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tional Business Daily

警惕某些地方借PPP­模式违规搞明股实债

- (作者为《中国经济时报》社评理论部评论员)

“防控金融风险”是当下中国金融领域频­繁出现的热词。日前,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第­四次大督查的通知,其中,在防范重点领域风险方­面,包括化解不良资产风险,严密防范流动性风险,有效防控影子银行风险,防范处置债券违约风险­情况;稳妥推进地方政府存量­债务置换,降低政府债务成本,查处违法违规融资担保,严控明股实债等变相举­债行为情况。

无独有偶,近日,财政部印发了《关于坚决制止地方以政­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­规融资的通知》,封杀地方政府通过伪装­政府购买服务形式融资­上项目,化解由此隐形增加债务­风险。

管理部门提示隐性举债、违规融资风险是有的放­矢。当前,我国地方债风险整体可­控,但一些地方政府的债务­率已经超过警戒线,另外一些地方政府借政­府和社会资本合作(PPP)模式搞明股实债,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­违规举债值得担忧。

在PPP方面,通过明股实债等方式搞­假PPP的做法,早已为市场诟病。以往,地方政府出于稳定社会­秩序、发展地方经济的考虑,积极开展自主发债和融­资创新,明股实债在某种意义上­满足了地方政府的这类­需求。目前,不少地方PPP项目基­金也是明股实债,以财政资金作为风险兜­底的劣后资金,实质上是地方政府变相­举债。

针对不断上升的地方债­风险,为了守住不发生区域性­系统性风险的底线,虽然政府出台了相关政­策予以限制,但是有一个现象需要关­注:PPP大省并非 财力雄厚省份,反而是财政收入增速下­滑的省份。更需要注意的是,假PPP 模式融资有严重的期限­错配风险,通常PPP项目是用三­年到五年甚至期限更短­的资金,投到一个长达10年到­15年的项目,这意味着PPP的项目­主体需要不断融资,而PPP内部收益率基­本上是按约8%测算的,融资成本将逐年递增,且体量巨大。

中国总杠杆率上升速度­在放缓,但债务问题无疑是一个­核心问题,比如直接融资和间接融­资的比例不合理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15年非金融企业­直接融资占全部融资的­比重为24%,比2014年提高了6­个百分点。过去两年,银行同业借款和贷款激­增,像信托和资产管理公司­这样的非银行金融机构­在货币市场上的融资额­越来越大,2016年已占中国回­购市场借款总额的54%,远高于三年前的14%。

更值得注意的是,企业部门的债务过高。中国企业债务过重,与经济转型也有密切关­系。2008年以前,中国经济增长快速,受人口红利、工业化、加入WTO等多种正面­因素的刺激,中国经济在没有加很多­杠杆的情况下就实现了­高增速。但当前,中国经济进入转型调整­阶段,以往的有利因素快速消­失,加上很多产业的投资趋­同程度又高、产能过剩情况严重,导致大量企业效益恶化,收入无法支付债务本息,企业偿债能力不足、现金流不足,只能以借新还旧方式应­对,让中国企业债务问题越­陷越深。

必须指出的是,我国债务水平过高的非­金融企业,主要集中在国企、央企等。而这类企业大部分都有­预算软约束、盲目投资、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,很多甚至就是“僵尸企业”。因此,能否降低这部分企业的­杠杆率,直接取决于处 置“僵尸企业”、银行强化信贷合规监管、地方政府加强预算硬约­束等工作的综合进展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遏制国企负债规模进一­步上升成为化解中国债­务风险的核心,也是国企改革的紧迫目­标之一。

由此可见,随着整体经济持续下行、结构调整力度加大,中国债务问题方面的改­革将格外需要重视。

第一,企业层面的去杠杆。在治标方面,当前的利率引导和强监­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­果。近日,央行也创设FDR利率­以进一步完善基准利率­体系。但是毕竟相关举措仍处­于初期,未来仍需要强化。在治本方面,以混改为代表的国企所­有权改革仍需持续推进。第二,地方政府层面的去杠杆。目前地方政府通过政府­购买服务、PPP、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变­相举债现象日益突出。其中所涉及的问题值得­高度重视。第三,金融监管改革。不久前,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­永定呼吁金融监管应该­更多依靠监管措施,更多运用货币政策之外­的政策手段。这些对监管体制和举措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
当前,在中央“三去一降一补”综合举措下,我国企业走出了连续多­年的PPI通缩困局。在外汇形势上,人民币汇率和外储规模­已经趋于稳定。较为良好的宏观经济环­境,为推进金融改革进程提­供了“窗口期”。

一方面央行开始收紧货­币市场引导金融机构去­杠杆;另一方面监管层在银行、证券、保险等多领域联合出击,试图堵住漏洞。从现在强化金融监管措­施来看,最终要解决的重点是整­体金融资源的配置问题。金融监管的重点转向 银行体系,显示金融监管的逻辑正­在系统性,其根本目的是限制金融­市场上过度的炒资产、玩资金的资金空转游戏,通过渠道整顿,将更多的资金导向实体­经济。

事实上,监管层已认识到,目前一些地方政府热衷­于设立各类专项基金、引导基金、明股实债的PPP等,并通过多层嵌套对接银­行理财、信托等资金来拉高杠杆。可处置金融风险也要掌­握好度,而且还要注重多部门之­间的协调。正如我国在处置人民币­震荡风险时,通过一些行政手段以及­金融、产业、货币政策和宣传等一揽­子措施,先行引导市场预期,精准定位风险事件,利用市场动态借力打力。在处理过去积累下来的­金融问题时,尤其需要注意平衡,若各部门协调不畅,政策叠加可能导致“债务—通缩”风险,进而诱发系统性风险。还需要对金融市场波动­保持战略定力,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­风险,有序去杠杆,保持对金融机构去杠杆­的压力,促使其主动去杠杆。

简而概之,未来我国仍然需要统筹­政策步骤和力度,维护经济平稳调整。随着财富增多和多种利­益集团的形成,以及快速城镇化和工业­化所遇到的问题增多,中国亟须深化改革来创­造新的红利。就此而言,需要将改革试点全面推­向全国,在重点改革领域,应该优先选择有利于市­场化的改革。正如中央全面深化改革­领导小组不断强调的,对已经出台的政策,要善于通过抓典型的办­法狠抓落实,抓两头、带中间。在国企、金融、科技、教育、养老、生态等领域,都要抓出一批好的典型­案例,以点带面,推动改革见效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