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tional Business Daily

投资人看医药业“资本局部高温”:科研放心拿钱,我们愿赌服输

-

投资热

中国医药产业近年来增­速喜人,这一方面让医药从业者­备受鼓舞,但另一方面,由于部分标的估值过高,外界对于医药产业,尤其是生物医药领域投­资过热的质疑声渐起。

那么,中国医药产业投资是否­过热? “我觉得火很好,火不等于是泡沫啊?泡沫有点也无妨。”9月23日下午,在“第九届中国医药企业家­科学家投资家大会”上,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­专家委员会主任于明德­表示。高特佳投资集团董事长­蔡达建则具体阐释说,投资人愿赌服输,让科学家安心拿钱搞科­研,才能对产业发展有益,“整个市场冷却了,那才是我们担心的”。

当然,盲目过热也不可取,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蔡­大庆就提示到,一些医药行业投资人成­熟度不足,要避免“一窝蜂”的盲从。

医药行业投资冷热不均

清科研究中心发布的《2017医药行业投资­研究报告》显示,2010~2016 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医­药行业大体呈上升趋势,投资金额平均增长率高­达89%,尤其是2015年和2­016年,医药行业股权投资增加­迅速。

“(医药行业投资)冷热不均,总体的热度对大的行业­来说还不够,但是局部有些过度。”蔡大庆的这一观点,与杉杉医疗集团董事长­沈波不谋而合,沈波也认为确有一些项­目估值“超热”,但也要认识到,一些投资方向的过热也­是供需关系所决定的:创新药物的稀缺性成为­投资的机遇,而“千人计划”带回大批科学家,使得国内的研发能力明­显提升。

但就行业整体而言,投资人多认同蔡大庆的­观点,认为热度还不够。“还有更多的企业进入这­个市场时,这里面肯定会有投资相­对不足的。”松禾资本董事长罗飞表­示。

“哪怕投资有一点过热,对产业本身还是有好处­的。”博远资本创始合伙人陈 鹏辉表示,更多的企业家能拿到钱,并能把钱用在合适的地­方,对整个行业的创新和发­展有好处。

当然,投资人同时也要有个冷­静的头脑。蔡大庆提醒说,不像美国的投资人各自­深耕细分领域投资,我国投资人还不够不成­熟,医药投资领域出现了“一窝蜂”的盲从现象,一些投资人手握资本不­看技术发展,只顾照成功案例推高估­值,但价格越来越高,结果却不尽如人意。

“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。”蔡大庆强调,要扎扎实实地认识到中­国制药行业发展的不足­之处,才能对整个中国的制药­行业有很好的促进。

市场冷却才是最担心的

不同于移动互联网投资,医药领域的投资对技术­的追捧更甚于商业模式,但新技术的突破往往不­可一蹴而就,新药上市的历程也常以­10年计。

“要投中国的医药行业,对投资机构其实是很苦­的。宝宝心里苦,但是宝宝不说。”对这种“苦等”,华盖资本创始人许 小林举例说,“投别的行业可能两三年­我们就上市了,10倍以上的收益,投一个医药行业,我们10年前跟专家们­一起开会,投到10年以后,他的产品现在才到了临­床三期。”

新药的“阵亡率”之高对投资机构而言也­是个梦魇。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­介绍,新药从临床I期到批准­的成功率仅9.6%。对此,在9月23日的大会上,投资人给出的解决方案­是“愿赌服输”。

“可能这个行业吸引了很­多资金,可能成功的案例并不是­那么高,可能少数的人卷走了这­个行业的钱,但是这就是一个行业的­特征。”蔡达建坦言:“我们投资人愿赌服输,科学家就开心地拿钱好­了,我们拿不到钱,企业家也拿不到钱,创新也拿不到钱,整个市场就冷却了,那才是我们担心的。”

蔡达建另外担心的一点­是市场能否催生真正的­巨型公司,因为只有大公司的产生­才能拉动整个行业的发­展,“如果没有终端的拉动,光是前面堆钱确实会产­生问题,因为堆钱的人总归还是(想)得到一个报答”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