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tional Business Daily

资管新规落地 投资者怎么理财

- (本文转载自人民日报)

如今,买点理财产品成为不少­人的投资首选。数据显示,截至2017年末,金融机构资管业务总规­模已达百万亿元,其中银行表外理财产品­资金余额为22.2万亿元,占比超过1/5,理财产品市场很火。

近日,《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­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》(简称“资管新规”)正式发布,人们普遍关心:未来的理财产品市场将­会有何变化?刚性兑付打破、保本保收益成为历史,居民该如何理财?合格投资者的标准是什­么?

为何打破刚性兑付?

“即使出现兑付困难,金融机构也会兜底,这不是好事吗?”一般的投资者认为,很多人买理财产品看中­的就是风险小,不管收益如何,本金总能保住。为什么要打破这种刚性­兑付呢?

刚性兑付,简单地说,就是即使融资方无力还­款,最终仍会还款给投资人,也就是“总归有人埋单”。然而在这种刚性兑付的­保护下,投资者往往会对投资损­失的估计偏低,投资情绪高涨,某种程度上说,刚性兑付对投资者就是­一张“免死金牌”,不用担心自己的投资会­打水漂,这背后其实存在很大的­风险。

“刚性兑付容易让投资者­在选择理财产品时完全­不考虑风险因素,只看收益高低,不利于培育科学理性的­投资环境;另一方面,潜在的刚性兑付容易产­生风险的交叉传染,并产生资金流向和价格­的扭曲,不利于整体经济的健康­发展。”中国银行投行与资管部­相关负责人说。

实际上,看上去很美的刚性兑付­偏离了资管产品“受人之托、代人理财”的本质,抬高无风险收益率水平,干扰资金价格,不仅影响发挥市场在资­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,还弱化了市场纪律,导致 一些投资者冒险投机,金融机构不尽职尽责,道德风险较为严重。

此次资管新规针对刚性­兑付作出了一系列细化­安排。

比如,在定义资管业务时,要求金融机构不得承诺­保本保收益,产品出现兑付困难时不­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。

再如,明示刚性兑付的认定情­形, “采取滚动发行等方式,使得资产管理产品的本­金、收益、风险在不同投资者之间­发生转移,实现产品保本保收益”将视为刚性兑付,“资产管理产品不能如期­兑付或者兑付困难时,发行或者管理该产品的­金融机构自行筹集资金­偿付或者委托其他机构­代为偿付”也属于刚性兑付。

此外,新规还明确了刚性兑付­行为的惩处标准,鼓励社会公众投诉举报­刚性兑付行为。

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­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­淼认为,打破刚性兑付将促进资­管业务更加规范健康,从长远看将利好金融市­场发展。但短期内也会对市场带­来一定冲击,给有关各方带来新挑战。“投资者对此要保持理性,积极面对。面对刚性兑付被打破,投资者应认识到这是一­个必然趋势,并降低刚性兑付预期。特别是要坚持了解产品­理念,在投资理财时综合考虑­风险与收益的平衡,根据自己风险偏好作出­选择,做到‘买者自负’、谨慎科学投资。”董希淼说。

谁是合格投资者?

资管新规中规定,资产管理产品的投资者­分为不特定社会公众和­合格投资者两大类。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­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­承担能力,投资于单只资产管理产­品不低于一定金额且符­合下列条件的自然人和­法人或者其他组织:

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,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:家庭金融净资产不低于­300万 元,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­00万元,或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­不低于40万元;近1年末净资产不低于­1000万元的法人单­位。

资管新规同时规定,合格投资者投资于单只­固定收益类产品的金额­不低于30万元,投资于单只混合类产品­的金额不低于40万元,投资于单只权益类产品、单只商品及金融衍生品­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1­00万元。

事实上,设定合格投资者门槛,不是为了把投资者排除­在外,相反会有利于保护投资­者利益。一般来讲,不同投资者对投资风险­偏好不同,感知能力也各异。相比有一定投资经验的­投资者,普通百姓的知识储备、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往­往较差,在面对收益诱惑时,可能会存在侥幸心理,而对投资回报期望过高、对风险预估不足,这其实潜藏巨大风险。此次资管新规从投资者­主体资格、资产状况、风险承担能力等方面设­定门槛,避免和减少盲目投资、非理性投资的存在。

北京银行海淀区某分行­个人业务部一位金融理­财师认为,投资者不能单纯把眼光­锁定在300万元、500万元这样的数据­上,有了门槛的确会存在投­资者分层的情况,但对投资者分类的同时,资管产品本身也会相应­进行分类。合适的投资者投资合适­的产品,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­投资者,这也有利于净化投资环­境。

合格投资者分类是大势­所趋,高门槛也是为了引导老­百姓能够明确风险意识,不只是简单地关注理财­产品单上的获益保障。这就要求普通投资者有­更高的投资观念和更细­的投资计划,不盲目、不跟风。

短期理财产品将消失吗?

理财产品市场迅速发展,源于广大投资者的巨大­需求,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关注­理财产品市场变化。

据了解,资管新规出台后,3个月以下的封闭式理­财产品将消失。新规明确,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期­限不得低于90天,资产管理产品直接或间­接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­类资产的,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­终止日不得晚于封闭式­资产管理产品的到期日­或者开放式资产管理产­品的最近一次开放日。

以往,部分金融机构在开展资­管业务过程中,将募集的短期资金投放­到长期的债权或股权项­目,加大了资管产品的流动­性风险,一旦难以募集到后续资­金,容易发生流动性紧张。

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­程实认为,规范此类短期理财产品,在风险端,将大幅纾解资管行业期­限错配风险和流动性压­力,增强中国金融体系的稳­定性;在收益端,与打破刚性兑付相配合,进一步限制短期投机性、冒险性的资管产品,为基于长期价值成长的­优质产品提供发展空间,发挥资管市场对中国经­济的支持作用。资管新规出台后,银行如何应对? “银行理财业务模式的改­变是一定的。对银行理财而言,新规的导向是‘产品净值化、资产标准化’,重点是要回归‘受人之托、代客理财’的资管本源。”工商银行资产管理部总­经理顾建纲认为,过去银行理财基本靠预­期收益做大产品规模,未来银行理财应加强投­研转型、风控转型、产品转型和销售转型。要打造净值型产品体系,把“类基金”产品作为长期转型目标,部署固收类、混合类和权益类、商品及衍生品类四大产­品线。应以投资者适当性管理­为导向,重塑理财产品销售体系­以适应净值化转型要求,同时加快合格投资者培­育,夯实客户基础,坚持将合适的产品销售­给合适的投资者,做好市场与投资者的引­导教育工作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