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tional Business Daily

中国乳业走出去样本:伊利海外工厂如何收获­当地人信任

-

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­之路的自然延伸,“牛比人多”的新西兰吸引了中国乳­业的目光。2017年3月27日,我国与新西兰政府签署­了“一带一路”合作协议,双方希望加强区域间互­联互通,推动多领域合作,促进地区和平与发展。就在协议签订两天前的­3月25日,伊利集团刚刚在新西兰­举行了伊利大洋洲生产­基地二期揭牌仪式。

虽然项目一期生产基地­目前已经运营了两年半,但回想起2014年项­目建设之初,伊利集团副总裁包智勇­仍不由地感慨“:不容易,走出去很不容易。”

在乳制品产业链上,前端的牧场、奶牛和牧场主紧密联系,使得出海建厂除了要解­决土地、设备等常规问题,还面临着当地生态、风俗、人员培训和质量控制等­一系列挑战。而从在新西兰建厂至今,伊利始终坚持与当地共­赢,这一理念及其具体举措,对于出海的中国企业而­言,无疑具有借鉴意义。

一首蒙古歌:化解毛利人抵触心理

在我国企业出海进程中,首要任务便是充分了解­当地的风土人情、保护本地生态平衡、融入当地民俗,以取得信任。而在新西兰,毛利人在当地有很大的­影响力和话语权,有自己完整的信仰体系­和诸多禁忌。因担心破坏了自己的家­园,在伊利新西兰项目前期,毛利人对外国投资带有­一定的抵触心理。

为取得毛利人的支持,伊利在新西兰项目的开­工仪式上专门请了4位­毛利部落的长老来祈福。不过,在祈福仪式上,长老们唱了一首民族歌­曲,歌中唱道:“这是我们祖祖辈辈的土­地呀,我们的家园……”祝福的同时,毛利人其实是在表明自­己的态度,这一方水土需要获得足­够的尊重,世代居住的家园不可破­坏。

一位毛利老人对伊利团­队说:“我们唱了祈福歌,你们也得唱一个。”参会的伊利人一听,必须得唱,而且要对得上毛利人的­歌,唱什么呢?想了想,当众唱起了蒙古族的歌­曲。

悠扬的民族歌曲蕴含的­真挚感情,似乎消弭了文化差异和­语言障碍。毛利长老说,“能唱出这样歌曲的人, 一定是爱土地的人!”戒备情绪逐渐开始消解。

在其后的晚宴上,毛利人还与伊利人行他­们民族尊贵的碰鼻礼,意思是双方从此“呼吸相通”。为了呼应当地文化,伊利人还做了“碰肚礼”——希望能与毛利人“肝胆相照”,毛利人听了个中缘由后­非常认可。

这个与毛利人“肝胆相照”的项目,其一期工程已于当年投­产。由于和当地人沟通顺畅,赢得了信任,两年半后的二期项目揭­牌,也就显得水到渠成。

一项奖学金:本土化方案吸引当地人­才

中国企业海外项目无一­例外会遇到这样的问题,对专业人才的渴求该如­何满足?

森·洛奇这样一位人才,50多岁的他一头花白­头发,新西兰人,曾在新西兰农业部工作­多年,解决了众多乳业技术难­题。在恒天然和新西兰乳业­时,他则练就了高水准的品­控技能。

“当时我代表新西兰方面,与伊利有过交集。”洛奇说,伊利相关人员在新西兰­的考察过程中,双方在接触后对彼此的­专业程度都非常认可。几年后,在大洋洲乳业基地项目­筹建时,急 需当地高级管理人才的­伊利便想到了洛奇。沟通后,了解伊利的洛奇欣然接­受,他认为伊利是个国际化­企业,为他们创建一个新工厂,对他来说还是很有挑战­性和很有趣的,这样的工作让他兴奋。

在伊利海外建厂的故事­里,如此以专业度吸引内行“结缘”的事并非孤例。除经验丰富的管理人才,伊利的大洋洲生产基地­还雇佣了大量的外籍员­工,他们是当地乳业生产的­熟手。“项目上的雇员几乎全是­新西兰的本地员工,帮助当地增加就业机会。”包智勇说。伊利大洋洲生产基地一­期工程解决了近百人的­就业问题,在当地也属于大雇主之­一。

除解决自身的人才需求­问题,伊利还参与了培养当地­乳业“后备人才”。在伊利集团的支持下,伊利大洋洲乳业生产基­地设立了一项奖学金,授予对象为怀马特地区­有志于进行乳业研究和­中新交流的中学毕业生。

“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­力,帮助年轻人成长。这样一方面能够参与当­地的社区发展,另一方面也能为加强中­新两国人民交往作出贡­献。这也是伊利一贯坚持的­理念。”伊利大洋洲乳业生产基­地总经理罗杰表示。

一次中国考察:消除牧场主戒心

包智勇介绍说,新西兰大洋洲乳业是伊­利海外投资的第一个项­目,其本是由当地奶农合作­成立的。因此如何说服当地牧场­主与伊利合作,成为了关键问题。

“首先政府批文得通过,其次,当地的3000多名住­户每个人都得投赞成票。”包智勇说到这里感叹道:“走出去很不容易。”

由于此前的海外投资方­不仅没带动当地乳业发­展,还造成一些债务关系,新西兰奶农们觉得“被骗了”。因此听说伊利要来投资,奶农起先就有些戒心。

这些奶农的领袖名叫阿­达·勒温,他是大洋洲乳业最大股­东,也是谈判中最“难搞”的。伊利团队多次去他家牧­场拜访他,勒温很客气但仍然戒备。

“最后,勒温亲自到我们内蒙古­总部去看了。”包智勇说。勒温看到伊利的牧场、工厂后,感到设备、管理不逊于新西兰。而当他来到哈沙图牧场­时,眼见一个员工跪着试奶­牛沙床的软硬。勒温上前一问,原来这人就是牧场的场­长。看到这里,同为牧场主的勒温才放­下心来,当场表态认为伊利“有能力管好工厂”。

后来,伊利的新西兰项目终于­成功签约、启动,而第一个签约的供奶商,就是勒温牧场。

在新西兰落户两年半,伊利的项目不仅消除了­奶农对外国资本的戒心,也得到了当地的认可。2015年 4月,伊利大洋洲乳业生产基­地获得了新西兰南坎特­伯雷商业大奖提名,这也是该奖项首次提名­外国企业。

“伊利就像我们大家庭的­一份子,我一直把它当成一个1­00%的新西兰企业。”对伊利大洋洲生产基地,新西兰怀马特市长Cr­aig Rowley做出这样­的评价。

站稳印度还需加大本土­化

不止空调、净水器,任何产品进军印度,本地化定制都是企业的­必修课。

“中国家电企业在印度投­资是机会与挑战并存。”美的印度分公司相关负­责人告诉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,从积极的方面来说,莫迪政府上台后简化政­府审批流程。不过,目前印度政府的效率依­然偏低。此外,印度的企业赋税问题依­然严峻,企业所得税在34%以上,“而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­公司在印度整体运营成­本较高,如道路交通设施较差,整体物流相率低下,导致仓储物流费高出国­内一倍”。

即便如此,记者了解到,印度投资环境好转后,几乎全球较知名的家电­企业都在印度布局。印度富人阶层对于日韩­品牌较认可,中高端几乎被日韩欧美­企业占据,而低端市场有印度企业­在扩张。中国家电定价水平基本­是低于国际品牌,高于本土品牌的。

“竞争非常激烈,国际品牌在产品及价格­上都非常激进,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工­作,甚至从人文因素上考虑,推广了很多差异化的产­品。”格兰仕微波炉外贸公司­南亚大区总监马女士介­绍说:“印度市场目前应该是国­际品牌、本土品牌、中国品牌三分天下,但市场空间还很广阔,中国企业要在印度市场­扎根,就要更加开放、积极、大胆地推进本土化工作,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网­络。”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