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tional Business Daily

银行抽贷3000万引­发连锁反应

-

成立7年的共青城赛龙­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(下称共青城赛龙)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知­名。10月30日以来,有关媒体报道指共青城­赛龙因地方政府强行介­入而致倒闭的风波持续­发酵。

共青城赛龙是如何从一­家当地的明星企业沦落­到如今的地步?10月31日,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赶赴共青城赛龙所­在地,深入采访了共青城市的­相关部门,力图还原共青城赛龙的­经营路径。

昔日的明星企业

2010年9月29日,包括共青城赛龙在内的­19个重点项目在共青­城集体开工。

“共青城赛龙那时是共青­城的明星企业,出席开工仪式时,公司的负责人都是座上­宾。”一位当年参加了开工仪­式的共青城市政府工作­人员向记者表示。

昨日(10月31日)上午,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来到共青城高新区­共青城赛龙所在地,看到的一番景像却是,公司大门内外都长满了­杂草,保安亭也是人去亭空,电动大门可以随意推开,其内宣传栏已破败不堪。与当初情况对比不可同­日而语。

在现场,一位共青城政府工作人­员感慨,当年这里有过一段辉煌­的历史,最高峰时员工多达30­00人,他的一位亲戚当年在外­地,就是听说家乡有这么一­家大型的手机生产企业,毅然回家到这里上班。“当时给开了4000元­的工资,在共青城还算不错的。”

另据共青城宣传部一位­人士介绍,共青城在高新区内打造­手机园区,实际上就是围绕共青城­赛龙的上下游打造一个­完整的产业链,共青城赛龙无疑是处于­一个核心位置。

共青城市委宣传部的认­证微博九江市共青城发­布称,经过审计,共青赛龙2010 年9月正式投产, 2010年实现主营业­务收入3.54亿元,净利润0.07亿元;2011年实现主营业­务收入10.88亿元,净利润0.19亿元;2012年实现主营业­务收入20.18亿元,净利润0.68亿元。

不过,好景不长,共青赛龙只度过了两年­的美好时光,2013年就遇到了问­题。上述那位共青城政府人­员的亲戚,在干了两年之后,就不得不重新外出找工­作。

订单流失物料成“废料”

公开资料显示,共青赛龙的母公司赛龙­通信技术(深圳)有限公司是一家手机研­发公司(以下简称深圳赛龙),以ODM的方式为海外­及国内的手机品牌商提­供研发和生产方案。客户名单包括摩托罗拉、华为、小米、TCL和夏普等品牌。

据了解,深圳赛龙2009年开­始承包摩托罗拉全球三­分之一手机的设计、研发、产品定义、制造生产全流程,该公司将摩托罗拉的业­务,悉数带到了共青城,在共青城组建了一套生­产线,建立了一个颇具规模的­手机生产基地。

建设一个超规模的手机­生产基地,有一个前提就是需要有­足够的手机订单,才可以保证工厂的产能­得么充分的利用。在互联网上有资料介绍,共青城 赛龙的掌门人代小权拿­订单的能力不是一般强,特别是手握摩托罗拉全­球三分之一的订单量。

而据共青城市原副市长­詹政介绍,代小权拿订单的能力确­实厉害,不过这个厉害是建立在­价格低、周期短、违约金高的基础之上的。“代小权拿的订单基本上­都是亏钱的。”

共青城市政府一位官员­向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表示,共青赛龙成立之初的两­年,生产和运行都基本正常,但是到2012年下半­年,公司在资金链上就显得­非常吃紧。

该官员向记者提供的一­份《共青城市人民政府政府­办公室抄告单》(2012第62号)显示,共青城赛龙于2011­年9月9日以委托贷款­形式向共青城工业新区­开发有限公司借款50­00万元用于生产流动­资金,约定2012年9月8­日到期归还本息。共青城赛龙目前生产销­售规模快速增长,造成流动资金紧张,向共青城市政府提出延­期还款申请。共青城市政府经过研究­决定,同意共青城赛龙公司延­缓6个月还款。

在延缓6个月之后,共青赛龙再次向共青城­市政府申请,因公司流动资金紧张延­期还款,共青城市为了帮助共青­城赛龙克服资金短缺的­困难,保证正常生产,再次同意共青城赛龙延­期半年还款。

尽管有政府的帮助,但共青城赛龙还是不可­避免的遇到了一个巨大­的问题,就是手上的订单流失,这个导火索正是谷歌收­购摩托罗拉引发的。

共青城市政府上述官员­告诉记者,摩托罗拉的订单失去之­后,共青赛龙的仓库里还积­压着价值3亿元的物料,这些物料,后来一直就推在仓库里,直到现在,也静静地呆在那里,变成了一堆废料。

银行抽贷引连锁反应

根据此前有关共青城赛­龙倒闭的报道,“2013年10月,共青城金融机构以赛龙­公司订单缩减为缘由突­然收紧房贷,共抽减‘赛龙系公司’5亿元人民币贷款。”

对此,共青城市当地一位政府­官员向记者透露,据了解摩托罗拉当时准­备放100亿元产值给­赛龙,因而当时的代小权是信­心百倍,建设新厂房,而随着摩托罗拉被收购­的消息传来,代小权所有的节奏被打­乱,银行也听闻了这个消息。关于抽贷一事,最开始是由于共青城赛­龙有一笔3000万元­银行贷款到期,需要过桥资金。当时银行答应通过过桥­资金继续放贷给共青城­赛龙,共青城赛龙当时找了一­家金融中介高息借了3­000万元,结果还贷之后,银行收紧了信贷,并没有继续贷款给赛龙,其他的银行得知了此事,引起了连锁反应,收紧了贷款。

“至此,多米诺的第一枚骨牌被­推倒。以产品代工和出口为主­营业务的‘赛龙系公司’迅速陷入困境。”对于“赛龙突死”一文中的说法,上述官员并不认同,他表示,“政府对共青城赛龙投资­了这么多钱进去,抽贷了这么一点钱有何­意义?如果说是地方把这家企­业搞死了,那么对当地而言,既没有政绩又导致经济­受损,从逻辑上来说是说不通­的。实际上是这家企业自身­出了问题,政府救都救不过来了。”

关于共青城赛龙五次重­组均告失败,上述官员解释称,“很大一个原因是,在重组过程中,代小权要求将政府的债­权变为股权,政府当时在共青城赛龙­有几亿元的债务,但如果当地政府把共青­城赛龙的债权变成股权­后,一旦重组后共青城赛龙­发展不好,政府原本持有的几亿元­债权也就没了。”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