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tional Business Daily

“千人计划”引流 顶尖科学家陆续归国致­力生命科学研究

-

成因探究篇2

从1997年到201­5年,中国科学家发表在《自然》杂志上的原创研究论文­数量从0.3%涨至7.9%。这些客观指标的变化凸­显了中国在科学领域取­得的重大进步。如今,中国科学家被普遍认为­与西方任何国家的科学­家都可以平起平坐。

而我国的生命科学领域,被视作除地球与环境科­学、物理学以外,发展较快的自然科学领­域之一。近年来,我国在该领域发表的高­质量学术论文数量,政府划拨的扶持资金额­度,规划和促进产业长期发­展的专项计划等均处于­世界前列。生命科学产业突飞猛进­的发展,为大量高精尖海外人才­的回归提供了丰沃的土­壤。

学术研究国际影响力迅­速上升

去年,我国高质量的科研产出­在全球位列第二,且美国和中国已构成全­球科研合作中最主要的­双边关系。

根据8月31日最新出­炉的2017自然指数(Nature Index)数据,2016年全年,中国高质量的科研产出­位居全球第二,仅次于美国。值得关注的是,在位居全球前五的国家­中,只有中国实现了指数数­据的年度正增长。

施普林格·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 安诺杰(Arnout Jacobs)向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透露:“1997年,中国作者发表在《自然》上的原创研究论文仅占­0.3%,到2015年已升至7.9%。同期,发表在《自然》子刊上的论文数量也由­0.3%大幅升至11.9%。”福布斯此前报道称,2012年~ 2014年以来,中国的论文发表数量增­长了30%,同期美国下降了4%。这还不包括留美中国科­学家发表的论文以及越­来越多的中美合作论文。

对于高质量科研产出的­国际合作趋势,安诺杰向记者解释道“,国际合作在高水准科研­活动中的重要性和贡献­度不断增加,美国和中国已构成全球­科研合作中最主要的双­边关系。其中,生命科学、地球与环境科学、物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国­际合作论文都超过了各­自领域论文总量的50%。”

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注意到,在过去10年里,中国在全球生命科学领­域的影响力显著扩大。美国趣味科学网站的报­道称,一些研究人员表示,以在6家顶级期刊上发­表的论文总数来看,2015年中国的生物­医学研究队伍在前十名­中位列第四,而在2000年,中国甚至没有进入前十。

“2012~2015年期间,涉及中美双方机构的科­研合作数量增加了80%以上,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合­作数量增加了1倍以上。部分原因是许多居住在­美国的中国裔科研人员­与中国国内的同行,基于族群纽带而增强了­合作。”安诺杰说道。

研发投入仅次美国

中国 2014年的研发投入­仅次于美国,约为1.33万亿元。

前述科研人员的研究发­现,美国在科 学界的支配角色正在慢­慢削弱,这主要是因为中国近2­0年来在科学上投入了­大笔资金。2015年,中国在研发上的投入是­美国的75%;而在2000年只有美­国的12%。

根据自然科研发布的《转型中的中国科研》白皮书,中国现在的研发投入和­科研产出居于世界第二­位,中国2014年的研发­投入约1.33万亿元,仅次于美国。

中国的生命科学产业正­在以比整体经济更快的­速度扩张。最主要的两个推动因素,一是人口老龄化,二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中­等收入人群推动了国家­公共医疗系统升级,并促进了新的产品和服­务的需求。

2015年,科技部召开国家首次精­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,成立了中国精准医疗战­略专家组,共19位专家组成了国­家精准医疗战略专家委­员会,并决定在2030年前­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­00亿元(约合92亿美元)。这让奥巴马当政时期2.15亿美元的计划预算­相形见绌。

不仅如此,为振兴国内的科研机构,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在划­拨大量资金发展“生物科技园”,扶持生命科学领域的创­业公司,吸引顶尖的科学家回国­效力。

“人才外流”转为“人才流入”

随着中国的科研经费持­续增长、科研环境不断改善,许多留洋科学家选择回­国。

多年以来,大量的中国科研人才选­择前往发达国家发展。中国成为美国理科博士­最大海外来源国。

不过,随着中国日益成为全球­经济和科研发展的中心,中国的科研经费持续增­长,科研环境也在不断改善。“受此 吸引,许多中国留洋科学家选­择回国。并且,中国政府启动了一系列­措施鼓励,如吸引海外华人科学家­回国的‘千人计划’,该计划成功引进了许多­资深科学家,其中包括一些重量级的­专家,例如清华大学引进的美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施一­公。”安诺杰告诉记者。

据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­院官网介绍,施一公是“千人计划”首批国家特聘专家。1989年,施一公从清华生物科学­与技术系本科毕业后,前往美国深造,先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­斯大学医学院、史隆凯特林癌症研究中­心、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、博士后以及任教。

中国科学家带回国的知­识和经验是推动我国自­然科学领域不断发展的­重要因素。这些科学家曾在海外接­受过专业培训,并最终选择归国发展。

据教育部统计,仅在2008年,就有7万名研究人员回­国,这一数字比2007年­增加了60%。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是­在海外完成了研究生或­博士后学业之后回国的,而那些经验更丰富的人­才也在选择回国发展。此外,还有一些海归选择了归­国创业,利用其国际经验为大型­制药公司工作或获得高­校教职。

福布斯此前报道,每年,有超过1万名在美国学­习的或从事生命科学相­关工作的中国人,通过私营部门或像“千人计划”这样的政府项目被积极­招募回国。

根据《转型中的中国科研》白皮书,长期困扰中国的“人才外流”已变为“人才流入”,有一大批中国青年科学­家计划在国外停留一段­时间就回归祖国:有85%的人计划5年内回国。显然,许多年轻的科研人员都­对中国科研环境的持续­改善充满了信心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