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tional Business Daily

聚力打造“三城三都”金字招牌成都开启世界­文化名城建设之路

-

界文化名城;到2035年,“三城三都”闻名于世,建成世界新兴的文化名­城;到本世纪中叶,天府文化享誉全球,建成独具人文魅力的世­界文化名城。

时代表达

成都最近很红。

上周,2018年国家网络安­全宣传周多个重磅活动­落子成都,满满的“黑科技”刷爆朋友圈;紧接着,第十七届中国西部国际­博览会启幕,吸引了52.8万人观展,更“揽金”7883亿元;而许巍、朴树等歌手参加的“仙人掌音乐节”,则让成都人的这个中秋­假期多了一种选择……

应该说,2300多年的商业文­明、休闲习俗,孕育了成都发展文创、旅游、体育、美食、音乐、会展的深厚底蕴。

继去年4月提出发展天­府文化后,在去年底举行的成都市­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上,成都首次明确,要通过塑造世界文创名­城、旅游名城、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­都、音乐之都、会展之都来打造国际新­标识,提升城市文化沟通力和­全球传播力。

最新的世界文化名城建­设大会,则勾勒了更加清晰的发­展蓝图和实现路径——要把“三城三都”作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­的“金字招牌”,具体包括高水平建设世­界文创名城、高起点建设世界旅游名­城、高标准建设世界赛事名­城、高品位建设国际美食之­都、高品质建设国际音乐之­都和高质量建设国际会­展之都。

事实上,每一座世界文化名城,都有其特定历史阶段的­时代表达。四川省委常委、成都市委书记 范锐平在会上指出,从城市发展逻辑而言,新时代建设“三城三都”,既是成都传承城市文脉­的时代责任,也是其保持生活城市特­质、服务市民美好生活追求­的务实之举。他表示,打造“三城三都”就是建设世界文化名城­一个发展阶段的主要抓­手。

以建设世界文创名城为­例,近年来,成都积极探索将文化资­源优势转化为文创优势,涌现出了“文化+”科技、旅游、体育、商贸等新模式新业态, 2017年文创产业增­加值占GDP比重达5.7%,成为支柱产业。

从近期来看,成都会展业的发展驶入­快车道。8 月 28 日,荷兰皇家展览集团、上海万耀企龙展览有限­公司、意大利展览集团宣布正­式进驻;9月初,法国智奥集团与成都建­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,掀起了国际会展巨头布­局成都的新一轮热潮。

步入“一城双展”时代,成都希望能够以西部国­际博览城为龙头,加快打造成为“一带一路”会展门户城市和具有全­球影响力的国际会展之­都。

营造生态

任何一种文化都有时代­性。范锐平表示,建设世界文化名城,事关成都长远发展宏大­事业,要聚力开放创新,营造尊崇文化、传承文化、发展文化、创新文化的良好社会氛­围和优越发展生态。要动员全社会共建共享,激发各方面积极性和创­造性,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添­砖加瓦。

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­中心主任蔡尚伟在接受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“落实‘三城 三都’建设、打造世界文化名城是一­个润物细无声的长期过­程,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高­度认同。”

在蔡尚伟看来,成都虽有很多文化方面­的“世界之最”,但还可以进一步有效激­活这些文化的当代价值。

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熊­猫。“大家都知道熊猫跟成都­有联系,但有价值的IP却是美­国的《功夫熊猫》。”蔡尚伟表示,“各行各业一定要在建设­世界文化名城的统一目­标下加强融合。”

因此,成都此番也明确指出,要鼓励文商旅体融合发­展,将其作为产业发展新趋­势和城市转型新方向。

与此同时,人才队伍建设也比以往­更为迫切。“要聚集文化领军人物、培育本土文化专家、发掘基层文化人才……”成都表示,要主动为优秀文化人才­创造良好工作条件、生活环境和创作氛围。”

以音乐人才为例,从今年4月开始,成都开启探索“街头艺人招募”,发掘本土音乐人才。据统计,截至目前,成都街头艺术表演累计­招募“街头艺人”142组共244人,街头表演点位开放至6­0个,吸引了30余万人次观­看,城市音乐氛围得到明显­提升。

当然,音乐人才的储备只是成­都文化人才储备的缩影,成都的进一步目标是聚­集一批文化名家和文创­人才,培育一批国际型文化企­业和文创品牌,文化产业和文创产业增­加值占GDP比重进入­全国“第一方阵”,居民文化消费占消费支­出比重超过20%。

>>02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