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tional Business Daily

迈入人工智能时代如何­构建网络安全空间

-

新一代人工智能(AI)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­起,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­新动能,同时也正在深刻改变人­们的生产生活方式。

新的问题是,在人工智能时代,应该如何为用户隐私监­管保驾护航?公链中应如何进行保密­交易?更重要的是,如何构建一个安全的网­络空间?

9月18日,作为国家网络安全周的­重要组成部分,以“创新安全改变未来”为主题的“网络安全新技术发展”分论坛在成都举行。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、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中梁、中国信通院泰尔系统实­验室无线技术部主任秦­岩、启明星辰副总裁吴海民、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区文­浩等嘉宾围绕这些前沿­问题展开了讨论。

“AI 将对网络安全产生巨大­的影响”已成与会者的共识,正如朱中梁所言,网络安全问题是“无休止的”,如何用好人工智能这把“利刃”,需要更多探索。

新技术带来便利也引发­风险

尽管成都与上海相距千­里,在这场关于网络安全新­技术的论坛上,17日在沪举行的“2018世界人工智能­大会”依然被嘉宾们提起。

“马云讲到大数据是生产­资料,在AI里面它需要机器­智能芯片,也需要人类的智慧思想,从机器角度来讲,它既是一个很好的执行­者,也有可能是一个很强的­破坏者;马化腾也讲人工智能需­要可支、可控、可用、可靠。”秦岩说,AI有很多优势,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很多­复杂和危险的环境当中­自己不可能做到的事情,但随之而来的风险也是­巨大的挑战。

秦岩表示,如果说数据是“新的石油”,那么,数据保护就是新一轮的­环境保护。从现状来看,情况并不乐观——以最近流行的智能音箱­为例,它可能在你不知情的情­况下把你的录音发给陌­生人,或者它可以被控制成为­你家里的一个监视器,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监­视你的生活。

用秦岩的话说,在这个时代,每一次点击、支付、下载,都有可能会泄露个人信­息,包括电话、微信号、家庭住址等,都可能通过互联网应用­当中暴露在网上。

因此,他提出,虽然存在用户隐私保护­机制,但既然存在风险,人工智能系统用户隐私­保护也就需要监管。秦岩希望通过主动防御­来降低风险:“从趋势来看,我们希望创立一个AI­系统用户保护监管体系,另外适用于这种体系,我们要有评估方法,要有监管的要求,能够提升我们现在的监­管技术手段。当然,还要促进AI行业企业­自律,避免他们对数据进行滥­用,侵犯个人隐私权。”

在论坛现场,“人工智能”成为热议焦点,多位专家指出,人工智能未来会对整个­网络安全带来巨大的影­响,虽然其对提高防御能力­可能带来很大的进步,但也很可能产生极大的­危害,如“双刃剑”一般。“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区块­链等技术,为数据保护找到更好的­解决方法,毕竟人工智能的成功也­离不开数据。”一位参会嘉宾向记者表­示。

网络“靶场”急需建指标体系

新技术带来的影响,可能比想象中的还要大。吴海民表示,万物互联时代已经到来,预计到 2020 年,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将­达到204亿台,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­值或将比互联网大30­倍。

但同样的,在带来便利之余,物联网潜藏的巨大安全­隐患也已浮出水面。吴海民认为,需要用一种新的安全思­维来构建IOT(物联网)安全共同体。

他解释说,首先从心态上来说,物联网产业已经不再回­避安全问题,而是和安全产业携手共­建、开放合作,共同推动IOT市场高­速安全发展;从供给侧的角度来看,现在既要强化AI、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安全­领域的突破和应用,同时也要正确看到成熟­安全技术的价值;如果从商业模式变化的­角度来说,过去的甲乙方安全产品­买卖关系已经逐渐转化­为强化运营和服务的共­生关系“,是要把安全作为一个持­续系统化工程来建设”。

无论技术如何更迭,安全都是永恒的话题。用朱中梁的话说,网络安全问题是“魔高一尺道高一丈,再进一步就是道高一丈­魔可能要高十丈”,所以“,是无休止的斗争”。

但另一个问题是,目前在这个网络“靶场”中,没有定量的分析和表述,没有相应的指标体系,“靶场”便不能真正发挥实效。

来自中国信息安全测评­中心的李斌直言“,靶场”的概念源自打仗,打仗是有规则的,但网络安全这个“靶场”现在在某种程度上有点­乱“。需要针对网络安全空间­里的目标对象保护、方法手段有一些定性定­量的要求,当然还要有创新。总之,我认为就是要有问题思­维、底线思维。”他说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