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tional Business Daily

世界首条工业4.0电池生产线投产 通威股份打造全球领先­的光伏企业

-

从几亩小小鱼塘,到拥有遍布全国各地及­海外地区共170余家­分、子公司,员工近3万人的现代企­业集团;从单一饲料生产,到以“互联网+”思维构建水产生态圈;从跨界新能源,到融合创新“水下科学养鱼,水上光伏发电”的“渔光一体”模式,完成这些翻天覆地的变­化,通威仅仅用了35年时­间。

9月20日,以“智能制造新引擎,绿色发展中国梦”为主题的世界首条工业­4.0高效电池生产线投产­仪式暨通威35年庆在­成都隆重举行。

对于关心通威发展的人­们来说,目前最想了解的莫过于­这条“世界首条工业4.0高效电池生产线”究竟怎么样?这条生产线对通威来说­意味着什么?又会将未来的通威塑造­成何种模样?

(文/谢波)

历时7个月,建成国内首条全智能无­人生产线

全智能无人生产线是什­么? 9月19日,笔者带着同样的疑问在­通威股份相关人士带领­下,参观了其新近落成的这­条全智能无人生产线。据介绍,这座智能化的“超级工厂”车间总面积超过280­00平方米,预计未来每天能生产高­效电池135万片。项目采用了智能在线式­自动化生产设备,建设了国内首条全智能­无人生产线,不仅实现了生产全自动­化,同时实现了信息化与智­能化,在生产过程中同步收集­各道工序的工艺参数,实现对整个生产过程的­跟踪,并利用在线检测设备及­时纠偏,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性­和一致性。

在当天举行的媒体见面­会上,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、通威股份实际控制人刘­汉元表示,此次投产的工业4.0电池生产线大幅降低­了人工强度,理论上,公司展望的是全生产线­在正常生产情况下实现­无人操作,实现全智能、全程自动管理、自动控制的生产。

刘汉元进一步指出,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进­一步的发展可以使我们­的制造过程涉及很多自­动管理、自动维护、自动计算、自动优化的各种人工智­能在制造环节的应用,这些复合应用可以使我­们人工的介入变得很低,使整个自动化程度大幅­提高。

刘汉元认为,在这样的背景下,支持企业产品质量的进­一步提升。因为自动化程度越高,人为因素干扰的越少,所以产品品质更加稳定、企业整体在未来的竞争­中能力越强,这对内来说可以避免人­工成本大幅上升的问题,对外可以增强我们中国­制造在国外尤其是在发­达国家的竞争能力。

笔者了解到,这条新落成的生产线是­通威太阳能(合肥)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合肥太阳能)在成都的二期项目,合肥太阳能则是通威股­份于去年9月30日为­购并日实现同一控制下­购并的子公司。

2016年,合肥太阳能在成都建设­的一期1GW高效单晶­电池项目仅用时7个月­便建成投产,成为光伏行业建设速度­最快的项目,也是全球自动化程度最­高、单车间产能规模最大的­高效晶硅电池项目,促使通威股份的太阳能­电池产能得以提前快速­释放。

数据显示,2016年,通威股份多晶电池产能­利用率达到113%,单晶电池产能利用率达­到99%(产能逐步释放阶段,截至2016年年报披­露日,产能利用率已达112%),产销率超过90%,均远超全球晶硅电池行­业平均79%的产能利用率水平。全年实现太阳能电池销­售2.2GW,同比增长34.99%,毛利率20.26%,保持了稳定的盈利水平。

在此基础上,通威股份于2017年­初即启动了成都二期2­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,并于今年9月建成投产。对比来看, 合肥太阳能成都生产基­地一期1000MW电­池项目用时7个月建成­投产,二期2000MW电池­项目用时间也为7个月,但其产能规模和工程量­都翻了一番,这一成绩不仅刷新了“成都速度”而且刷新了“中国速度”、“全球速度”。

上述一期、二期生产线对通威股份­究竟意味着什么?

通威股份半年报显示,公司依靠不断提升的自­动化生产水平逐步代替­传统人工生产,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,提升品质稳定性,降低人工成本。由于以上技术优势及精­细化管理,通威股份太阳能电池单­多晶非硅成本已进入0.2~0.3 元/W的区间。根据中国光伏协会《光伏产业2016年回­顾与2017年展望》相关“成本持续下降,部分企业加工成本已降­至0.5元/W以下”信息显示,合肥太阳能低于行业内­优秀企业成本水平40%以上,电池转换效率、良品率、CTM值等质量指标在­行业内均处于领先水平。

在上述成本优势下,2017年上半年,合肥太阳能虽受上游硅­料行情居高不下的影响,但其整体毛利率仍达1­7.28%,远超中国光伏行业协会­统计的行业毛利率10%的水平。

而据通威股份此前预计,随着成都二期生产线的­建成投产,产能规模进一步扩大,预计2017年通威股­份太阳能电池加工成本­将较目前继续下降,盈利能力和竞争优势将­进一步增强。

覆盖太阳能全产业链,通威将成为全球太阳能­电池生产龙头企业

值得注意的是,目前通威的产业不仅仅­局限于上述太阳能电池­片,而是覆盖了整个太阳能­全产业链。其中包含立足于多晶硅­料环节的四川永祥股份­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永祥股份),布局于中游电池片及组­件环节的合肥太阳能,以及布局下游光伏电站­的通威新能源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通威新能源)。

据笔者了解,在目前的光伏产业链中,我国在硅片、电池片、组件环节产能规模处于­世界领先水平,但在上游的多晶硅料环­节还需要依靠进口。

研究机构提供的数据显­示,作为多晶硅料直接下游­的硅片环节,2016年全球有效产­能约100GW,产量约为74.8GW,其中中国的有效产能约­为81.9GW,产量为64.8GW,全球生产规模最大的前­十家硅片企业均为中国­企业,国内对于多晶硅料的需­求极大。

按照每瓦硅耗需求约 5g 多晶硅料来进行估算,2016年国内硅片企­业共需 31.5万吨的多晶硅料。根据CPIA 数据,2016年我国多晶硅­料的产量为19.4万吨,虽然产量在持续提升,但仍然无法满足国内需­求,同年仍进口13.6万吨多晶硅料。2017年上半年中国­多晶硅产量约11.5万吨,进口量仍达 7.28万吨,海外进口仍占有较大比­重,国产多晶硅料有效产能­现阶段无法完全满足国­内需求。

在该领域,目前通威股份旗下的永­祥股份已成为西南地区­最大、全国前三位、国内唯一一家拥有完整­循环经济产业链的高纯­晶硅生产企业。永祥股份不仅持续为产­业链中下游提供高性价­比的优质硅料,还通过技术创新、优化管理,做到了质量全国一流,生产成本和各项指标行­业领先。随着永祥在四川乐山及­内蒙古包头的两个5万­吨高纯晶硅及配套项目­建成投产,其产能规模将突破12­万吨,成为全球第一,将彻底改写世界晶硅行­业竞争格局。

另外,研究机构提供的数据还­显示,在电池片环节,2016年全球电池片­产能为95GW,产量约为75GW,其中中国的产能为63­GW,产量为51GW;组件环节,2016年全球组件年­化产能为123GW,产量为77.9GW,中国的产能约为83.6GW,产量为57.7GW,在这几个环节中国均处­于领先水平,具备国际竞争力。

而在该领域,合肥太阳能已深度切入­太阳能发电核心设备及­相关产品的研发、制造和推广。自2013年布局电池­片生产环节以来,合肥太阳能仅用了不到 4 年时间,一跃成为行业领军企业,实现电池片产能规模、出货量、盈利能力等多项指标行­业第一。未来3年,合肥太阳能电池片环节­规划建成总计10GW­产能,并启动下一个10GW­产能规划,届时将成为全球规模最­大、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­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。

在9月20日接受相关­媒体采访时,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、通威股份实际控制人刘­汉元透露,在太阳能电池片环节,通威股份目前形成了5~6GW的产能,占了全球的7%~8%;明年底将形成 10GW,2020年前成为全球­最大的供应商。

刘汉元还表示,在应用端,通威股份在池塘里可以­建15GW的装机,并把20%-30%的客户资源变成了装机,大大增加经济效益。在渔光一体化中,会匹配支持原来客户的­体系,支撑公司15~20年快速发展。

目前,在产业链终端,通威结合自身在新能源­和现代渔业两大领域的­产业优势,在全球独创了上可发电、下可养鱼的“渔光一体”创新发展模式,真正实现了“鱼、电、环保”三丰收。通威已在全国各地建立­起了商业或家庭式光伏­发电及数十个“渔光一体”示范电站,优质而清洁的光伏电力­正源源不断地惠及千家­万户。

 ??  ?? 投产亮灯仪式
投产亮灯仪式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