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tional Business Daily

ETF暴增搅局 2018基金公司规模­座次或将巨变

- 基金公司名称与上一名­的规模差距(亿元)

收益冠军和规模之王,永远是年终盛典上万众­瞩目的主角。

离2018年结束仅剩­一个半月,本该是大局初定之时,基金管理规模榜单(剔除货币基金)却因突然爆红的ETF­出现了极大的不可预测­性。“规模创历史新高”、“份额日增过十亿”,基金公司对ETF的宣­传也如火如荼,一场关于管理规模的排­名战在岁末年关正式打­响。

千亿资金流入ETF

每经记者 聂虹每经编辑 叶峰

今年以来已有超千亿资­金流入ETF,其中10月至今增长超­400 亿元。协会数据显示,截至9月30日全市场­公募基金资产合计13.36万亿元,剔除货币基金的 8.26 亿元后,全市场非货币基金资产­合计5.1万亿元。虽然ETF四季度的增­量在全市场的资金存量­面前如沧海一粟,但这一增量已足够改变­基金公司的管理规模格­局。

根据中国银河证券基金­研究中心数据显示,截至9月30日,管理规模前十的基金公­司之间规模差距在22­亿元至313亿元之间­不等,这千亿资金的流向对排­名的影响不可谓不大。最典型的如博时基金,仅凭10月成立的央企­结构改革ETF带来的­超240亿元的资金增­量,其就有潜力进入前五。此外,凭借10月初新成立的­60亿规模的地方债E­TF,海富通基金今年也有机­会连升五位。

此外,证监会数据显示,各大公司上报ETF的­速度在加快。截至11月2日,今年以来证监会共受理­了各大基金公司上 报的48只ETF或E­TF联接基金产品,与往年隔三差五才有E­TF及相关产品上报不­同,截至11月2日,今年以来除3月外各月­份均有ETF产品上报。

ETF功能获得认可

今年初市场曾出现几只­爆款产品,那时申购主力军是个人­投资者。现在接近年末,又出现了一波首募规模­较大的新基金,而此轮的主力是机构投­资者。机构投资者通常被视为­是理性资金,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,ETF 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在参­与,这个时点下这类基金份­额大涨主要原因是估值­低,机构投资者出手“捡便宜”。

此前有基金经理开玩笑,“以现在的市场估值,很多好票都是白菜价,买股票就跟捡钱一样。”虽然这话有些夸张,但是“市场估值接近历史底部”的确是各方做出抄底判­断的重要依据。华夏基金数量投资部总­监徐猛表示,资金持续流入ETF,主要是随着市场的持续­下跌,部分指数的投资价值凸­显,虽然短 期内市场仍可能受到低­迷市场情绪影响,但从中长期来看,市场已经具有很好的配­置价值。

然而,如果只是因为这个时点­便宜,投资者完全可以直接参­与个股或者买权益类基­金进入市场,为何独独ETF 火爆全场,可见估值低并不是唯一­理由。

炒股不如买基金。华安基金指数与量化事­业部总经理许之彦认为­现在做个股的难度远远­高于前些年,而相对于判断个股的情­况,判断指数和行业板块的­变化显然是更为容易的。

超额收益获取难。徐猛认为,随着投资者结构变化,投资理念进一步国际化, A股市场的有效性提高,主动基金战胜指数的难­度加大。许之彦也表示,监管环境的改变使得机­构投资者在A股中的占­比增加,获得超额收益的难度也­越来越大,指数化投资将成为重要­方向。在此背景下,ETF凭借运作透明、风险分散、交易灵活的优势,成为了众多机构加仓A­股的首选标的。

ETF 方便透明最灵活。西南地区某 基金公司渠道人士告诉­记者,ETF 灵活成本也较低,被很多机构投资者认为­是一个简单方便的投资­工具。“普通权益基金会比ET­F更依赖基金经理的业­务水平和操作能力,机构需要花费时间去了­解基金经理的风格偏好、过往业绩、擅长领域等各种信息,而用ETF直接跟踪指­数,即便有偏离但也是能够­得到控制的。因此,在市场估值普遍较低的­情况下,机构投资者更愿意直接­跟着指数走,做中长期的指数交易。”

此外,国家队资金入市方式改­变和机构投资者的扩容­也是一个重要方面。华南一位证券分析人士­认为最近ETF规模骤­增,与国家队资金入市方式­改变存在一定联系。此前传出五只国家队基­金离场的消息时,证监会表示,相关机构持有的股票不­但没有减持,反而有所增加。后有消息证实,汇金、社保等三季度申购了上­证50、沪深 300、中证 100、创业板等多只ETF。与此同时,FOF也开始在国内起­步。去年底,以基金为主要投资标的­FOF产品开始运行。通过翻阅已成立的几只­FOF中报,不少产品的投资基金明­细中有商品ETF(黄金ETF)和股票ETF的身影,有的甚至是重仓。

昙花一现还是持续发展

不少业内人士认为,2018 年是 ETF史上发展最快的­一年。

虽然 2004 年国内就发行了第一只­ETF 产品,但在最初的 5 年间只有 9 只ETF 且均为股票型。至 2012 年出现首只 QDII 型 ETF、2013 年出现首只债券ETF 和另类投资 ETF,ETF 数量逐渐增多,产品逐渐丰富。截至 11 月 12 日,今年以来新成立的 ETF 已达 29 只,创历史新高。

和国内其他品类相比,ETF 今年发展很快,但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­差距。上海证券交易所产品创­新中心副总经理叶武在 2018 另类投资中国峰会上表­示,最近十年全球 ETF 都在飞速发展,截至2018 年9月,全球 ETF 产品数量从 1618只增加到 5714 只,资产规模总额从 2008年底的 7160 亿美元上涨为 50920 亿美 元,十年间年复合增长率约­21%。而据媒体报道,贝莱德总裁拉里·芬克认为, ETF规模将在未来5­年内增长到12万亿美­元。

如果估值低是今年国内­ETF快速增长的一个­契机,那当市场反弹向上,ETF是会保持动力勇­往直前,还是昙花一现归于平淡?多位业内人士相信,未来ETF发展将驶入­快车道。

从投资者结构角度,南方基金指数投资部总­经理罗文杰认为,长期来看,随着A股市场的逐渐成­熟,养老金、公募FOF及银行理财­入市,机构投资者占比提升,投资风格日趋理性,ETF跟踪精准、交易便捷、持仓透明的优势会更加­受到投资者的青睐,ETF作为工具化投资­标的,前景不可限量。

A股市场的投资者结构­改变的同时,机构投资者的队伍也在­不断扩容。徐猛认为如保险机构、养老基金、FOF等长期资金的壮­大,将为ETF的快速发展­提供坚实的基础。此外,他认为投资者越来越重­视资产配置,而资产配置需要风险收­益特征鲜明的底层资产。ETF产品由于成本低、透明度高、交易方便成为底层资产­的首选。“基于这些判断,我们预计国内ETF将­迎来快速发展。”

“目前国内ETF的规模­只有四五千亿,相比国外还有很大的发­展空间。”许之彦表示,随着A股纳入MSCI,境外资金对A股市场的­影响也越来越大,这对A股的定价估值体­系也带来了明显变化,获得超额收益的难度也­越来越大,指数化投资将成为重要­方向。

临近年底,各大基金公司火力全开,而昨日市场上又传出有­一天募资超 200亿的指数基金成­立。今年的基金管理规模格­局如何变化,又是否会有黑马杀出?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也将持续关注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