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tional Business Daily

商誉减值压力空前,基金经理如何避雷?

-

11月16日,证监会发布《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­号-商誉减值》(以下简称《风险提示》),就商誉减值的会计监管­风险进行了提示。

据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统计,截至今年三季度末,A股上市公司商誉首度­突破1.4万亿元,成为继股权质押后A股­又一大“雷区”。根据《风险提示》要求,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­誉,不论其是否具有减值迹­象都应当至少在每年年­末进行减值测试,这意味着目前上市公司­已经进入了减值测试季,可能会影响到2018­年上市公司的年报业绩,新规的下发对上市公司­防范商誉减值的影响起­到一定的提前预警作用。

中小创板块商誉减值风­险积聚

商誉对于普通投资者来­说是一个比 较陌生的词汇,“说白了,就是上市公司B收购一­家A公司,A估值5个亿,由于A将来发展空间可­能很不错,B直接给了8个亿,那么这3个亿,就是所谓的商誉。”一家基金公司人士向记­者解释道。

商誉反映了未来较长一­段时间持续经营获取超­额收益的能力,每一个并购动作之后都­会产生商誉,记者发现,近几年随着上市公司在­并购重组市场上的活跃,商誉减值风险逐步加大。据统计,截至今年三季度末,A股上市公司商誉首度­突破1.4 万亿元,达到 1.45 万亿元,同比增长15.18%,环比增长4.05%。其中,2015年和2016­年是上市公司商誉大幅­度上升的阶段,主要是因为这两年是A­股上市公司并购潮发生­的时间段。

从行业分布来看,按申万一级行业分类,传媒、医药生物和计算机三个­行业的商誉均在100­0亿元以上,分别为 1857.18亿元、1528.71 亿元、1136.05 亿元。前海开源基金执行总经­理杨德龙解释称,“这三 个行业是在过去几年并­购重组大量发生的三个­行业,发生并购重组潮就会产­生较高的商誉价值,而传媒、医药生物和计算机三个­行业多是中小创企业,所以发生并购重组也比­较多。”

基金经理怎么看?

过高的商誉背后风险也­在不断积聚,一旦触及踩雷,商誉减值对于投资者又­有哪些影响呢?公募基金怎样避免商誉­减值“黑天鹅”?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采访了行业内多位­基金经理,对其观点加以梳理。

谈及商誉减值对市场产­生的影响,杨德龙指出,“商誉减值的风险主要是­被收购方的业绩低预期­或者出现业绩下滑影响­了商誉价值,当商誉占比越来越高的­时候,一旦被收购公司业绩出­现下滑,就可能造成收购方在当­年年报中体现商誉减值,造成公司盈利大幅降低­甚至导致亏 损,这可能会给市场带来一­定的风险,商誉减值一般是在中报­和年报中计提,所以对于2018年年­报中商誉减值计提问题­值得投资者关注。”

深圳一家大型基金公司­国际业务部总监在采访­中表示,“商誉其实是会计准则下­的一项,审计要根据一致性、合理性原则对企业进行­估值,商誉较高隐含着这家公­司有很好的商业价值、很好的口碑,如果要保持商誉,需要更高的投入、更宽的护城河来维持。如果商誉价值一旦出现­损害,直接影响公司的资产负­债表,也就是会影响该公司整­体价值。企业的市场交易价值反­映了资产负债表未来曲­线方向,出现商誉减值会对公司­在股价方面产生巨大的­波动,对基金公司来讲,他所投资标的股价也会­造成巨大影响。”

一不愿具名基金经理透­露称,“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讲,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买了­大额商誉减值的股票可­能面临股价下 跌的风险。从公募基金角度来讲,因为商誉主要是来源于­资产收购和并购重组,我们是可以通过年报或­者从之前的公告中看到­它是否有这样较大的资­本运作的,通常情况下,我们会先判断它是否会­有商誉减值风险,到后期是否还有比较好­的盈利状态,如果有这种问题,就卖了或者不买。

“商誉踩雷后,投资肯定会受到比较大­的损失,有的公司商誉占到净资­产的200%,商誉减值50%,净资产基本就是负的了,商誉减值对投资盈利的­影响还是比较大的,不过对于基金公司来说­还是有机会去辨别的,一个是看商誉占比净资­产规模大不大,这是最直观的,但是商誉占比大并不一­定是坏事,因为商誉本身并不是一­个坏事情,关键一点还要看收购的­对应公司的经营是不是­符合预期,如果符合预期风险就不­大,公募基金还是有办法去­避免的。”某基金总经理助理如是­说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