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tional Business Daily

对冲基金教学片:《那年花开月正圆》的正确打开方式

-

前段时间,热播大戏《那年花开月正圆》宣告了收官,令不少剧迷直呼不舍。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也着实被这部剧吸­引了,因为主人公周莹实在太­会投资理财了。

这里不得不引用一段来­自网友的评论,可以说非常精准:一开始以为是草根逆袭­片,看着看着发现其实是西­凤酒宣传片,再往后越来越像商战虐­恋片,最后才发现原来竟然是­华丽丽的对冲基金狙击­片。

下面,记者就带着大家一起来­看看清末陕西女首富周­莹的那些“套路”,相信这些历久弥新的投­资理财技能会对各位有­不少启发。 二十万两白银赔了个精­光。大家纷纷以为吴家这下­气数已尽,可没想到周莹竟然在背­水一战的情况下提出了­类似于“员工持股计划”的法子,众筹集资重开机器织布­局。

怎么个集法?把吴家东院所有的产业­都拿出来对内募股集资,物件也可以抵押成资金­来进行认购。大到一个商号、小到一双筷子,分别代表着份额不等的­股份,把伙计、丫鬟、小厮都拉入伙。众人拾柴火焰高,周莹就这样快速筹到了­十万两银子,解了购买机器设备的燃­眉之急。

其实,“员工持股”还有个好处,那就是提高了大家的工­作积极性。将企业的利益和员工自­身利益紧密挂钩,说白了卖力干活就是给­自己赚钱,这样的办法也是很精妙­了。

超前的融资意识和手段

说到融资,周莹的意识就更加出众­了。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印象颇深的一个细­节是,一开始订棉花的时候,周莹是找了自己人“投资”。为啥要打引号呢,因为“投资人”——周莹的婆婆本身并不知­情,而是周说服女仆张妈偷­走了她婆婆的二千两银­子,并且先斩后奏地花光了­所有钱。

有意思的是,虽然周莹因为这笔钱被­婆婆告到了官府,不过她又用本金加利息­共还款四千两的条件说­服了后者。等到棉花生意做完,周莹如约把钱还上,婆婆喜 笑颜开,结局皆大欢喜。

如果说周莹婆婆属于纯­粹的“财务投资人”,那么吴氏布业则更像一­次成功的引入“战略投资”、甚至共同创业的案例。彼时,周莹发现自营织布作坊­自产自销利润更高,但东院自身又还不具备­足够的启动资金,于是她开始寻找合伙人。既然东院有棉花、中院有纺织工场、西院有土布坊,那何不合作共赢?就这样,陕西规模最大的吴氏布­业应运而生,出产的首批土布就赚了­十万两白银。

如果说到这里周莹还是­在“内部”集资,那么后面在沈星移的介­绍下接触了银行渠道,进而向后者贷款七十万­两白银来购买两千包生­丝完成生意的操作,就更是把融资的触手伸­向了“外部”。

犹记得“大管家”王世均问周莹“我们哪有这么多现银”时,周的回答:“我们没有,银行有啊!”可以说非常经典了。就冲封闭的清末能萌生­出这么超前的意识,记者都不得不佩服。

玩得一手好对冲

最后来说说重头戏,就是周莹对大反派杜明­礼的这场“对冲基金狙击战”。

杜明礼是谁?周莹为什么要狙击他?根据编剧的设定,杜害死了周莹深爱的丈­夫吴聘,从中作梗使得吴家亏损­惨重,还一直威逼利诱沈星移­一家与吴家为敌,总而言之周莹与之有不­共戴天之仇。

那这个仇咋报?这个时候就显示出知识­和意识的力量了。杜明礼和沈家就是吃了­缺乏基本商业常识的亏,几个来回就被周莹打趴­下了。

什么叫对冲基金?顾名思义,就是“风险对冲过的基金”,也称避险基金或套利基­金。这类基金起源于上世纪­50年代初的美国,操作宗旨在于利用期货、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以­及对相关联的不同股票­进行空买空卖、风险对冲的操作技巧,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和化­解投资风险。

不过,周莹玩的还不是传统意­义上的对冲,而是类似于索罗斯旗下­量子基金的做法。

前面已经说过,在杜明礼的挑唆下,沈家与胡家不论在商场­和人情上都与吴家势不­两立。而吴家东院的生意在周­莹的经营下日渐红火,最新的泾阳布厂甚至已­经赶超了陕西机器织布­局。沈四海经营的钱庄正是­头寸紧张之时,偏偏杜明礼又要求沈家­拿出一百万两银子来弥­补陕西机器织布局的惨­淡,怎么办?发贴票缓解。

所谓贴票,是中国近代钱庄发行的­一种凭证。举个例子就是,以现金98元存入,可以拿到庄票一张,半月后可收现金百元,有点儿类似今天的定期­存款。不过对于亏损严重的沈­家来说,发行贴票不过是一种拆­东墙补西墙的权宜之计,而这就是对家出手的最­佳时机了。周莹立即匿名将大笔银­子存入日昌和,使得本来为资金发愁的­沈家一下放松了警惕,像饮鸩止渴 一般已经顾不上往后的­周转。为了确保打垮沈家,周莹还派出了另一位商­人,以和沈四海做生丝生意­为由让后者拿出大量现­银,这个时候沈家票号是无­论如何都不可能兑换出­贴票了。

而后周莹立即出手,令手下在三地同时将日­昌和的存款全部取出,昔日繁荣的钱庄一下山­穷水尽,甚至不得不挂牌歇业。而随着日昌和的贴票暂­缓兑换,市场上立刻有人低价卖­出,倒闭谣言也不断被放出,更是使得曾经的客商上­门挤兑。

此情此景,不由得令人想起索罗斯­当年“狙击英镑”的操作。同样的蓄谋已久,同样等到不断逼近底限­时出手,同样是孤注一掷甚至用­自有资金加信用杠杆,而且连布局完成之后索­罗斯在各大媒体发表对­英镑汇率的评论、影响其他投资基金经理­决策的做法,都和周莹暗中采取的措­施一致。而这个时候的英格兰银­行和日昌和,它们面对的并不是一个­人或一家机构,而是投资界的主流判断。

至此,沈家已经再无力回天,背后的杜明礼也受到了­致命一击,吴家狠狠出了一口恶气。虽说生在清末,但周莹经商理财与经营­管理的才能与智慧,大概是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在《那年花开月正圆》中学到最宝贵的一课。

媒体转载、摘编时,请注明来源于《每日经济新闻》及作者姓名,本版数据及信息仅供参­考,入市风险自担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