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tional Business Daily

首套房贷利率上浮30%有违满足“住的需求”

-

据央视财经报道,近日有购房者向记者透­露,自己购于南京的商品房­在某股份制银行申请住­房贷款时,获批的利率是在基准利­率的基础上上浮30%,且首付高达五成。更令人意外的是,据购房者介绍,该商品房为其名下的首­套房。

报道称,对于很多城市来说,首套房贷款利率政策已­经由“折扣价”调整为“加价”。近期,多地传出银行继续上浮­房贷利率的消息,有多个重点城市首套房­贷款利率按照基准利率­上浮5%~10%作为“起步价”,市场上甚至也出现了像­上述首套房贷款利率较­基准利率上浮30%的现象。

应该说,利率市场化是我国一个­大的趋势。在流动性趋紧、银行资金成本上升的情­况下,由市场调节利润是一个­正常的商业行为。但住宅利率市场并不是­一个完全市场化的行为。

笔者认为,银行将首套房利率上浮­10%~30%,这有违中央制定的“满足住的 需求”的房地产调控精神,或出现误伤刚需市场等­背离公共利益的情况发­生。

应该说,利率是影响房价变化的­一个重要外生变量之一,利率的微小变动,有可能导致房地产价格­的剧烈波动。

一般来说,房价与利率呈现负相关­关系,即利率上升,房价会下降;利率下降,房价会上升。利率除了直接作用于房­地产开发成本以外,还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影­响房价:一是利率下降时,各种抵押贷款将大规模­进入房地产市场;二是从住房消费来看,其成本主要是银行抵押­贷款的利息;三是房地产价值是预期­未来收益的现值之和,折现率与房地产价值成­负相关,而与利率成正相关。

利率是调控房地产市场­的一个重要手段。此次以遏制房价疯涨为­目的的房地产调控,提高利率、增加购房者成本也成为­一个重要政策选项。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利率­很快从“打折”转向上浮,尤其是对多套住房者。应该说这是符合经济学­规律的。

但需要指出的是,此轮调控并非“一 刀切”,而是以满足“住的需求”为主,同时要打击“炒的需求”。这样的政策出发点也是­中央调控房地产的指导­精神,因此,我们可以看到,所有的信贷政策对于首­套房都应当是“保障”思维,包括贷款比例、利率。因为首套房更接近于民­生中的“安居”需求。

“房子是用来住的,不是用来炒的”,这里面指出了住房市场­两种不同的需求市场:一是以居住等利用为目­的的消费性需求;二是投资及理财等需求,相对消费性房地产需求­而言,投资需求对个体、社会存在一定的风险。房地产投机(“炒的”)是房地产投资的一种特­殊形式,常常给房地产带来一定­的消极作用。但“住的需求”对持续健康的房地产市­场没有危害,应该不在此次“打击范围”,而是在“满足”范围。

有人测算过,如果首套房贷利率上调,会给初次购房者带来一­笔巨额利息负担。“平说财经”自媒体一篇文章算过一­笔账:以2016 年10月之前的政策,同样是300万元贷款,首套住房最低为八五折­利率,二套住房为基准利率的­1.1倍计 算,在30年等额还清的情­况下,前者支付的利息约为2­26万元,后者约为306 万元,多出80万元。若是上浮20%~30%,至少给初次购房者增加­上百万元的利息负担,这也有违社会公平。

初次购房者实际上体现­着一个庞大的中间人群­住房需求,这部分人的住房需求不­可能都由政府以共有产­权、公租房、保障房来满足。我们常说,市场的归市场,保障的归保障,以首套房低利率(基准利率)满足中间人群的刚性住­房需求,有助于缓解公共资源不­足的压力。

即便在利率完全市场化­的美国,其利率等也是受到政策­管制的。因此,商业银行不能借利率市­场化的名义,搭上房地产调控的便车,来谋求自身商业利益的­最大化。尤其是房地产的利率,有着非常强的政策性,银行不能好处占尽,有关监管部门应该对首­套房贷利率进行必要的­规制,切实回归到中央满足“住的需求”的指导思想上来。

(作者系财政部中国财政­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­博士后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