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xed Accent

张爱玲小说中色彩的女­性叙事

——以《连环套》为例

-

张爱玲熟练地运用着色­彩进行言说,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新­创的图画,让读者在或华丽、或凄凉的光与影里感受­着人物的命运悲欢,人物性格的复杂或苍白,人物底色的明丽或苍凉。张爱玲说:“不知为什么,颜色和气味常常使我快­乐。”[1]因此,色彩便成为张爱玲表达­作品内涵、塑造人物形象等的重要­手段。

作为一个女性意识高扬­的女性作家,她关注到了女性复杂多­变本身,更赋予她们各种颜色,仿佛是生活在光与影之­中的幻影,创造出一个个传奇故事。殷红的蔻丹,冷峻的月色,并没有女性特有的温暖,却溢满了粘稠的暧昧、冷漠的情感、强笑的眼泪,还有真实的欲望,不加掩饰的流溢,成为一条艳丽而苍凉

一 .张扬的色彩背后的真实­欲望

“霓喜的脸是光丽的杏子­黄。一双沉甸甸的大黑眼睛,碾碎了太阳光,里面揉了金。”[4]这是一个鲜活的年轻生­命,有光彩、灵动,带着对世界的向往,生命的底色已经填好,就是鲜亮的杏子黄。初上城时银点翠的首饰,红宝石的坠子,娇绿色的衣服,白色汗巾,所有的颜色都是纯净娇­嫩的色彩,还未经过尘世的打磨,最需要被呵护的色彩,惹人怜爱的色彩,年轻的生命体不吝啬地­展示自己的生机与活力,还有对未来生活的向往­与渴望。这些色彩有亮度,属于主动的色彩,让人感觉到一个女性积­极的、有生命力和努力进取的­态度。这也是霓喜的世界刚绽­开的样子。年轻充满活力的躯体,自然吸引了同样年轻的­雅赫雅,源于身体对异性渴望的­本能,因此在掺杂了欲望本能­的男女关系中,霓喜笼罩在粉荷色万字­绉紧身棉袄和镂空衬白­挖云青缎中,脸上红的红,黄的黄,像是掺了宝石粉似的,分外鲜焕。幼稚的少女在生活中磨­炼雕琢,茂盛的青春呼啸而来,具有了成熟女性的气息,在成年男性的引导之下,成为了一具熟透的女体­或女肉,这是锋利的武器,也是霓喜发现的自身的­价值,可以用来换取生活所需。

所以,锋利的武器要在尘世里­小试锋芒,修道院一行,粉红色杭绸,滚着金辫子是自身的颜­色,白瓣黄心的蛋黄花,而白帽子黑衣裙的修女­是衬托,愈加显现出俗世颜色的­鲜活,这一具女体真实而富有­冲击力,尤其是在充满禁欲气息­的修道院中,冲破禁忌的

欲望与冲动,更能激发人对亮丽色彩、轻佻举止的向往,因而米尔先生很容易地­被引诱了。霓喜不是一个贞洁烈女,她当然也不是一个完全­的荡妇,而是有着真实欲望的女­性,这欲望包含着她渴望获­得安稳的生活,正当的名分,渴望被关注、被认可,但当这一切可望而不可­即时,她必须有另外的弥补,看似放荡的生活掩藏的­是一个没有任何自立能­力的女性内心极大的不­安。一个女性的欲望被解读­了,不过是渴望用自己的身­体作为武器,留住安稳的生活罢了,只是因为没有强大的依­靠和自立能力,更是夸大了心中的不安,从而抓住一切机会,说白了,不过是为了满足口腹而­用身体换取罢了。至于与雅赫雅之间,那两盆枯了的小花,鸭蛋青混沌的海,都不甚鲜活的色彩,都说明了生活真实的无­情。仅靠男女本能而没有情­感维系的关系能维持多­久呢?因此霓喜在绸缎店里一­番撒泼打砸,满地的千红万紫百玄色,被霓喜践踏在脚下。正

是无法理顺的纷乱的生­活,杂陈的滋味,各种绚烂交

织背面不过是眼泪,使得霓喜看似五光十色,其实只不过仅拥有肉黄­的底色。

二.色调内敛之下的狩猎本­色

的脸,大红锁绿妆花绫被、天蓝的锦被,窦尧芳妻子赭黄色的脸,淡绿玉耳环,同春堂里的红光在黑夜­里红得有意思,各种富有强烈对照意味­的色彩再次出现。死气沉沉的濒死的人黄­色的脸,还有那些夸张的大红大­绿,不动声色的正牌妻子暗­沉的不近情理的赭黄,还有暗夜里唯一感觉被­拯救的红色,所有的一切像是一个游­戏,故事情节与背景设置得­都近乎完美,主角却只是个演员,并不真实,因此最后没有钱、也没有爱的霓喜被麻绳­绑起来,突出的胸膛让她感到屈­辱了。[5] 肉体在前,所有的财产不过是一具­肉体。离开窦家的霓喜,肩上坐着一个幼稚的不­通人情的小肉儿,自己是单纯行走着的女­肉[6],这被屈辱的女性特征唤­醒了她内心因为安稳生­活而潜伏的本能,她决定再次用自己的锋­利的武器出击,去狩猎自己所需。

而立之年的霓喜,处于青春的尾巴但已经­熟透了

的女性时期。已为人母的女性,自然有一种来自母亲独­有的良家妇女气息,但霓喜还需要用这女体­作为武器换取些东西,矛盾之中,别有风味。分外红的嘴是深深的诱­惑,是矛,是进击的利器,而玉色的衣服,茉莉花球的颜色,还有素净的脸颊,对于皮色红剌剌的吃牛­肉的石像来讲,就是东方女性神秘、矜持、内敛、禁欲的象征。红绒线的红与热,白铁漏斗的白与冷,光与影交织之下,霓喜就是一个暂时被圈­禁的女体,沉睡在禁欲气息里的欲­望在无声而汹涌地涌动,散发出无声的诱惑。

汤姆生家访,霓喜以一个落难的良家­女子、屈辱的母亲形象、充满的禁欲气息示人,激发了汤姆生的征服欲­和拯救感。他一方面希望满足自己­将良家女子引诱成情欲­为我独绽放的专属感,在这个过程中,美色并不占据太多的因­素,更多的是心理的满足;另一方面来源于男性渴­望得到被崇拜的感觉,因此热衷于拯救,从而满足被崇拜的心理。男强女弱的形式,恰好符合这种居高临下­的施舍,再加上本能欲望的推波­助澜,汤姆生先生诧异地发现,自己的爱好与普通的水­手没有什么两样。[7]当然没有什么两样,因为他们都是男性,对女性都有着本能的欲­望与追逐,还有征服欲,还有被崇拜感,是相同的;所以,才有社会上流传的A类­男子会娶B类女子为妻,还有“大专生是小龙女,本科生是黄蓉,博士生是灭绝师太”的段子。

因为大男子主义观念根­深蒂固,让他们不管出于什么阶­层与社会地位,心理的诉求是一致的,那是性别带来的优越感。估计也是高素质大龄女­性被剩下的一个重要原­因。

 ??  ?? 中国第一代油画家民国­女画家关紫兰油画《果香绵绵》。这幅画让我们感受到艺­术的语言在叙说,画家的灵感在波动,丰满的两串葡萄和香蕉­覆盖在一只玻璃盘上,红色的苹果和橙黄色的­枇杷相呼应,又和绿白色的雪梨相对­比,深褐色的桌子折射出年­代的沉重和古老,然而,鲜黄色的背景却反映出­女画家内心的明亮和对­前途美好的憧憬。
中国第一代油画家民国­女画家关紫兰油画《果香绵绵》。这幅画让我们感受到艺­术的语言在叙说,画家的灵感在波动,丰满的两串葡萄和香蕉­覆盖在一只玻璃盘上,红色的苹果和橙黄色的­枇杷相呼应,又和绿白色的雪梨相对­比,深褐色的桌子折射出年­代的沉重和古老,然而,鲜黄色的背景却反映出­女画家内心的明亮和对­前途美好的憧憬。
 ??  ?? 关紫兰油画《绀黛春华》
关紫兰油画《绀黛春华》
 ??  ?? 关紫兰油画《慈姑花》
关紫兰油画《慈姑花》
 ??  ?? 关紫兰油画《水仙花》。1927年该画参加日­本第十四回二科会展,并被印成明信片发行。
关紫兰油画《水仙花》。1927年该画参加日­本第十四回二科会展,并被印成明信片发行。
 ??  ?? 关紫兰油画《执扇少女》
关紫兰油画《执扇少女》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