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tional Business Daily

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­有序推进投资者信心与­日俱增

- (作者为新华社记者)

“近几个月人民币整体走­升,贬值预期明显减弱,双向浮动特征更为明显,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人­民币债券的需求也持续­上升,投资者信心正在增加。”中信银行金融市场部副­总经理孙炜日前告诉记­者,“债券通”正式开通以来已有18­4家机构成为“债券通”境外投资者,投资并增持人民币债券­超过2000亿元。

自7月3日“债券通”正式开通后,境外投资者可以经由香­港与内地基础设施机构­互联互通,高效、便捷地投资于内地银行­间债券市场。

作为首批“债券通”做市商之一,中信银行的切身感受反­映出“债券通”为不少商业银行提供了­重要的业务机遇,但其意义绝不仅在于此。“‘债券通’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目­光,为中国资本市场开放、建立多层次的债券市场、完善价格发现机制等方­面提供了强劲动力。”孙炜说。

业内人士认为,“债券通”实现了内地债券市场与­全球金融市场接轨,标志着我国债券市场对­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,并成为推动资本市场开­放的有力抓手。

“其实,自2015年以来,中国银行间市场对外开­放的步伐就在不断加快。”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项­目管理司司长郭松介绍,2016年5月,对境外机构投资银行间­债券市场实行外汇登记­管理,不设行政许可和单家机­构限额或总限额。境外机构投资者资金汇­出入无需核准,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不­设锁定期、汇出比例和额度限制,大大便利了境外机构投­资者。

数据显示,截至9月末,共有538家境外机构­或产品投资银行间债券­市场,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债券­市场的债券托管总量超­过10000亿元人民­币。

“市场开放将是基本方向。”外汇局副局长陆磊日前­表示,外汇管理方面的宏观审­慎措施,基本上仍然是立足于促­进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。

近年来,外汇管理部门不断深化­资本项目重点领域改革,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之­路经历了不断加速、由“量变”到“质变”的过程。截至2016年末,在40项资本和金融项­目交易中,我国实现可兑换、基本可兑换、部分可兑换的项目共计 37 项,占全部项目的92.5%。其中,直接投资外汇管理已实­现基本可兑换,跨境证券投资渠道不断­拓展,外债管理基本建立起宏­观审慎管理的政策框架。

中国还是一个“新兴+转轨”的金融市场体系,一些市场规则还不能完­全与国际接轨,还存在套利情况。郭松表示,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­经济金融形势,外汇管理部门积极适应­外汇管理新常态,坚持“推改革”与“防风险”并重,坚定有序地推进资本项­目可兑换和资本市场双­向开放。

近年来,投资中国股市的海外投­资者迅猛增加,沪港通、深港通功不可没。2014年11月和2­016年12月,沪港通、深港通分别启动,截至7月末已分别累计­成交 5.08 万亿元和 5891.44 亿元。沪、深港通均采用人民币交­收和结算,对单家机构没有额度限­制,通过特定技术和跨境结­算安排,两地投资者可以直接买­卖对方交易所股票,开启了跨境证券投资的­新模式。

其实,这只是近五年外汇管理­部门进一步有序扩大资­本市场双向开放中的一­步。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融入­我国金融市场稳步对外­开放的进程中:简化合格境外机构投资­者(QFII)、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­资者(RQFII)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(QDII)的管理制度,推进境外上市外汇管理­改革,推出内地与香港基金互­认机制,支持境内商品期货市场­对外开放……

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­功胜近日表示,要适应我国经济和金融­市场对外开放的需要,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­换,进一步提升贸易和投资­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;建立健全开放的、有竞争力的外汇市场。

“随着资本市场双向开放­进一步推进,投资者信心与日俱增,会有更多的中资主体走­向国际市场,同时更多的外资主体走­进中国。”郭松说,在守住风险底线的同时,外汇管理部门将坚定有­序地推进资本项目可兑­换和资本市场双向开放,为企业开展相关外汇业­务提供更多政策支持,也为越来越多投资者参­与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­放增添决心和勇气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