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xed Accent

微秒之前的存在,即使你在我一米之外,我见到的也 是 3 纳米秒以前的你。我们所眼见的都是过去。

-

5. 时间起源于无聊。

虹桥:陈老师,我看《清明上河图》,突然感觉画中的人物有­点无聊哦,你感觉他们有幸福感吗?时间和无聊之间,有关系吗?清华:你这个感觉,是个很严肃的哲学问题。哲学家萨弗兰斯基认为:“时间起源于无聊。” “无聊让我们体验了时间­流逝的一个可怕方面,不过是以佯谬的方式:因为在无聊中时间恰好­不想流逝,它停顿,它让人难以忍受地延长­自己。”问题在于,现在有了手机之后,很多人没有时间无聊啊。

作家刘荒田在《一瓢“时间” 》一文中说,台湾散文家简媜曾经在­一篇文章中说起这么一­件事,说一位女子在笔记本上­写下一句话:“月夜时分,迟归人总是听到水洼底­的呼唤,借我一瓢时间。”接着她把“一瓢”划掉,改为“几两”。后来她趴在图书馆的

桌子上睡着了,笔记本被一陌生男子看­到,由此两人讨论了好几次。他认为“一瓢”比“几两”好;她也觉得水洼的形状像­水瓢,用瓢较好。但他转念,说,还是用“两”好,“一寸光阴一寸金”,既然时间像金子,当然要用“两”了。她又提出将“几两”改为“一尾”,因为时间滑溜溜的像鱼,抓不住;还可以改为“一头笨手笨脚的时间”。随后两人转入谈情,没有就此问题下结论。刘荒田感叹说:知道时间能以瓢来计算­单位以后,我对一切瓢状物件,如勺、网兜、坩埚便敏感起来。是啊!它们都是可以从你的光­阴“取样”的物品,如此,且对时间,怀有更多的戒慎与恐惧,勿让自己或者别人,百年身后舀出“你的时间”,是连过滤价值也没有的­污水。

我们见到的太阳是8分­钟之前的太阳,见到的月亮是 1.3秒之前的月亮,见到一英里以外的建筑­是5

人类的心底都有着对死­亡的恐惧。因此,我们其实害怕时间。时间有残忍性。无意义的忙碌、超越界限的焦虑,是不是在浪费时间?“时间比时机更重要”。有趣的事情不多,有的只是荒诞。人间哪有“尽欢”这种事?但人总不能哭着过。“沉浸”在当下,这也是一种能力。

公元17世纪,自从牛顿确立了绝对时­空观,时间就被人们普遍认为­是直线前进的。从这个时候开始,时间才开始分为了有用­和无用之说,于是有了“无聊的时间”和“有聊的时间”。

无聊出大艺术。现代人的问题就是不会­无聊了,无聊的时候就刷手机,被手机操控了。你看古人有多无聊啊。宋代诗人陈与义在一首­名为《襄邑道中》的绝句中这样写道:“飞花两岸照晚红,百里榆堤半日风。

卧看满天云不动,不知云与我俱东。”他说,在那个落霞的傍晚,诗人无聊乘船沿江东下。想不通的是:躺在船上,无聊地吹着凉凉的西风,观察云彩。奇怪,为什么天上的云彩却一­动不动呢?陈与义仔细一想,恍然大悟,原来并非云不动,而是云正和我以相同的­速度向东移动呢。陈与义操心的是“满天云不动”,无聊是吧。这种无聊就像小孩,尚未开蒙的小孩。

唐代诗人张若虚《春江花月夜》的开篇,颇无聊写道:“春江潮水连海平,海上明月共潮生。滟滟随波千万里,何处春江无月明。”你看,张若虚说“海上明月共潮生”,张若虚操心的是潮汐和­月球之间有着因果关系。

大诗人李白的《早发白帝城》:“朝辞白帝彩云间,千里江陵一日还。两岸猿声啼不住,轻舟已过万重山。”这诗其实挺无聊,有什么高远的意境吗?没有。有什么远大志向吗?也没有。立意高远吗?不高。有儒家的治国平天下吗?也没有。他写的是什么?是朝辞白帝,暮抵江陵,这么快,“一日千里”。“一日”是时间,“千里”是空间,写的是时间的转瞬性。

再看贺知章的《回乡偶书》:“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。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。”贺知章的无聊感叹,是时光易逝,青春不再。人生真的很短暂,一“离”一“归”,无聊间,就是一辈子。

什么叫无聊?歌风弄月、吟雪咏霜,就是无聊。风、云、雪、霜,能赚钱吗?不能。

唐代诗人张继这样写道:“月落乌啼霜满天,江枫渔火对愁眠。姑苏城外寒山寺,夜半钟声到客船。”张继更无聊了,他写失眠。失眠算什么远大志向吗?而且还是“愁眠”。也许你会抬杠,说错了错了,雪是从天上降落下来的,而“霜”不是。当露点降到摄氏零度以­下时,地球表面的水蒸气经过­凝华而结成白色冰晶,这便是霜。他却说“霜满天”,这不仅是无聊,还是常识性错误了。可是,在张继眼中,“霜满天”就是一种诗意,是一种文学的无聊游戏。

古代文人呀,没事的时候特别无聊,喜欢将零星的思考写下­来,一时不知道叫什么标题,就起名叫《偶书》,宋代诗人陈襄在《偶书》中无聊地写道:“朝

居晦息与山邻,物理由来有屈伸。独把一心经万事,逍遥须养谷中神。” “物理由来有屈伸”,这句诗影响了日本很多­文化和官员。学者朋友云教授的书房­里挂了一幅书法:“万物由来有屈伸”,改动了一个字,将物理改成了万物。他说,那是20 世纪 20年代至30年代日­本财政长官井上写的,他从日本回海南时三和­老师送给他时说的。这个时代有非常著名的­高桥财政和井上财政,前者是宽松财政,后者是紧缩政策。两人都被暗杀。

宋代大学者邵雍的《偶书》中则这样写:“美食无使餍,餍则不能受。善人无使倦,倦则不能久。官小拜人喜,官高拜人耻。官职自外来,中心何若此。”

当代学者钱钟书在《偶书》中是这样写的:“张刘观水感澜生,不似人心惯不平。更愿此心流比水,落花漂尽了无情。”那是一种淡定的境界。

“开车最讨厌两种人!一种是这种抢道的,一种是不让我抢道的。”朋友刘兄说了这话之后,有人表示“英雄所厌略同”。这话虽说玩笑,但用的词全离不开“抢”,潜意识里,大家都将时间“有用化”了。现在家用小轿车普及之­后,很多个人喜欢在车尾上“涂鸭”,觉得车是自己买的,车尾自然也是自家的地­盘了。于是,就在车尾上表达个性和­情绪,比如“马路新手,刹车天后”“本姑娘单身,追尾必嫁”,诸如此类。“追尾必嫁”?这玩笑开大了吧。你怎么知道人家愿意娶­你呀。就算你情我愿,也不能用“追尾”这种冒险的方式吧,好莱坞大片看多了吧。

也有朋友在同一个圈发­微信说:“想去一个遥远的地方,不要微笑,也不要眼泪,只是一个人孤独到老。”从时间哲学来看,这是将时间“无用化”。

当人们开启了一段时间,就意味着这段时间必须­被人所“操心”。操心这个概念来自海德­格尔的《存在与时间》。人们对时间开始操心,操心退休后的健康问题、操心恐怖主义、工作的稳定性等等,人们开始未雨绸缪,“操心”在“社会化的时间”内如何完成任务,由此,人们开始被“社会化的时间”绑架,逐渐失去自我。然后,有了“与时间的游戏”,人们渴望利用回忆和照­片、影像,留住不断“加速”的时间。

你知道么?唐代宦官之祸啊,在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­王船山看来,十倍于汉、宋。唐代有个大宦官,叫仇士良,这个宦官横行20多年,以至于曾杀二王、一妃、四宰相。这个仇士良是怎么样操­控皇上的呢?就是不让皇上“无聊”,让皇上忙起来,忙着各种情色,没时间管其他事。王船山的原话是这么说­的:“老氏曰: ‘天下之至柔,驰骋天下之至坚。’此女子小人滔天之恶,所挟以为藏身之固也。唐之宦官,其势十倍于汉、宋。……及观仇士良教其党曰:‘天子不可令闲,日以奢靡娱其耳目,无暇更及他事。’然后知其所以驱中材之­主入于其阱而不得出者,惟以至柔之道縻繫之,因而驰骋之,蔑不胜矣。”

道光二十三年(1843),人到中年的左宗棠,仍然一无所成。他在一个地方买了七十­亩土地,建了一个小庄园,学起了陶渊明,以耕读为本,且自号“湘上农人”。他在这里隐居求志,收放自如,进退有据。他植桑栽茶,养猪养鸡,享受田园之乐。9年之后,咸丰二年(1852),他为左氏家庙撰写新联:“纵读数千卷奇书,无实行不为识字;要守六百年家法,有

虹桥:陈老师,您酷爱篆刻,又对中医有研究,有个不请之请,能否为我刻一个闲章“厚朴远志”?

清华:你这个闲章好,厚朴、远志,两味中药名,一个寓意做人要厚道、朴素,一个寓意做人也要志向­高远。过去呀,到春节,药店门口的对联多为:但愿世间人无病,何妨架上药生尘。横批:厚朴远志。现在的药店多是“财源茂盛达三江”之类的发财话了。难得你还有这颗“厚朴远志”之心,我就为你破个例,刻一个。不过,你要是发微信的话,替我写个声明:这是我刻的最后一枚,以后不再刻了。上了年纪,眼

神不好使了,刻一个闲章,现在真的很累。我又要写作、又要做节目,又要上课,还有一些讲座,真的没时间啊。

虹桥:谢谢老师。好的,我会的。您放心。我最近很困惑,感觉和从前的同学关系­有点疏远。原来高中的同学,有的都不联系了。

清华:这年头,你发现很多朋友,走着走着就莫名其妙地­疏远了,就像曾经相爱的情侣,走着走着就散了。都不需要理由。网上有一段很火的话:“有那么一刻,你会发现,你跟身边的人交际变得­越来越少,懒得解释太多,亲近的人不在身边。其他的人似乎没

有深交的必要,最多是见见面点点头打­个招呼。无聊的时候就看以前的­状态和微博,开始怀念以前,很多舍不得删掉的东西­你还是删掉了,那一刻,你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­底怎么了。”

世界上所有的安逸都在­你的脚边。我刚刚还看了一部日本­电影《有熊谷守一在的地方》,里面那个老人和他的老­伴两个人,30年没离开过他那个­院子,一般人绝对疯掉。老人是有名的画家,画的画像小孩子画的一­样,字写得像幼儿园小朋友。94岁那年,他躺在地下,看蚂蚁爬行,一看就是几个小时。有两个年轻人好奇,问他在干什么。他也不回答,突然来了一句:我发现,蚂蚁走路总是先迈开左­边的第二条腿,永远是这样。两个年轻人不相信,也趴在地上看,结果,永远看不到蚂蚁的第二­条腿是怎么先迈开的。

那老人94岁了,身体还那么好。他就是和蚂蚁对话。和这老人相比,现在的年轻人,别的不说,身体健康方面就比不了。你看现在的年轻人,怎么感叹的:“蓦然回首,脖子疼。”“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­水?感冒了。” 这仅仅是幽默吗?身体太差了嘛。那么年轻,就过上了“步步惊心”的日子。

你看韩愈,他在《祭十二郎文》文中说,我还不到 40岁,从今年以来,花白的头发,全要变白了,松动的牙齿,也像要脱落了,身体越来越衰弱,精神也越来越差了。“吾年未四十,而视茫茫,而发苍苍,而齿牙动摇。念诸父与诸兄,皆康强而早逝。如吾之衰者,其能久存乎?吾不可去,汝不肯来,恐旦暮死,而汝抱无涯之戚也!”

叶子上两只正在交配缠­绵的蜗牛;水中的游来游去的鱼;爬在脸上的苍蝇……在这片丛林中,万物皆栖息于那老人的­地盘上。它们不喜爱彼此,也不互相憎恨。一只蜗牛和一只蚂蚁,在生存的意义上是平等­的,万物皆有其生存轨迹,有其表达生命的方式,也有着无法预测的必然­归宿——死亡。这些自然之爱,便是至高的平衡。

“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­上。”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这一­句诗,关注的是“此在”,诗意之后的诗意。面朝大海,给身体寻找一个“诗意地栖居”之地,这其实是德国版的“桃花源记”。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海­德格尔是这样解释诗意­地栖居的:“当荷尔德林谈到栖居时,他看到的是人类此在的­基本特征。而他却从与这种在本质­上得到理解的栖居的关­系中看到了‘诗意’。”

我曾经在一本关于人体­进化史的科普书上读到­这么一个颠覆“三观”的事。大意是说:从理论上来说,人类正常的妊娠期应该­是21个月左右,而不是现在的40周,大约有一半的妊娠岁月­被移到了体外进行。出生后的婴儿,必须继续发育没有成熟­的身体,特别是必须发育大脑,那时已不必担心大脑袋­对母亲产道的伤害,但与此同时,提前出生的婴儿体格特­别柔弱,根本不具备独立生活的­能力。不存在生下来就到处乱­跑的婴儿。所以,严格来说,我们都是早产儿。

如果人类真像斑马、羚羊那样,落地几分钟就可以在草­原上纵横往来,那么人类就会失去维系­家庭关系的重要纽带,从而抑制对智力和文明­的强大需求,导致自身一直停留在动­物层面。所以,早产的婴儿是人体进化­的重要成果。

梅花鹿在眼睛还没有完­全睁开时,就已经试着吃草了。人类的母亲没有如此省­心的孩子,一切都源自大脑袋所造­成的生育困境。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年所­摄入的热量大约有60%供给大脑,稍有缺失就会影响大脑­发育。这也意味着,人类有个聪明的脑袋,其实也是有代价的。

我们天性就对父母有比­较漫长的依赖。人类的生命几乎三分之­一时间都在生长。这样算起来,我这个年过半百的人,才刚刚完成了成长。而你们这些年轻人,还在成长中。艺术也一样。《清明上河图》自从诞生那一天起,就有了它自己的生命,它也一直在“成长”。

人类会吃辣椒,吃各种调味品,但动物不会。你看我们的古人很注重­酸。古人把调味品做了一个­排序,第一是盐,咸味是五味之首,第二就是“酸”梅,也叫盐梅。

传统意义上的中原菜,主要是一些蔬菜、谷物,还有一些菜以鸟兽为主。古人说“吾身不器”,所以,

要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,不要盲从。每个人的身体都有自己­的声音。拎得清的人能听到,而愚钝的人则听不到。孔子说: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。”讲的就是饮食上用心。“食不语,寝不言。”说的是修心的方法。老子说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,他说这个道,实际上指的是一种空的­状态。在心灵修炼阶段,当你获取到一定量以后,你的内心就放空了,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”然后就能悟空。

孔子说:“君子不器。”君子不要老看到形而上­的器那个层面,要看到形而下的气,西方科学叫能量, “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。”

我们现在这种饮食的习­惯,是在宋以后形成的。宋以前怎么吃呢?主要是通过烤和炒。

生活本来是很有意思的,只是由于种种原因,我们把生活弄得索然无­味了。认清生活的本质之后,依然热爱生活,和那种傻傻的热爱生活,境界不一样。不在一个层面上。真正的自由,就是由自。你连自己都弄丢了,没有自我了,那是不是太傻了?感觉都迟钝了,你听一个人讲话,假如他一开口就是“芙蓉国里尽朝晖”“春风杨柳千万条”“蚂蚁缘槐夸大国,蚍蜉撼树谈何易”“暮色苍茫看劲松”,你大概就知道他的年龄­了。

历史上有名的女人分两­种,一种叫美人,一种叫佳人。有名的男人也分两种,一种叫智者,一种叫脑残。东方文化对人的心性和­悟性要求比较高。像夏天热的时候,霍香正气水,就是一种很好的解暑药。它里面包括霍香、苏叶、茯苓、大虎皮、白芷、桔梗、厚朴、陈皮、半夏、甘草。这些都是植物类的,通心性。有人一看啊,夏天本来就炎热,解暑药该用寒凉药才对­呀,怎么这个霍香正气水里­面全部都是温热的药啊,你这不是火上浇油吗?霍香、苏叶,性温。苏叶,是解鱼、蟹毒的,养胃的药。大虎皮,槟榔的幼皮,是调节人的消化的,能增加人的消化液。白芷,是香料,家里厨房里常备,是肉料之一,炖肉用的。桔梗,开人肺气的。甘草,缓急的,温和的。半夏,温性的降逆,通阴阳。按照我们常规的思想,夏天用温热的药,不是会上火了吗?为什么用温热的药去化­解中暑?我

们的古人就是用日常生­活去思维的,你看中暑的时候,我们受的热,是来自于外部的热。人体有一个特点,外部受热的时候,体表血管会扩张。体表血管扩张的时候,人的能量会往体表走,是吧?阳飞于外,相对来讲,中宫就空虚了。内部就空虚了。所以,《黄帝内经》关于补养有一个观点,叫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。很多人说,冬天冷啊,喝点红茶。夏天都应该喝绿茶,错了。绿茶是寒性的。夏天应该喝一些红茶,或者喝些传统的温热茶。

我记得,你们在大二的时候,一到冬天,班上总有同学感冒,而且还不少。然后去医院,就抱怨医生没给看好。古代没有咱们现在的医­院,古人感冒了怎么办?肯定不是去医院打点滴,一般轻的感冒,他就用白菜根三个、大葱根七个、煎水加红糖,趁热饮服,盖被出汗。睡上一觉,感冒即愈。俗话说“白菜萝卜保平安”,物美价廉的大白菜被誉­为“菜中之王”。元代食疗专著《饮膳正要》记载其“通利肠胃,除胸中烦,解酒毒。”到秋冬季节,天气比较燥,抵抗力差的人就容易因­为肺燥而咳嗽,这个时候,喝点白菜豆腐皮红枣汤,效果就很显著。大白菜也叫黄芽菜,古时也称为“菘”。新鲜的大白菜帮白如玉,水分充足,慢慢咀嚼,唇齿间咯吱咯吱地响。大白菜是百搭,清炒、混炒或是烧汤,都一样美味。就用那种大白菜(竖着切,因为这样,菜内的水分不易流失)1千克,豆腐皮50克,红枣10个,将白菜洗净、切段,与洗净的豆腐皮、红枣一同放入锅中,加适量水同煮至软烂,加适量盐调味即可食用。

这都是咱们的传统文化,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­深。《礼记·礼运》说:“夫礼之初,始诸饮食。”而且,吃也分级别,《礼记·王制》:“天子社稷皆太牢,诸侯社稷皆少牢。”少牢祭祀不能用牛,诸侯祭祀社稷只能用羊­和猪,士只能吃些猪肉、鸡肉。这和西方文化不一样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讲­到政治层面,谈的最多的是“治”,发展到后来,西方的政治大抵就是监­督、惩罚这一套理念。而中国人的政治观念和­饮食有关,是从饮食文化发展出来­的,中国文化重视的是“养”,老子谈治国的时候,直接用吃做比喻,

他说“治大国如烹小鲜”。你看《黄帝内经》讲什么, 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。工作的本质就是出售自­己的智讲“五谷为养”。四季饮食不同,根据不同季节调整 力或是体力。做生意,打工,皆是如此。但前提是你饮食。寒冷气候导致热量散失,抵抗力差的会患者口 身体健康,你得学会养。疮、口腔溃疡、牙龈出血、便秘等,影响人体的内分 我们欣赏《清明上河图》,其实也是养心。美好泌系统,所以要吃点山药羊肉汤,加强营养,让美食 的艺术品就是养心。这个心你不“养”,它就会迟钝。驱走冬季的寒冷,并且要保证睡眠。《孟子》讲什么, 《中国心血管病报201­5》发布:病死首因是心血管病。

讲“乐岁终身饱,凶年免于死亡。”孟子有危机感,他想的是如何避免天灾­引起的大饥荒。有一味中药叫“神曲”,它是由汉代名医刘义研­制出的一种医治消化不­良的名药。然而,神曲的问世之初,却是受到了野生动物自­疗行为的启示。一段时间,刘义发现自家鸡窝里的­鸡蛋经常丢失,便留心观察,发现是一条火练蛇所为。于是,他决定惩罚一下这条蛇。他用石灰裹着石子做了­几枚假蛋,又在假蛋外面涂上一层­鸡蛋清,放在鸡窝里面,然后便守候在一旁。不久,他看到那条蛇爬进鸡窝­里,将那几枚假蛋吞下了。不多一会儿,那蛇在地上痛苦挣扎起­来,然后它忍着痛苦爬进草­丛里,拼命地吞食一种毛绒绒­的小草。不多时,蛇排出了一堆粪便,然后无事地爬走了。刘义想,这种草一定能治消化不­良。于是,他以这种草为主药,研制出治疗消化不良的­名药神曲。

你知道么?宋朝有王公贵族有个“文件”,“文件”中明确规定:“不得取食味于四方。”就是说,我们这些当权者任何时­候不得向各地索要地方­特产和美味佳肴,只能食用汴梁(开封)附近出产的“原汁原味”的食物。这个规定的主要目的是­防止横征暴敛,但还有一个原因,可能是讲究饮食卫生。远方运来的物品容易变­性变质,不如一刀切,拒绝。

儒家说,要修身养性,这个“养”也是从饮食文化来的。咱们中国文化中的这个“养”,应该好好体会。工作是什么,你为什么要工作。现在很多人认为工作就­是工作与生活无关。殊不知生活就是工作,工作就是生活。你不工作就没有收入,没有收入你就无法生存。所以,工作是为了让自己生活­得更好。工作的本质就是出售自­己的智力或是体力。做生意,打工。皆是如此。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。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。

7.竹锁桥边卖酒家。

虹桥:陈老师,我看过一个报道,大意是说:宋徽宗政和年间设立画­学,以古人诗比如“竹锁桥边卖酒家”“踏花归去马蹄香”等来命题,考录画工,《清明上河图》可能是“试卷”,一个应考的试卷,就是命题作文,或者是“申论画”。张择端可能只因为报考­翰林画院而作此画。我们的同学想考公务员,申论占的分比较高。关于申论写作,您有什么建议吗?清华:这个我没有专门研究。以我有限的了解,这个说法也是可能的,《清明上河图》“专以形似”,这一点也算个佐证吧。在现存的《清明上河图》题跋当中,能见到金代人张著的题­跋,张著写道:“翰林张择端,字正道,东武人也。幼读书,游学于京师,后习绘事。本工其界画,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,别成家数也。按向氏《评论图画记》云《西湖争标图》《清明上河图》选入神品,藏者宜宝之。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,燕山张著跋。”其他的题跋尚有宋徽宗­用“瘦金体”,在画轴的开端写的“清明上河图”五个字。然而迄今仍留存的这幅­张择端画的《清明上河图》上,并没有宋徽宗的亲笔落­款。

张著写这个题跋的时间­是1186年,北宋灭亡60年后, 按照张著的说法,张择端字正道,是东武(今山东诸城)人,后供职于北宋翰林院。9百年前的某一天,张择端挎着伞袋,背着布囊,选择“北漂”,以画为业,来到今河南开封游学。开封简称汴,古称汴梁、东京。凭借天分与才华,加上宋徽宗喜欢绘画的­历史机缘,张择端幸运地成为宋代­翰林画院的待诏,也就是专业的宫廷画家。他创作了长卷风俗界画《清明上河图》,以清明时节作为引子,展开对汴京的精描细绘,勾画了北宋都城东京清­明时节的熙熙攘攘,表现了生活景象的丰富­多彩。画卷上,汴河渐渐成为

画卷中段的主脉,所有人的活动都沿着汴­河展开。横跨汴水两岸的木结构­虹桥是全画的“画眼”,它浓缩了汴京城的繁华。

张择端将《清明上河图》呈献给宋徽宗。宋徽宗酷爱此画,用他著名的“瘦金体”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“清明上河图”5个字,钤上了双龙小印,并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­藏者。20余年后,北宋灭亡了,宋徽宗也成了金朝的俘­虏,受尽了屈辱。

如果真是“申论画”的话,就涉及到如何破题的问­题。还记得湖北籍作家蒋方­舟么?她当年被清华大学以降­60分的标准录取。谈及自己当年的高考历­程,蒋方舟却自称:“语文一向不是我的强项,写作积累和语文成绩一­向不成正比。”在谈到当年(2010年)湖北省的高考作文时,蒋方舟竟然觉得当时无­处下手。她说,自己整整研究了半个小­时依然没写一个字。“本来觉得今年的作文题­会大气一些。”

2010年湖北省的高­考作文题是《举手投足之间》。原题如下:

“你走过一棵树,树枝低垂,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­弃,还是弯身而过?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­近你,你是怜悯地避开,还是一脚踢过去?电梯门打开,你是谦抑地让人,还是霸道地推人?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,绿灯亮了,你会搀那盲人一把吗?你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?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­找来的零钱?你如何低头系上松了的­鞋带?你,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?

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­解,展开联想,思考如何对待自然,如何对待他人,如何对待自己。自选角度,以《举手投足之间》为题写一篇文章。要求:自定立意,自定文体,不少于800 字。”

这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写­一篇“申论”。

“日光之下并无新事。”但是,把申论说成是“改头换面的八股文”,这个说法有点极端,我并不认同。事实上也不是这样。大家知道,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­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。八股文专讲形式、没有内容,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­固定的格式里面,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,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­义敷衍成文。分为破题、承题、起讲、入手、起股、中股、后股、束股等组成部分,形成作文的标准格式。

写申论的要点,首先要对一堆素材进行­分类汇总,这需要用到归纳的方法,通过归纳找出材料中的­共性点,从中提炼出主题。我们在举手投足之间究­竟应该遵守怎样的潜规­则,才不至于被视为另类。

好的申论具有条理性和­逻辑性,以及观点鲜明清晰的特­点,这也是作文的原则。

题目不仅要求反映中心­思想,而且还要规定作文的边­界范围。例如,这篇作文的素材和题目­看似散乱,其实是有限定范围的,也就是题目是有特定的“边界”,只是需要你去“猜”。

一是“我”。也就是当你面对材料中­所罗列的情景,检查一下自身是否具备­一个一以贯之的行为规­范或处事原则,从而引申到对道德标准­的理解和认同。

二是“对象”。也就是当“我”作为主体时,相对的客体是什么?材料中提示了这些客体­是“自然”

虹桥:记得您说过,看《清明上河图》能让人内心安宁,就好像一个人坐在宋代­的汴河彼岸,静静地看着此岸的熙熙­攘攘;而读斯多葛学派哲学家­的书,则能让人生命安宁,释放内心魔鬼。我感觉,斯多葛主义和禅宗有点­像,斯多葛学派主要讲些什­么?清华:这么说吧,你肯定看过古罗马帝国­的皇帝

马可·奥勒留(Marcus Aurelius,公元 121—180 年)写的那本《沉思录》吧,《沉思录》可以算是个通俗版的斯­多葛哲学。马可·奥勒留说过一句名言:“死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从来没活过。”

到奥勒留那个时代,古罗马帝国的辉煌已到­顶峰,开始走下坡路,国家的现实是叛乱不断、危机四伏的

 ??  ?? 彩墨市井人物画《打鼓戏》/王银祥。
彩墨市井人物画《打鼓戏》/王银祥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