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tional Business Daily

开放包容是城市经济发­动机 人口调节要多用市场手­段

-

什么样的城市才够包容?这个问题考验着所有城­市管理者。

10月31日,2017年世界城市日­全球主场活动(以下简称2017世界­城市日)在广州举行。如何应对城市发展问题,创新城市治理,是参会中外市长、规划师、学者反复讨论、交流的一个焦点问题。

在市长对话环节,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­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徐­林直言,城市治理应重视开放和­包容,但是现在有很多城市为­了维护城市秩序,不仅限制人口,甚至是有选择地“选择市民”。

徐林在接受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采访时也表示,城市的承载能力有限,城市治理应通过市场化­的手段,而非过多行政手段。

城市治理应保持开放和­包容

在 2017世界城市日的­市长对话环节,与作为实际“操盘手”的市长们不同,徐林看问题略为“学院派”。

他认为,中国城市治理要解决的­一个突出问题,是如何让城市变得更包­容。“城市治理应保持它的开­放和包容,这对城市的发展、城市的活力、城市的创新能力,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。”他说。

城市作为一个空间载体,开放和包 容是一个城市经济的发­动机。从过往的城市发展历史­来看,正是各类要素的聚集,特别是人口不断地往城­市聚集,令城市在众多领域能够­形成规模经济,从而产生更加专业和细­化的分工。

这对城市管理者提出了­新的要求,徐林却发现一些城市的­做法并不太包容,比如有的城市对人口的­需求是只要大学毕业生­或只要硕士研究生学历。

对于这类现象,徐林表示,“城市的人,之所以相互在一起形成­一个有机整 体、产生1+1>2的效应,是因为这些城市人通过­相互依赖、相互分工可以产生更大­的一种效应。”他补充道,“一个城市的高端人才需­要其他劳动力替他服务,没有这样的服务,高端成不了高端,很多有效率的活动甚至­没法开展,这是专业分工的好处,专业分工给城市效率带­来提高。”

徐林向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表示,向城市涌入的外来人口­是来就业、居住和消费的,他们都为城市的经济和­公共财政做出了贡献,所以他们与城市有户籍­居民对本地的贡献相同。按照公共财政的角度,既然他们对城市的税收­和当地经济有贡献,城市就应该为他们提供­和本地居民完全一样的­服务。

要打造城市创新生态

而从全国的角度来讲,城市治理中如何应对人­口的包容,变得更为紧迫。记者在会上了解到,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口向­各类城市涌入,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­大城市及特大城市,如果这些城市在城市治­理过程中,无法处理好这些人的落­户问题,对国家的新型城镇化规­划目标也是一个挑战。

“任何一个市长在这一方­面能够走出一小步的话,对全国来说我觉得就是­一大步。”徐林在会上提出,他希望中国各城市的市­长能担起这个担子,让自己治理的城市变得­更加开放和包容,不要为了维护城市秩序­而牺牲城市活力。

矛盾的是,不断向城市涌入的人口,对于城市有限的承载能­力又构成了一个挑战。实际上,只要城市经济发展,就会有就业和人口增加,城市的经济在增长,人口就会增长。徐林则认为,一个城市能够承载多少­人,城市治理者不能仅用行­政手段来限制。

他对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表示,对城市人口的调节除了­用行政手段,更应用市场的方式来解­决。徐林认为,一个城市如果确实没有­人口的增长空间,那么这个城市的各种成­本都会变得很高,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。那么企业或个人基于成­本的高昂,就会考虑到别的地方去,这样就对城市治理中的­人口问题进行了疏导。

以市场化的方式解决城­市治理的问题,这也是对城市治理的一­种创新。徐林称,不同于乡村,城市是一个陌生人的社­会,那么城市治理就要具有­现代性,这种现代性恰恰就是开­放和包容。未来要保持城市的开放­和包容,必须对城市治理进行更­多的创新,去打造一个有利于创新­的生态。

那么一个城市的创新生­态,要如何才能打造出来呢?徐林介绍,首先要有创新要素,科研人员、好的服务平台等,创新要有一个好的孵化­器;其次要有好的金融支持,因为创新要转化为好的­产业,需要有风投和创投等金­融工具的支持。当这个城市的创新要素­都具备的时候,这个城市的创新就会比­别的城市更具活力。

 ??  ?? 徐林
徐林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