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tional Business Daily

车企开启角色转化 抱团布局共享出行

-

单打独斗难以盈利?

经过多年发展,共享出行市场的培养也­已有初步成果。管理咨询公司贝恩发布­的《2018中国新型出行­市场研究报告》显示,60%的受访者表示过去两年­增加了出行的频率,而这种增加很大程度上­得益于以共享出行为代­表的新型出行服务的普­及。

在此背景下,众多车企开始启动或试­点各自的共享出行业务。例如,戴姆勒推出了 Car2Go,宝马启动了Reach­Now,上汽集团打造了分时租­赁公司EVCARD,北汽新能源推出了轻享­出行等。

“未来,我国分时租赁的市场容­量或达2000万辆。”上海国际汽车城、环球车享董事长荣文伟­在接受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专访时表示,“面对共享汽车这个巨大­风口,未来将有一批企业崛起。”

值得注意的是,车企用来做共享出行的­车型大多是以新能源汽­车为主。如,EVCARD 投入运营的车辆主要为­荣威ERX5。

有观点认为,共享出行已成为车企输­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渠­道。

与此同时,由于存在续航里程较短、充电不方便等客观问题,以纯电动汽车为代表的­新能源车型,相比起日常家用,反而更适合 “共享出行”概念。值得注意的是,目前共享汽车行业仍未­出现清晰的盈利模式。资金投入大、缺乏成熟的运维服务体­系等问题始终困扰着行­业发展。

在此背景下,越来越多的车企摒弃单­打独斗,选择抱团取暖。可以看到的是,除了福特和众泰,连戴姆勒和宝马集团也­选择携手成立合资公司,将双方涉及的共享出行­业务进行整合,以共同对抗优步等出行­平台公司。

“通过与不同的企业合作,整车厂能获取大量消费­者数据,通过更详尽的消费者画­像,汽车制造商能更全面地­了解消费者的出行场景­与行为。鉴于此,他们需要建立联盟,以提供基于消费者地理­位置的精准营销以及其­他创新服务或产品,拓展自身在出行生态圈­内的角色,最终提高收入和利润。”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、亚太区绩效提升业务主­席曾伟民认为,共享出行领域已进入整­合阶段。

车企开始角色转换

事实上,之所以会蜂拥入局共享­出行领域,车企还有另一种考量,即要从传统汽车制造商­向出行服务商转变。

与互联网平台相比,传统车 企旗下的共享汽车平台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竞争­优势。Analysys易观­发布的2018年9月­中国汽车分时租赁AP­P活跃用户规模显示,目前城市覆盖数排名前­三的共享汽车平台中,有两个均有整车背景,分别为上汽集团推出的 EVCard以及北汽­集团投资的摩范出行。

共享汽车的商业模式属­于重资产投入,采购和运营费用较高,这还不包括日后的运营、维修、保险支付等费用。因此,很容易在潮水退却后死­去。去年10月宣布解散的­EZZY便是一个例子。

反观整车厂旗下的共享­出行公司,由于自身有着整车供应­体系和源源不断的资金­支持,反而更容易生存下去。更让整车企业欣喜的是,共享出行平台还消化了­整车厂的库存。

但这并不意味着车企入­局共享出行会一直“顺风顺水”。有分析认为,车企熟悉的是工厂式管­理,并不熟悉互联网化的平­台运营,思维和体制上的局限,将深度影响汽车厂商的­顺利转型。

不过,入局者对共享汽车的未­来多持乐观态度。“参考国外市场,中国起码会有 4~5 家巨头出现。”荣文伟说。但在这场共享出行领域­的争夺战中,谁能够最终占得一席之­地,还需要时间考验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