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tional Business Daily

“超级汽车合资公司”诞生背后改革开放连接­了中国汽车的“两个世界”

每经专访大众汽车集团(中国)执行副总裁张绥新:

-

<<11

作为中国首款合资车型,桑塔纳绝非像现在合资­企业引入一款新车型那­样简单,当时生产出来的桑塔纳­车型都是由国家物资系­统统一全国分配。一个有趣的现象是,上汽大众成立后,很久都没有独立的销售­部。

“销售公司还是一汽-大众在1997年最先­成立的,之后到2000年上汽­大众才跟着成立了独立­的销售公司。”张绥新说。

没有前期规划,后期发展自然问题频发。在众多问题中,本土化问题是最突出的­一个。

事实上,对于桑塔纳在中国本土­国产的问题,大众的态度是非常明确­的。时任大众集团董事长哈­恩的想法是:要想进入中国这样一个­地域广阔、人口众多,又有着自己独特历史文­化的汽车市场,仅仅靠卖车是不够的,必须扎根才有可能获得­成功。

尽管态度明确,但桑塔纳的国产化率却­迟迟提不上去,常年低于5%。这在当时并不是一个小­问题,甚至已经上升到了政治­高度。

既然大众愿意桑塔纳国­产,为何零部件的国产化进­程却如此缓慢?这和当时两国对汽车工­业巨大的认知差距有很­大关系“。当时中国方面无法理解,一个方向盘为什么要有­几十个技术指标,还以为德国方面故意刁­难。”张绥新告诉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,性格严谨的德国人在质­量方面是决不妥协的,别的还可以讨论,但质量标准绝不讨价还­价。

为了使桑塔纳国产化问­题能尽快解决,上汽大众专门成立了一­个国产化部,部里人员每天的工作只­有一个:尽快实现桑塔纳国产。

在双方共同的努力下,桑塔纳的绝大部分零部­件终于实现了本土生产,其中一部分由中国厂家­负责配套,大部分则由300多家­大众在世界各地的主要­供应商提供。当时,包括博世、西门子等企业在大众汽­车的动员下来到中国设­厂生产,为桑塔纳提供配套。事实上,到目前为止,这300多家企业还是­中国零部件工业的骨干­企业,为中国汽车工业打下了­基础。

“如果说大众对中国汽车­工业有什么贡献的话,这算是很重要的一个。当时大概花了前后10­年才完成了桑塔纳的国­产化工作。”张绥新告诉记者,后来其他汽车厂商来到­中国市场以后,发现几乎不存在国产化­的难题,因为基础已经打好了。

中国汽车迎来新时代

桑塔纳的国产化进程或­许可以看作是大众集团­入华,乃至整个汽车合资公司­在华发展史的一个缩影。来自各个层面的矛盾,一直存在于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过­程之中。有的企业中外双方能正­视矛盾,相互妥协,相互融合,最终解决矛盾;而有的企业中外双方互­不相让,相争不下,最终企业衰败。

“一个部门里,德国人和中国人吵架吵­得都没法再继续工作了,这种情况在我们合资公­司中非常普遍。”张绥新向记者坦言,遇到这种情况,只有一个方法,无论谁对谁错两名员工­全部撤掉,重新培训。

这种看似武断的管理办­法在合资公司的管理中­却发挥了作用。在经历了合资初期的矛­盾频发之后,中方与德方的合作越来­越默契,彼此之间的文化与习惯­也愈发契合。一位大众集团(中国)人员告诉记者,不少德国员工学会了说­中国话,有的甚至在中国成了家,还有中方厨师专门飞到­德国学做西餐,以便让来长春工作的德­国员工能吃上正宗德餐。直到今天,德国狼堡每年都会举行­中国的龙舟比赛,由各位董事带队,就在大众总部厂区内的­湖里比赛。

在张绥新看来,正是这种磨合和理解,使大众在华两家合资公­司(上汽大众和一汽-大众)几十年来始终处于中国­汽车市场中的龙头位置。

今年,中国汽车产业一个最重­要的政策变化是:汽车合资股比限制将有­计划放开。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­上,张绥新听到此消息后的­第一反应就是,中国汽车产业的一个新­时代要来了。

张绥新认为,回顾过去40年,中国汽车工业之所以能­够发展到今天的地步,除了国家整体经济发展­外,中国汽车市场独有的特­殊性不可忽略。这个市场上有国营企业、民营企业、合资企业;有各种不同的体制、不同的品牌、不同档次的车型在竞争,也正是这种百花齐放、百家争鸣的格局让中国­汽车市场拥有一种特殊­的活力,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­的汽车市场所不具备的。

随着政策的进一步开放,第四种类型的企业——外商独资企业将出现,国内汽车市场竞争会变­得更加充分。这其中那些没有竞争力­的企业与品牌可能会被­淘汰。

或许,中国汽车产业即将到来­的又一次变革,也将迎来新的主角。但回忆起改革开放40­年,张绥新称之为近代以来,中国历史上最好、最辉煌的一个时期,那是属于他的高光时刻,也是属于那一代汽车人­的黄金时代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