人以不易觉察的“上涨”来写“下落”,故思君不见君的孤寂时­间之缓逝于他之漫漫自­不待言;而可见的实景“涨秋池”,为不可见的虚景“涨心(愁)池”之外化,亦自不待言。愁,本已是离人心上秋,更何况逢此秋夜秋雨?这夜雨“点点滴滴”,似乎让人听出两百余年­后李清照在《声声慢》里的喟叹,“这次第,怎一个愁字了得”!衣冠南渡后,劫后余生的李清照时常­如鲠在喉,她不得不喟叹,这喟叹真好,而李商隐则故意将心伤­隐去毫不喟叹,亦是真好。“巴山夜雨涨秋池”,当此非良夜何?只能看得巴山听雨声,坐候秋风秋雨愁煞人?不!——“何当共剪西窗烛”。

“何当共剪西窗烛”,诗人从“你”与“我”北南异在的孤寂“此刻”,刹那间跳到了“未来”,跳到一个“你”与“我”将共在着的某夜某刻。在“未来”的某夜某刻,当我们对着西窗下那跳­动的烛火夜话无尽时,我定会忆说起那个巴山­夜雨涨秋池的晚上“我”曾体味到的一切,而你也会忆说起“你”所体味到的一切——他年夜语话夜雨。故,“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”,是先由“现在”跃入“未来”,再从“未来”回首来却话“现在”。如是,现在的诸种事务一经此­回溯性视角的反观,便生出了别样的意义感­而不再只道是寻常。

让我们再将这二十八个­字理一理:君问归期未有期此刻的­南“我”,转述北“你”“过去”来信的“归期”之问→此刻的南“我”答“未有期”→ 此刻,出现一个“你”与“我”共在着的“幻真”。

巴山夜雨涨秋池我由“你”与“我”共在着的“幻真”中抽身而出→ 此刻,是南“我”独在着(北“你”亦是独在着)的“实真”。

何当共剪西窗烛南“我”独在着的“实”真:我(此刻)“独剪”西窗烛的“愁然”,

以及忆起(过去)曾与你“共剪”西窗烛的“欣然”(此刻的“独剪”与过去的“共剪”虽未明写,但读者自可想见)→想造出一个“未来”的某夜某刻,“你”与“我”将(共在着)“共剪”西窗烛的“欣然”——造境虽“幻”,却让人觉真。故,这支或隐或显地闪跳在

时间三个维度(过去、现在和未来)之中的“西窗烛”之于李义山,就犹如法国作家普鲁斯­特《追寻逝去的时光》中的那个“小玛德莱娜”甜点心[4]——本来浑似梦的依稀往事,瞬间就都为一支“西窗烛”照亮而涌现了。

却话巴山夜雨时

第一重,“未来”的某夜某刻“我”与“你”共在时,我们共话二人“过去”曾泯灭“北与南”而共在过(第一句)的幻象。

第二重,“未来”的某夜某刻“我”与“你”共话时,“我”将会忆说起巴山夜雨的­这个“此刻”——幻中幻。这样,第二句“巴山夜雨涨秋池”,便由“我”“此刻”独见的实真的“巴山夜雨”,成为了第四句“却话巴山夜雨时”中“我”与“你”在“未来”共话的幻真的“巴山夜雨”。

你看,《夜雨寄北》通过时间的自由跳跃穿­梭和真幻时空的往复压­缩叠加,给我们确证了存有一个­幻作真时真亦幻的宇宙。这让我想起法国作家波­德莱尔的话,“几乎我们全部的独创性­都来自‘时间’打在我们感觉上的印记”[5]。李义山确是把玩“时间”的魔术师啊!多少人曾魂牵梦绕的“魂穿”哪有那么难呢?李义山仅用了寥寥二十­八字的诗言,便实现了一次可信可感­的“魂穿”,他让我们真见到了人间­的想念与小聚竟是这般­温暖。

温暖,确在人间! wy

注释:

[1]有人说《夜雨寄北》可能是李商隐写给时在­北方的友人的诗,但目前此结论尚无确凿­的证据,故本文仍从众说——《夜雨寄北》是李义山写给身在北方­的妻子的诗。见刘学锴、余恕诚:《李商隐诗歌集解》,北京中华书局1988­年版,第1230-1234页。南宋洪迈编的《唐人万首绝句》中,本诗题作《夜雨寄内》,我认为题作“夜雨寄北”比“夜雨寄内”要好。“北”与“内”虽仅一字之差,但“北”字有空间感。诗题“夜雨寄北”:夜(抽象的时间)、雨(具体的时间情景)和北(空间)和寄(寄送的动作,人生如寄的孤寂感),即在夜、雨的具体时间境遇中,“寄”向“北”方——“南”与“北”(空间)因一“寄”字而“共在”。由此,诸种不在场,被召唤进了在场之中。 [2]从诗意之生成角度来看,即使后世有确凿证据考­证出《夜雨寄北》写成时,李商隐之妻王氏已经去­世,也并不能说“君”字就不可能指王氏——如果王氏真已去世,那本诗便是李商隐与王­氏之亡魂在问答,这种超凡入幻之情甚至­更加动人。又,“君问归期未有期”中的“君”其实到底是否为李商隐­之妻王氏也并不重要,因为暧昧不确的“君”字比“妻”字更有诗意,而书写存在之暧昧本就­是李义山为诗的看家本­领嘛。 [3]据《山海经》和《说文解字》二书记载,“巴”字的古义为“能吞象之大蛇”,“巴山”和“巴国”之得名均与“巴蛇”有关。 [4][法]马塞尔·普鲁斯特著,周克希译.追寻逝去的时光·第一卷:去斯万家那边[M].上海: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­社,2015 :44. [5][法]夏尔·皮埃尔·波德莱尔,郭宏安译.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[M].北京:人民文学出版社,1987 :486.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