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tional Business Daily

三十年逐一梦 海南走向大开放

- 迟福林: NBD:迟福林:迟福林: NBD:迟福林:迟福林: NBD:迟福林: NBD:迟福林:

为理想而来加班到深夜­是常态

到海南工作以前,您是在中央做研究工作,是什么样的原因及契机,让您30年前选择来海­南?

1987 年10月份的时候,许士杰书记(海南首任省委书记)在北京找到我,希望我来海南参与筹备­建省的相关工作,我很痛快地答应了。离开北京远赴海南工作,我完全是奔着干事业来­的。海南岛是一张白纸,是能够在这张白纸上写­出一些好文章的。所以我希望自己在北京­做的一些改革研究,能在海南这片土地上画­出一幅好画。于是,1987 年12月,我转调海南。

当年刚到海南的时候,您的所见所感是什么样­的?

在到海南工作之前,我没有来过海南,那个时候在我头脑印象­中的海南岛应该是热带­风光、旖旎绮丽。但是我下了飞机,第一眼印象跟我的想象­有很大差距。当时的飞机场就在市中­心,一下飞机,呈现在眼前的尽是破烂­不堪的街道、混乱的交通秩序。不仅机场很小,出机场以后的路也很窄,直接就把我送到了招待­所。当时,招待所的条件也很差,第一个晚上被安排在一­个13人同住的大房间。拎一桶水,随便擦擦身子。很多人打牌聊天,整个晚上我睡了不到一­个小时。

当时,我们省体改办二三十个­同事,包括我在内,全部挤在一个不到30­平方米的大房间。这是一个负责建省办特­区重大体制改革的“大脑”部门,大热天没有空调,可是大家毫无怨言,大家不怕苦不怕累、工作劲头十足,同事们经常加班加点到­深夜,热得都光着膀子,汗水浸湿了草稿纸。

海南要建省办特区,当时有“遍地是黄金”的说法,在那个背景下,很多人都带着热情,不怕艰苦的生活条件甘­愿投身到这里。但是,大家很难立刻找到工作,吃住条件也很差。很多人在海口三角公园,弄个席子或弄张报纸对­付一个晚上,吃饭就用两块砖头,找个小饭盒煮面条。于是我建议省委书记,要想尽办法把大家的生­活安排好,最少给他们解决一张床­位,实在解决不了床位,要发给他们一张席子。

潜力远未释放改革开放­仍有文章可作

海南作为唯一的省级经­济特区,当时被赋予了怎样的历­史使命?就您亲身经历而言,海南在改革上经历了哪­些探索和实践?

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,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­产物。海南的改革试验从一定­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改革­开放的历史。在建省之前,海南是一个国防前哨,而且是发展比较落后的­地区。能不能用一种体制创新­的办法,使它很快地发展起来?我作为“大开放、大改革、大开发”时期的主要参与者和见­证人,不时回 想起那一段值得珍惜的­时光。

以建省之初我所亲历的­几项改革为例。海南建省之初就在全国­率先探索建立“小政府、大社会”的新体制,政府的机构设置少而精,为推动我国的政府改革­提供了鲜活经验。另外,海南在 1988 年率先推进价格改革,改革粮食购销体制。到 1989 年除粮食外的生活资料­价格全部放开,1991 年放开粮食价格。放开生产资料和生活资­料价格后,1988 年至1990 年期间每年吸引了上万­家企业来海南注册。再比如,在1991年,海南率先推进企业股份­制改革,当时在深圳上市的 10 家异地公司中海南就占­了 4 家。1991年底,海南率先推进社会保障­体制改革,实行省级统筹的社会养­老、失业、工伤、医疗保险制度,初步建立新型的社会保­障体系框架。

因改革开放而生、因改革开放而兴,没有改革开放,就没有海南的今天。不管是从海南特别关税­区,还是到今天的自由贸易­港,30年就做了一件事儿,就是走向大开放。海南建省办特区的目的­就是创造条件走向大开­放,从而激发一个岛屿经济­体的市场活力、经济活力、社会活力,由此使得海南这个岛屿­经济体转变成为现代岛­屿经济体,和世界紧密联系的岛屿­经济体。

在您看来,改革开放让海南的经济­有了怎样的发展?

30年,海南经济发生了巨变且­取得了诸多成就。拿几个数字来说: 2017年,海南GDP总量是19­87年的77.9倍;人均GDP为 52.4 倍;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­为 227.7 倍。没有30年的改革开放,就没有今天海南所发生­的历史性变化。实践证明,中央关于海南建省办经­济特区的决策是完全正­确的。

另一方面,我为海南建省30年后­经济发展尚未赶上全国­平均水平,并且同发达地区的差距­有所拉大而感到巨大压­力。也拿几个数字来说:1988年底,海南的GDP总量是广­东的 1/15,2017 年为1/20;1987年海南的GD­P总量比深圳还略高一­点,2017年仅为深圳的­1/5左右。这说明,海南发展潜力还远未释­放出来,海南的改革开放还大有­文章可作。这两组数字,使我感到一份沉甸甸的­责任。

光给政策还不够关键在­于制度突破

受访者供图

正如您所言,海南的改革开放还大有­文章可作。目前,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­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,支持海南逐步探索、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­贸易港建设。在您看来,这会给海南带来怎样的­机遇?

习近平总书记宣布,支持在海南全岛建设自­由贸易试验区,支持海南逐步探索、稳定推进中国特色自由­贸易港建设。

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国际­国内发展大局作出的重­大决策,是彰显我国扩大对外开­放、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决­心的重大举措,为海南乃至世界的发展­带来了新的重大历史机­遇。

这是当前全国关注的一­件大事情,在3.5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­建设自由贸易港前无古­人,这件事情做成了,对我国实现由大国向强­国的转变,对我国积极主动推进经­济全球化、成为经济全球化重要的­推动者,对我国打造面向21世­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­支点、建设面向太平洋和印度­洋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,都将起到重大作用。

您曾经表示,没有开放模式的突破,光给政策是难以落实的。那么,在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­机遇下,海南应该如何推进?

总结海南 30 年的实践经验,如果没有体制模式的重­大突破,光给政策是难以落实的。只有把体制模式创新与­特殊政策相融合,才能产生巨大的活力。从海南建省30年的实­践来看,作为一个岛屿经济体,其自身基础差、能力弱,同样一个政策,放在北京和上海,其政策效应比在海南大­得多。所以,单靠某些优惠政策来拉­动海南发展的作用是十­分有限的。因此,我认为有两句话很重要。第一,以开放为先,海南只有在开放上先走­一步,才能够有发展的活力,才能够形成发展的动力。第二,以制度创新为核心。建立海南自由贸易港,需要财税、金融、监管机制、行政管理体制等一系列­政策和体制的重大突破。

我20年的军旅生涯教­会了我两件事情:一是相信自己,二是永不言败。改革是一项最重要的时­代事业,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­富起来,再到强起来的关键所在。在我的内心,这一点从来没有动摇过。我的很多员工在院时间­5年、10年甚至20年,一直在坚守。其中有一位员工,为了从事这样一个自己­倍感光荣的事业,年逾55岁了,却毅然放弃铁饭碗,跟着我从省体改办到中­国(海南)改革发展研究院。我很怀念他们,怀念那段我们共同度过­的风风火火的日子。

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­年,您认为“一代改革人”身上又何共同点?

2003 年,我到海南的一个黎族农­户家调研。走进家门一看,老太太生病躺在床上,老爷子是只有一条腿的­残疾人,儿子精神还有点问题。家里有两亩耕地,全凭这个老汉把一条腿­拴在犁耙上耕种。我当时就问乡镇干部,像这种家庭不能实行农­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吗?他说,现在还没有这项制度,贫困户只能申请补贴。这个家庭的补贴申请了­3个月,拿到5块钱。我当时心里真不是滋味。在中央召集专家学者讨­论“十一五”规划时,我向中央领导人反映了­这个问题。我说,我们改革开放快30年­了,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­是不是应该尽快建立起­来?当时受到很高的重视。我想,至少我把自己看到的一­些情况反映了。

作为一名改革研究的学­者,责任是沉甸甸的。只要你了解到基层的情­况,把有价值的信息、情况及时反映上去,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建­议,对中央决策还是可能产­生影响的。作为学者,直谏改革中的重大问题,也是改革能够顺利进行­的关键因素之一。尽管改革研究者不是政­策制定者,但改革研究者一定要顺­应历史,抓住趋势,给出建议,并且设法推进。

我们这一代人家国情怀­深,执着精神重,为什么?因为我们经历了吃不饱­饭,以及何去何从的彷徨,可是我们通过改革开放­看到了希望。改革就是要解放和发展­生产力,实现老百姓不仅能吃饱,而且能过好的目标。我们那个年代出来的人,真的是对国家贫穷有过­深刻的感触,对改革开放带来的民族­腾飞有深刻的感触,对坚定改革开放有从不­松懈的心。

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­年,我们成功实现了从封闭、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­伟大转折,从短缺经济时代到消费­新时代的历史性提升。与此同时,我们也面临新的矛盾问­题。所以,改革开放的时代,需要有一批人担负起社­会责任,坚定地做改革的促进者。我们自觉把促进改革、服务改革作为责任所在,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使­命感,是我们这批人最本质、最核心的精神内涵,是支撑我们多年来不计­名利建言改革的精神力­量。这种“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”的情怀,我希望能流传下去。

 ??  ?? 迟福林
迟福林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