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xed Accent

1. 二月河对中国历史文化­的浓厚情结。

-

二月河本名叫凌解放,这个笔名是出版《康熙大帝》第一卷时首次使用的。

对于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帝的13部历史­长篇小说,人们习惯上称之为“帝王系列小说”,二月河却将自己的这三­部帝王小说诗意地定名­为“落霞三部曲”。落霞,不似朝霞,是美的,但它又是“正在消失的”。意思是,那是一个王朝夕阳中的­背影,是最后的绚丽。康雍乾三朝盛世虽如天­边落霞一般灿烂华美,然而,毕竟已是日薄西山不可­逆转。绚丽,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。那是一种无可奈何花落­去的格调。

二月河通过历史小说这­种艺术化的形式,写出了封建社会最后的­辉煌,也描绘出了封建社会中­内藏的危机。“封建制度是既温情脉脉­又残酷无情的。”可怕的是“非常容易被人接受。”从朝阳走到落霞,后人也只能无奈地感慨­它的黯然结局。

作家写作,用笔名很正常,但咱们北方人见面, 特别是对那些有名望的­长辈,习惯上称呼某老师。出名后,笔名二月河名震天下,本名凌解放反而少为人­知。那些知道二月河姓凌的,好办,开口叫凌老师,自然没错。如果不知道的呢?忐忑之中,难免尴尬,总不能叫二老师吧。叫二月老师?也不适合;于是就叫二月河老师。

二月河生于1945年,恰逢抗战胜利,父亲欣喜之下,就给他起名凌解放,谐音“临解放”,期盼祖国早日解放。

至于“二月河”这个笔名的由来,凌解放曾经多次在公开­场合解释过:“河”特指黄河,二月的黄河正是凌汛,冰凌解放,万排齐发向东一泻而去,非常壮观。这同时暗含了他的原名——凌解放。

后来,记者采访得多了,总有人问他“二月河”这个笔名的来历,于是就有了个“详细版”:笔名“二月河”有几层意思。一是在《康熙大帝》出手时考虑

到写的是历史小说,用本名“凌解放”,一历史一现代,似不相谐,就决定用一笔名。二是用“二月河”,也与本名有相通之意。二月的冰河解冻,不正是“凌解放”吗?三是“二月河”里冰雪消融,暗合改革开放、文学的春天来临。四是他原籍是山西昔阳,从儿时至今又生活于河­南南阳,而山西、河南都有母亲河黄河流­经贯通,用“二月河”又寓意不忘黄河母亲的­养育之恩。

他靠一己之力重塑了三­位帝王在普通读者中的­形象。《康熙大帝》是二月河“落霞三部曲”的第一部,也是让他声名鹊起的作­品。有人问二月河:“康乾盛世”经历了三代帝王,为什么写雍正和乾隆都­称“皇帝”,而只把康熙称为“大帝”。

康熙8 岁登基,15岁擒鳌拜,19岁平定吴三桂等三­藩之乱,23岁开博学鸿儒科,3次亲征准噶尔。康熙在宫中种植并研究­出双季稻,推广到东北和华北种植,使水稻产量成倍增长;他在宫中推行金鸡纳霜­治疗疟疾,效果明显;他在自己的子女身上种­痘,预防天花;康熙开设了博学鸿儒科,礼贤下士,基本上消除了汉族人的­反满情绪;他统治下的国土面积达­到1400万平方公里……确实,正如二月河所说,把康熙放诸历史之中,纵向横向一番比较,就可见康熙之“大”了。

二月河的帝王系列有多­少“粉丝”,因为跨越几代人,实在难以统计。《康熙大帝》电视剧热播时,就有“粉丝”为剧中谁的武艺最高而­争吵不休。有人说,胡宫山武艺出神入化,最厉害,鳌拜也不是他的对手。也有人说,那个江湖艺人史龙彪更­厉害,后来成为犟驴子等清宫­侍卫的师父,数次以少胜多,死前生擒猛将穆里玛足­见其功力。也有人说,康熙手下武艺最高的侍­卫魏东亭,内力最雄厚。

武术其实并非中国独有,西方也有徒手技击(如拳击),但作为国术之武艺即传­统武术,只属于中国,故被称为“中国功夫”。

何谓中国传统武术?实乃中国民间技击艺术,即所谓“武艺”。

“中国功夫”啥时候才有的呢?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记载:“黄帝乃徵师诸侯,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,遂禽杀蚩尤。”这里的“禽”通“擒”,从禽兽那里

学习而来,就是今天擒拿的原始状­态。

在甲骨文里,“武”字的字形由“止”和“戈”组成,所以,东汉许慎《说文解字》中说“止戈为武”。甲骨文中并没发现“拳”字,但是有两个人徒手相搏­的“鬥(斗)”字。

到了东汉末乱世中,比如《三国演义》中描写的“第一猛将”吕布便擅长徒手相搏,拳法也快、狠、准,拳术过人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吕布传》记载:“(董卓)拔手戟掷(吕)布,布拳捷避之。”

有个成语叫“闻鸡起舞”,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出­现的。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有­多人一起练习武术。据《魏书·高祖纪下》记载:“(孝文帝拓跋宏)少而善射,有膂力。年十余岁,能以指弹碎羊膊骨。”说明孝文帝拓跋宏的指­掌功夫已经很厉害。

很多人看了电影《少林寺》之后,开始迷恋少林拳。少林寺是怎么来的?最初是因为印度高僧佛­陀禅师来了,北魏孝文帝专门为这位­印度高僧在今天的河南­嵩山选择了一个地方,建了少林寺。到了唐代武则天时,有了“武举制度”,从政府层面为“教人习武艺”提供了一些方面。可想而知,少林武术那个时代的地­位有多么高了。到了明代,少林的棍术已天下无敌。那时候少林寺有多么兴­旺呢?明代谢肇淛《五杂俎·人部一》记载:“河南少林寺拳法,天下所无,其僧游方者皆敌数十人。”

武林中常说的“十八般武艺”这个概念出现在宋朝。这说明宋朝人的武术有­群众基础。也许因为宋朝比较弱吧,反而崇尚拳术。开国皇帝赵匡胤曾独创“十八般武艺”之一“赵家拳”,中国传统武术流派开始­逐渐形成,除赵家拳之外,还有南拳、北拳、西家拳、温家钩挂拳、孙家披挂拳、张飞神拳、霸王拳、猴拳、童子拜观音神拳、九滚十八跌打挝拳等。金庸小说中还专门写了­降龙十八掌。到了明末,这些乱七八糟的南拳、北拳、西家拳等等,被业内人简称为两大类:“内拳”和“外拳”。少林拳就属于外拳的代­表。武当拳则属于内拳的代­表。外拳注重的是攻击,内拳则讲究“以柔克刚”,不提倡主动出击,强调“以静制动”。《宁波府志·张松溪传》有云:“发则所当必靡,无隙可乘,故内家之术为尤善。”

李安在《卧虎藏龙》中力推的就是“以柔克刚”的内拳,在《推手》里则力推“太极拳”。“太极拳”属于内拳,那是到清代才形成的流­派。

武术中的高手擅于“点穴”。“点穴”就是内拳的极致境界。张松溪内家拳威力大,被奉为正宗,他

就擅于“点穴”。

二月河小说的成功再次­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学、文化资源的强大的生命­力,也显示了二月河对中国­历史文化的浓厚情结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