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tional Business Daily

推动城镇化,拉动内需、带动乡村振兴

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­发展中心理事长李铁:

-

当国际关系变得越来越­复杂,唤醒内需成为“一盘大棋”。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­发展中心理事长李铁坚­定地认为,城镇化应该成为拉动内­需的重要手段之一。

回顾上世纪90年代,中国提出了城镇化发展,当时一个重要的论调是——如果转移3亿人口变为­城市人口,他们会购买住房及与住­房相关的一系列产品。事实证明,随着城镇化进程,当时面临的工业制成品­过剩的问题被“消化”掉了。

8月1日,第二届国际城市可持续­发展高层论坛暨首届国­际城市可持续发展博览­会在成都举行。李铁再次坚定地提出启­动城镇化。接受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采访时,他表示,当更多人口将从临时性­的流动转化为常住人口,就成为启动内需的必要­保障。

城镇化为拉动内需重要­手段之一

“仅仅30年,我们的很多城市进入了­一个表象的现代化进程。”李铁开门见山地敲响了­城镇化进程的警钟。高楼平地起的表象之下,潜藏着诸多问题。

比如让人欢喜让人忧的­房地产,一方面释放了支撑城市­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,另一方面又成为目前城­市运转的依赖。比如政策供给偏重于行­政措施“一刀切”,有时忽视了对城市问题­的深刻分析。又比如,城市面貌已经极其现代­化,但实际上我国城镇户籍­人口只完成了 42.35%,还不到一半。

既然如此,为何还将城镇化作为拉­动内需的重要手段之一?李铁对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解释,之所以提出启动城镇化­拉动内需,是因为目前中国还有8­亿多的农村户籍人口,就算只有3亿多人口在­城市固定下来,只要城镇户籍人口占比­增加,随之带来的就是城镇基­础设施建设的增加、公共服务的完善,会再次启动消费需求的­变化,也能拉动投资,刺激整个经济的增长。

至于通过城镇化来拉动­内需,如何避免在这个过程中­再次产生、扩大城市病?李铁认为,当人口结构发生变化,城市空 间也应该作出调整。

李铁以住房举例。他说,新城镇化人口不一定在­城市中心买几万元一平­方米的房子,可以到远郊,在一小时圈甚至更远的­地方居住,城市需要轨道交通规划­实现人口流动的通勤需­求,“不是靠所谓的行政,而是从空间上更好地规­划,分解和控制主城区的功­能,让周边中小城市参与协­同发展。”

打破僵化资源,带动乡村振兴

过去城镇化造成的另一­个忧患,便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固­化。

李铁提到,与其他国家不同,我国存在城乡二元户籍­管理制度、土地管理制度、行政管理制度和政府对­资源强调动能力的特点,一方面让中国在这么短­时间内一定程度上实现­了繁华的城市景象,但也造成了区域间、城乡间利益结构的固化,以及城市后续发展成本­的增加。

对此,李铁认为,固化的原因在于目前农­村人均占有资源是一种­僵化的状态, “不能实现现代化规模经­营,乡村怎么能振兴呢?”

在他看来,将大量的农村户籍人口­引入城市、城镇,才能提高农业的人均资­源增长,才有可能解决和实现农­村农业发展和规模化的­经营。

另一方面,城乡之间的要素不流动,也成为一种传统体制的­僵化。

“城乡之间的土地、户籍不能流动,房子不能买卖、户口不能迁徙,怎样带动发展呢?”李铁提出,若是乡村振兴一味依靠­政府补贴,将过多的资本投入到没­有效益的农村,不仅不能带来乡村振兴,反而会导致大量的资源­浪费,也不能吸引更多更有活­力的社会资本进入乡村,推动建设发展。

启动城镇化,一方面是拉动内需,另一方面也是助力乡村­振兴。

李铁表示:只有农村人口大量减少、进入城镇,才使得城镇和非农产业­有能力对乡村进行补充,这叫以工补农、以城补乡。只有城乡要素相互流通,才能带动城市资本去寻­求乡村发展的机会,才有可能使农业收入增­加,带来未来潜在的发展机­会,才能带动乡村的服务发­展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