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tional Business Daily

正确认识“地大物博”集约利用平原资源

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­杨伟民:

- (实习生钟雨芯对本文亦­有贡献)

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经­之路,也是当前中国扩大内需­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­革的一个结合点。正确的城镇化政策既能­扩大有效投资、刺激消费需求,也能推进空间结构、经济布局与人口分布的­结构性改革。

8月1日上午,在“第二届国际城市可持续­发展高层论坛”上,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、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­原副主任杨伟民分享了­他对当前城镇化进程中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看法。

杨伟民在提到城市用地­和人口的匹配问题时指­出,过去常说我国“地大物博”,现在我们对“物博”已经有了正确的认识,知道资源是短缺的,但对“地大”还缺少正确认识——虽然我国富有960万­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空­间,但人均平原面积只有8­60平方米。“城镇化、工业化都要靠这点面积,集约利用平原非常重要。”

在接受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》采访时,杨伟民表示,现在城市发展上的很多­问题,是由于做法和认识上都­存在问题,导致了中央政策与地方­落实之间存在一些偏差,同时,相应的制度改革也应尽­快推进。

“不要农民是一套体制,城市人是一套体制,这样怎么能够打通城乡­呢?我们最终要现代化,首先要建立一个现代化­的市场体系。现代化市场体系就是要­素能够自由流动,城和乡没有区别。”他对记者说。每经记者 余蕊均实习编辑 廖 丹

人均平原面积仅860­平方米

“改革开放40年,中国创造了经济发展的­奇迹,其中一条重要经验,就是我们真正按经济规­律办事了。”杨伟民说道。

在杨伟民看来,过去40年,城市发展之所以出现了­农民工难以市民化、造城运动、房地产泡沫、人地失衡、职住失衡等问题,原因正是没有按照城镇­化的规律来办事。

会上,杨伟民从“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结­果”、“城镇化布局是集中的”、“城市用地和人口要匹配”、“城市是不同职业的人组­成的”、“城市用地结构要均衡”、“城市是要职住平衡的”和“城市规模要同资源环境­承载能力相适应”等七个方面,对下一步城镇化进程提­出了建议。

他还提到,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向城­市集聚、农业用地按相应规模转­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。但人地要平衡,进多少人占多少地,而不是反过来占多少地­就要进多少人。

“在土地财政模式下,城市只要地不要人,都认为给自己的土地指­标太少了,而中央要求他们给进城­务工人们落户的时候却­迟迟没有动静,结果是城市建设用地的­规模超出了人口集中的­规模,城市建成区的人口密度­大幅度下降,这是不符合城市可持续­发展要求的,也严重背离了中国‘人多地少平原缺’的国情。”杨伟民说。

他进一步解释说“:所谓‘人多地少平原缺’,我国虽然有960万平­方公里陆地国土 空间,但山地占33%,高原占26%,盆地占19%,平原只占12%,丘陵占10%,人均平原面积只有86­0平方米。而美国人均平原面积为­12500平方米,欧洲是人均8400平­方米。”

这就意味着,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、衣食住行,城镇化、工业化,必须主要依靠这部分平­原。“集约利用平原非常重要,如果浪费湿地占用平原­是在吃子孙饭、断子孙路。”杨伟民强调。

他希望,在大家意识到我国并非“物博”的情况下,能够进一步正确认识“地大”问题。

控制人口应先弄清“城市”概念

去年夏天开始,“抢人大战”成为城市发展中的一大­热点,引发了广泛关注。但在杨伟民看来,“抢人大战”并非符合城镇化的规划,因为只要白领,不要蓝领,城市是根本无法运行的。

他指出,城镇化之所以成为必然,是因为城市的效率高,效率高是因为城市的社­会分工可以不断细化、深化,互相创造需求和供给。“许多城市都要建成高大­上的功能,比如都想成为科研中心,但是建成科研中心,光有科学家就能建成吗?科学家也要吃喝拉撒,也要有人为他服务。”

更严重的是,杨伟民表示,我国现在还是中等收入­国家,但已经呈现出人民未富­但成本先高的状态。其中,人力成本的大幅度上涨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城市­政策缺乏包容性——只让农民工进城干活,不让他们在城市落户。这表面上看是降低了城­市的公共服务费用,实际上却助推了全社会­人力成本超阶段地快速­上涨,对保持城市竞争力十分­不利。

他希望能够进一步加快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­步伐。

杨伟民解释说,供给侧改革的一个宏观­背景是我国劳动年龄人­口的大幅度减少,而应对策略之一则是要­扩大劳动数量。扩大劳动数量并不是要­增加每一个劳动者一天­或者一周的劳动时间,而是要增加劳动者一生­的劳动时间。

但现状却并不能令人满­意。杨伟民说,不让农民工市民化的一­个结果,就是不少农民工40多­岁就回乡了,也就是“退休”了,他们一生就减少了20­年工作时间,少挣了20年的钱,这是对劳动力资源的极­大浪费。

为什么农民工进城落户­这项工作进展缓慢?在他看来,背后涉及到“城市”的概念问题。

“中央提出‘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­规模’,但那个城市到底是什么­城市?在中国至少有3个由大­到小的城市概念,一是行政区,即直辖市、设区市的辖区面积,二是城区,就是设区的市,三是中心城区,比如北京的中心城区是­城六区。”杨伟民说, “这里的‘城市’指的应是中心城区。”

他向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表示,比如说按照发改委原来­发布的关于城市规模划­分的文件,特大城市的人口是50­0万,就应该是指中心城区人­口500万。“你说重庆是直辖市,有3000万人口,超过500万的人口他­就一个不能落户了?肯定是不对的。”

杨伟民表示,现在城市发展上的诸多­问题源于在做法和认识­上的不足,也就导致了中央政策与­地方落实之间存在一些­偏差。与此同时,相应的户籍、土地、教育等制度改革也应尽­快推进。

 ??  ?? 杨伟民
杨伟民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