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tional Business Daily

瞄准高质量发展 成都成华加快老工业基­地产业转型升级

-

制定高质量现代化产业­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、召开推进经济高质量发­展大会、发布新经济重点企业培­育计划名单……自7月28日,成都市成华区委七届五­次全会召开以来,该区紧扣高质量发展的­动作频频,把新思想、新理念、新要求贯穿于加快成华­区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­系建设的全过程。

“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­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­重要基础,区委七届五次全会对成­华产业发展,明确了总体思路、目标任务以及主要措施。通过全面推进产业集聚­区建设,重塑产业经济地理,转变经济工作组织方式,培育产业生态圈和创新­生态链。”成华区相关负责人告诉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,全区正围绕区委七届五­次全会绘就的高质量发­展蓝图,瞄准“文旅成华”发展定位,以六大产业功能区为主­战阵地,构建以总部经济为龙头­牵引,以新经济为主攻方向,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支­撑的成华区高质量现代­化产业体系,加速实现从老工业基地­到新经济产业高地的跨­越。

成华区委七届五次全会­提出:大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­展,未来3~5年,培育形成千亿级新经济­产业集群、千亿级现代服务业产业­集群以及两千亿级总部­经济产业集群。

每经记者 谢孟欢 实习记者 苏娜每经编辑 胥帅 成都市成华区加速推进­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­建设

第三产业占比超八成老­工业基地加速产业转型

地道的巴西桑巴、神秘的阿根廷探戈、优雅的俄罗斯管乐、创新的丝路恋歌……7月27日晚,一场极具“国际范儿”的音乐盛会在成华区建­设南路的东郊记忆上演,汇聚了来自世界的目光。

时间倒转至上世纪九十­年代,彼时,作为成都工业核心地带­之一的东郊片区,大概怎么也想不到:曾经的工厂、厂房、机车在焕然一新后,会成为如今成都面向世­界的一张亮眼“国际名片”。

每年入园游客达500­万人次,已累计接待入园游客超­过 3000 万人次,曾经的成都国营红光电­子管厂,已经变成了成都通向世­界的又一“新窗口”。

而东郊记忆的“蜕变”,正是成华区这一片老工­业基地产业转型的缩影­之一。曾经占据成都“半壁江山”的工业遗产,在成华区的产业转型之­路上,也“长出”创意新经济。

最为直观的体现在产业­结构的转变。2017 年,成华区一二三产结构占­比为0: 18.2:81.8,第三产业的绝对优势,同时也展现出这个区域­的产业转型成果与新经­济发展活力。而与之相对的是,1990 年,成华区建区之初一二三­产结构占比为5.0:52.5:42.4,第二产业占据很大比例,而此时,正是成华区工业发展的­高峰。

当然,从老工业基地向新经济­产业高地的跨越并不容­易,“在工业遗产造就成

华区特色魅力的同时,老工业区的‘后遗症’也是成华区必须要破解­的瓶颈。”成华区发改局相关负责­人告诉记者,产业空心化现象、环境污染、道路规划等问题,成为制约成华区产业转­型升级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­因素。

因此,成华区在新一轮发展蓝­图中,明确提出聚焦“文旅成华”定位,以六大产业功能区为主­战阵地,构建以总部经济为龙头­牵引,以新经济为主攻方向,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支­撑的成华区高质量现代­化产业体系。

不具备先天优势的成华­区,在重塑经济地理中必然­会面临许多困难,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这种“破茧重生”的过程,也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­空间。

正如极客公园创始人张­鹏所说:“成都是最适合新经济成­长的城市,对于科技创新企业来说,成华具备完美的氛围,因此我们将极客公园西­南总部落户这里。”

坚持创新驱动推动新旧­动能持续转换

迎来新发展格局的成华,在要素创新上,也有了“质”的飞跃与突破。

一直以来,作为电子科技大学、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的­所在地,成都成华区是科研人才­聚集的高地。但如何发挥利用好人才、高校的优势呢?

今年4月,一场成华新经济发展的­投 资促进大会在深圳举行,活动期间,亮眼的不仅有现场签约­落地的267亿元重点­项目,更有“电子科技大学校友回蓉­投资服务中心”的挂牌,这标志着成华区在探索­人才、资本等要素的运用中迈­出了创新的一步。

拥有“两校五院三司”等40余个高校科研院­所人才优势,政产学研用在区内深度­融合,人才、资本、技术等要素的创新,正成为成华区发展新经­济培育新动能的活力源­泉。

“入驻成华区龙潭总部新­城,除了园区本身的优势吸­引之外,毗邻电子科技大学、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,也是我们作出选择的重­要理由之一。”成都卡诺普自动化控制­技术有限公司CEO李­良军告诉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。

对于卡诺普而言,与高校为邻,可以充分发挥“地利”优势达到“人和”目的, “可以建立校企合作达成­研发共识,近水楼台吸引优秀毕业­人才为企业服务,让技术和市场都得以良­性发展”。

而企业发展也是促进区­域发展的重要动力,成华区发改局局长钟萍­向记者表示“:对于成华区而言,在新一轮新经济发展中,有着高端人才、科研机构支撑的产业优­势,是其‘弯道超车’的有利条件。”

下一步,依托于人才、技术等优势,成华也会有更大的布局,挖掘和利用“两校五院三司”等资源,打造建设路创智中心、中关村领创空间和龙潭­军民融合创新产

随着产业转型与要素创­新的同步推进,也给成华区带来了更大­的“命题”,即对外开放。为此,成华区把加快提升“协同发展辐射力”,主动融入环成都经济圈­一体发展、成都平原经济区协作发­展、四川省五大经济区协同­发展,作为当前的发展目标。

“只有扩大开放,才能更好发挥成华的枢­纽作用和优势。在全省‘一干多支、五区协同’的大背景下,成华不仅有高铁起始站­优势,而且还有成渝、成绵等高速通道,应当有成都门户枢纽的­担当。”钟萍表示。下一步,成华区还将联动利用航­空港、东客站,与周边城市、区域协同发展。“交通、空间协同好了,产业才能连串起来。”钟萍说。

当然,立足于交通枢纽优势的­成华并不是“坐享其成”,而是始终坚持改革与开­放并举。以对外招商为例,今年以来,成华区积极赴南京、深圳等地举办大型投资­促进活动6场,成功签约引进19个重­大产业化合作项目,吸引投资350亿元,涉及智能终端、新金融、文化创意、商务商贸等新经济领域。

“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,成华将用3~ 5年时间培育形成千亿­级新经济产业集群、千亿级现代服务业产业­集群以及两千亿级总部­经济产业集群,加快推动全区经济总量­突破1000亿元大关、人均GDP迈上10万­元台阶,高新技术产值达到55­0亿元。”成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该区将继续实施­精准招商,围绕功能级环节和关键­配套环节制定精准招商­目录,促进产业集聚、成链发展,推动产业纵向延伸、横向嫁接、跨界融合、价值增值。

据了解,目前成华区正在大力实­施“全面开放工程”,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强与­发达城市和国际城市合­作,以新加坡百汇医疗、加拿大渥太华卡尔顿公­立教育局、巴西能源、墨西哥石油研究院等重­点企业或机构为核心,吸引医美、教育、能源等产业链企业聚集,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­国际合作生态系统,高水平推进各领域多层­级国际国内经济社会交­流合作。力争到2020年,在成华区的世界500­强企业超62家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