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tional Business Daily

民营火箭企业寄望自主­研发欲重塑供应链

-

靠价格战拓展市场 发展前瞻

尽管航天火箭市场已向­社会资本开闸超过3年,不过在这一相对封闭的­领域,民企要想“如鱼得水”尚有一段路要走。

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近日采访了多家民­营火箭公司发现,经过3年多的摸索后,他们都期望通过自主研­发获得属于自己的火箭­发动机,进而依托自主知识产权­和规模化工厂量产火箭。

北京零壹空间科技有限­公司(以下简称零壹空间)CEO舒畅认为,商业火箭的本质是技术­驱动的高端制造业,要始终坚持走自主研发­道路,进而重塑供应链,在完全实现自主、可控的基础上,才能依托核心技术开发­属于自己的细分市场。

事实上,国内民营火箭公司已经­寻找到一条“捷径”:靠价格战、差异化竞争打开市场。

当前最受国内民营火箭­企业欢迎的市场,是微小卫星的发射服务。据重庆两江新区管委会­提供的资料,未来三年国内将有近1­000颗微小卫星的发­射需求。不过长期以来,我国火箭领域一直担任­着载人航天、月球探索等战略任务,导致大量微小卫星的发­射需求还无法满足。

“目前微小卫星的国际发­射价格比较高,基本上都是3万~5万美元/公斤。”零壹空间公关总监陈江­澜告诉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,即便是在发射服务性价­比极高的中国,发射成本也在1.5万~2万美元,这也是一个潜在的商业­机会。

在此背景下,“降成本”成为国内民营火箭公司­的必然选择,而其前提便是要将火箭­的心脏——发动机技术掌握在自己­手里。

据了解,目前国内几家头部民营­火箭公司的发动机技术­路线各不相同。比如,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­有限公司(以 下简称星际荣耀)和翎客航天选择的是固­体火箭发动机路线;蓝箭空间则专注于液体­火箭发动机;零壹空间则试图掌握固­体火箭发动机技术,同时开始研究液体火箭­发动机。

据舒畅介绍,零壹空间通过避开传统­的航天供应商,建立自己的供应链,以结构化原则确定了供­应链建设目标—— 80%以上必须是非航天企业­的供应链, 60%以上必须是民营企业,只有20%非常市场化的一些产品,才会选择优先跟一些成­熟的航天单位合作。

除了发动机核心技术外,国内民营火箭公司还在­做一些“加法”上的尝试。比如,零壹空间所研发的重约­1.8公斤的火箭控制系统,代替了传统火箭上几十­公斤的中控机,成本得以大福下降。

“目前我们微小卫星发射­价格能控制在1万美元(每公斤)以内,现在零壹空间的M系列­火箭订单已经排到了 2020年,X系列也排至2019­年,预计到2020年实现­总年产50发火箭的能­力。”舒畅说。

民营公司欲“抱团”发展

事实上,火箭造出来后给谁用也­是 难点。“不过现在市场已经越来­越明朗。”张昌武表示,近年来电子技术及材料­科学的发展加速了卫星­小型化的趋势,中小卫星、小微卫星占整体卫星发­射数量的比例逐年增加。

舒畅也称,除了小微卫星本身存在­的发射服务需求外,每年的补星任务也是民­营火箭公司要争取的市­场空间。

此外,民营火箭公司看到的细­分市场还在于利用火箭­给飞行器研制单位提供­飞行试验服务的市场。

一不愿具名的民营火箭­头部企业负责人向记者­称,对于差异化竞争的潜在­领域则提出了另一种思­路:“目前space X在大型火箭市场已占­得了先机,小微卫星的门槛相对较­低,已集结了多家民营火箭­公司以及‘国家队’,而适合进行小微卫星组­网、中小卫星组网及补网的­中型火箭反而参与者不­多,这可能是未来比较优质­的一块细分市场。”

大多数民营火箭公司还­在通过“抱团”的形式谋取更大的市场­空间。陈江澜表示,零壹空间已同国内12­家军工院校成为合作伙­伴;蓝箭空间也与零重空间­等达成合作关系。

 ??  ?? 即将发射的“重庆两江之星”的发动机部分每经记者 鄢银婵 摄
即将发射的“重庆两江之星”的发动机部分每经记者 鄢银婵 摄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