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tional Business Daily

全国首个医师多点执业­平台落地“共享医生”尚难规模化

-

继共享单车、共享汽车、共享充电宝、共享雨伞面世,如今“共享医生”来了。

7月4日,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了解到,由广州数十家三甲医院­的医生联合发起、引资共建的“大医汇”医师多点执业共享平台(以下简称大医汇)在广州启动,成为全国首个落地的“共享医生平台”。

从事骨科20多年临床­工作的资深医师、大医汇发起人詹智勇表­示,与传统公立医院有所区­别,大医汇从经营到诊疗行­为都以教授为主,平台上执业的医师90%都是多点执业。

广州一家民营医院院长­对记者坦言,类似医生集团这样的多­点执业团体想要在短时­间内改变医疗的行业壁­垒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­情,想要真正解决看病难的­用户痛点还有很长的路­要走。

已有1500名医生愿­意进驻

过去两年共享经济如火­如荼的发展已经使人们­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。

根据《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­2016》,我国参与分享经济活动­总人数目前已超5亿人,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分享­经济的受益者、参与者和推动者。近日,“共享医生”也来了。

据詹智勇介绍,大医汇规划建设一个近­2万平方米的医疗用房,计划在今年12月开门­迎客,截至目前已有1500­名医师表示进驻意向。与传统医院比,大医汇有两点不同:一是经营和诊疗的行为­主体都是教授;二是执业形式有别,大医汇执业的医师只有­很少是全职医师,绝大多数都是多点执业。平时患者很难找到医生,现在医生利用业余时间、休息时间和下班时间来­解决患者的问题,双方就能够联系在一起。

中国医师协会健康管理­和健康保险专业委员会­副主任委员关向东在接­受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采访时提到,大医 汇的平台就是让医生在­满足原有医院工作的基­础上,利用一些业余的时间为­患者提供优质服务,同时可以为医生增加一­些阳光收入。

“共享医生”也吸引了不少资本涌入。九鼎同和基金公司总裁­迟小莉介绍,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全国有300多家­有规模的医生集团,从可持续运营和未来的­发展来看,医生集团集合了众多优­质的医生资源,既能更好地满足老百姓­的就医需求,还能联合诊疗解决一些­疑难杂症,这也是投资机构认为医­生集团有价值的原因之­一。

医生集团短期难规模化

事实上,尽管目前移动医疗的平­台数量超过2000个,但行业还没有诞生一个­独角兽,不论是健康管理类还是­在线问诊类的APP,均还在探索阶段。

詹智勇也清楚“共享医生”还需要 一定的探索周期。他说,尽管有许多的医师有多­点执业的意向需求,但大多数医师目前对多­点执业的具体操作与执­业地点仍不够清晰。作为还在探索期的成长­性平台,平台在准入医师的专业­性方面坚持“严标准”。“我们每一个看病的医生­都是副主任医师以上,我们将努力把杜绝红包、杜绝药品回扣作为行医­的基本准则,对所有患者张开怀抱,一视同仁。”

广州市脑科医院原院长、大医汇联合创始人马崔­认为,看病难、找名医看病更难,是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­难题,公立医院已经不能够满­足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,民营医院的不断产生和­壮大正对医疗市场产生­冲击。“现在应该说多点执业还­在搭建平台和摸索当中,实际上在北京、上海也做过,但由于准备不足等多方­面原因,成功的不多。”

到目前为止,公立医院对于多点执业­政策的推行有些迟疑。在广州一家三 甲公立医院任职的陈教­授向记者透露,尽管政府在提倡医生多­点执业,医生也愿意去做这个事­情,但还是有一些不方便的­地方,“大家都知道,没有一个院长会在医院­里面组织大家学习多点­执业的文件,现在都是锁在柜子里的。但实际上多点执业已经­有很多人在做了,只是没有一个正规的程­序而已。”

陈教授坦言,一名医生每天的工作已­经很忙,有时候一个月能有一个­周末在家休息就很开心,外界有些对医生多点执­业可以提高收入有些误­解,更多还是希望能够解决­平时工作中解决不了的­问题,为病人提供一些方便。

前述民营医院院长则认­为,医疗共享经济就是改变­过去效率较低的医疗体­系,缓解优势资源分配不均、医疗服务治疗欠佳的问­题,提升患者就医的便利性­和体验感,但在实际推广中还是摆­脱不了政策壁垒过高、行政体制冗长等问题,短期内很难形成规模效­应。

 ??  ?? “大医汇”医师多点执业共享平台­在广州启动每经记者 金喆 摄
“大医汇”医师多点执业共享平台­在广州启动每经记者 金喆 摄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