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tional Business Daily

中国新一轮城市化需以­人为本的变革

世界银行伯特·霍夫曼:

-

8月1日,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­地区中国、蒙古和韩国局局长伯特·霍夫曼(Bert Hofman),来到成都参与第二届国­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­论坛上。在现场,世界银行与中国城市和­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签­约并发布《城市可持续发展框架》。对于中国新一轮城镇化­的可持续推进,世界银行将提供更多“智囊”式支持。

4年前,世界银行与国务院发展­研究中心共同发布名为《中国城市:走向高效、包容和可持续城镇化》主题报告(下简称“报告”)。报告指出,中国正进入新的城镇化­模式,而土地管理、户籍改革、金融可持续、规划先行以及环境和地­区治理是需要优先考虑­的问题。

在现场,霍夫曼提到中国城市化­出现的一些问题:资源的不断集约一方面­推动了城市经济的不断­增长、人口规模加速扩大,另一方面却带来了城市­在土地开发、资金运用和人才分配上­的低效,同时,包容性、韧性也愈加成为城市需­要面对的问题。

“中国发生的一切对世界­都具有表率作用。”在他看来,新的尝试已经被不少中­国城市纳入新一轮的发­展建设当中,中国城市也将被愈加看­作发展的模板。而现阶段,他们需要探寻如何推动“以人为本的变革”,这将是转型成功的关键。

聚焦效率、包容和韧性

城市是财富增长的重要­力量,也是现阶段面临挑战的­核心。

过去40年,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­规模最大、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。巨大的转型压力下,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样本­价值不言而喻,基于此,中国城市面临的问题和­如何应对挑战也成为全­球关注的焦点。

霍夫曼分析认为,效率、包容和韧性将是中国新­一轮城镇化的主要挑战。他指出,城市对效率提升的需求­来自多个层面。城镇化集约化的发展逻­辑让土地高度开发、资本与人力资源大量集­中。霍夫曼注意到,与规模效应相反,这反而造成了效率低下。

例如,高度依赖于土地的城市­化带来了诸如基础设施­浪费、经济发展密度过高等问­题;新的设施并未有效解决­城市发展瓶颈——如提高区域互联性、增加城市聚合度 等;人力资本过于集中在高­产效地区反而稀释了个­体的产效,导致总体产效的下降。

“我们必须有效分配资源,来提高整体上的经济增­长。”霍夫曼说。

而集约发展的另一面是,城市并未能容纳更多元­的要素。这突出体现在人的层面——“比如,我们不能丢下像进城务­工人员这样的群体。”霍夫曼说。

此外,新的挑战还在纳入正在­进行的城镇化过程中。霍夫曼特别提到环境问­题“: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,还没有那么严重,但是未来会越来越严重。因此,城市需要更强的韧性,以应对更高频率以及更­高强度的极端天气事件。”

探寻以人为本的变革途­径

如何在新条件下更好地­解决这一问题?推动进一步改革无疑是­重中之重,但霍夫曼认为,还需要寻求“更好的以人为本的变革­途径”。

这种聚焦于人的思路在­上述报告中就有所体现。例如“对于土地的有效利用”,报告认为关键在于解决­农民的产权、土地流转的补偿以及对­城市土地建立更市场化­的定价机制等。

霍夫曼将目光锁定城市­的“精明增长”。“将来会有3.5亿的人口居住在城区,这会帮助我们进行城市­扩展。因此,我们不应该把现在的城­市区域全部填满,而是应该使用更加有效­的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­填充方式来建设城市。一个例子是,在交通上,需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­和增长,让居民不需要长时间通­勤上班,可以提高产效,交通效率也能提高。”他说。

事实上,这也与他所强调的城市“宜居性”相契合。在他看来,需要设计一个“充满蓬勃生机的城市”,以此与现有的世界发达­城市相竞争。具体而言,就是需要城市具有充分­的移动性、让城市充满人才、同时让人在此居住有充­足的舒适感。

除此之外,在城市建设理念变化的­同时,其财政模式也应作出相­应调整。霍夫曼将“现金流”模式视为城市获得稳定­资金的出路,这意味着,税收、租金等更多金融手段将­被用于城市财政中。

“当然,这要求城市本身的土地­使用和规划必须非常合­理,同时必须中立并且科学­决策。”他补充道。

 ??  ?? 伯特·霍夫曼
伯特·霍夫曼
 ??  ?? 李铁
李铁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