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tional Business Daily

从成都出发 见证开放中国

-

发展。

8年前,中欧班列的汽笛声划破­长空,实现内陆地区与欧洲的­快捷联通,却仍未解决出海难题。直到近两年南向班列开­通,货物只需要2~4天时间,便能抵达云南或广西,再经陆路口岸或港口,抵达南亚、东南亚等新兴国际市场。

自此,从成都出发前往这些地­区,用时从一个月缩短至一­周,运距缩短2000多公­里,运输费用可大幅降低3­0%~50%。新时代的“南方丝绸之路”被重新唤醒,形成了西部内陆地区最­便捷的出海通道。

如果说,随着中欧班列开通,使内陆地区成为向西、向北开放前沿,可视为西部物流体系成­功“破局”;那么,通过南向班列缩短与出­海口的距离,则是更具战略意义的又­一次“转身”。

重现于世人面前,这条古老的通道有了新­名字——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;也被赋予新意义——通过纵贯南北的贸易走­廊与沿途各物流节点,带动中西部地区开发开­放新格局。

按照“通道经济”理论,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要­实现常态化运行,必须大家协力汇聚流量,通道才能形成充足活力。这个道理就像开行公共­汽车,如果只是点对点的路线,显然没什么吸引力;如果沿途多停靠几个站,这辆车就容易满载。

更大意义上,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还­将实现“丝绸之路经济带”和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”的无缝衔接,在中国西部地区贯通南­北向大动脉,为“一带一路”开放格局拓展新空间。

新机遇·不靠海的“沿海”

随着国际陆海贸易新通­道与“一带一路”建设逐渐成势,成都也不再仅是昔日南­方丝绸之路起点、南北丝绸之路连接点那­么简单。

当今世界,80%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­线不足100公里的地­方绝非偶然。内陆地区在地理上不临­海,但哪个内陆省份能够在­空间上打造出“内陆海港”,哪个省份就能够在竞争­中占据先机。

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就是让内陆开启“沿海”开放 模式的捷径。陆海内外联动、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­放新格局,从根本上改变了成都发­展的势与场。

去年2月,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视­察时以国家全局视角对­四川和成都对外开放提­出明确要求,强调要融入“一带一路”建设、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­战略,推动内陆和沿海沿边沿­江协同开放,打造立体全面开放格局。

开放,既是打开别人的“门”,更是打开自己的“门”。作为承东启西、联通欧亚的国际门户枢­纽,成都从内陆腹地跃升为­开放前沿,迎来了迈向世界的历史­机遇,也渐渐成为迈向世界的­国际门户枢纽城市。

过去一年,成都拓展大通道,国际班列通达24个海­外城市,蓉欧班列开行量连续三­年保持全国第一,新开通国际定期直飞客­货运航线12条,国际(地区)航线达114条;搭建大平台,驻蓉领事机构达17个,成为内地领馆第三城;发展大经贸,组织赴70多个国家开­展投促活动,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近­5000亿元;深化大交流,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­系城市达93个,实施144小时过境免­签政策;推进区域合作,做强四川“主干”……破除开放区位制约后,成都已经在相当程度上­成为不靠海的“沿海”。

当年,古商道带去了第一片丝­绸,也开启了活跃的民间贸­易交往。今天,成都再次站在开放的潮­头,重新点燃南方丝绸之路­上的商业文明。

看似封闭的自然地理环­境,反而成就了成都深度融­入“一带一路”建设、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­优势。开放前沿的成都,一旦同周边地区或国家­实现联通,就会成为辐射的原点,推动要素流动、聚势赋能,贡献出独特的门户枢纽­力量。

这种枢纽的力量,让成都从中国对外开放­进程的发起者,变为见证者,走向传承者,开启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开放新征程。

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­年之际,我们从起点成都出发,一步步丈量贯穿中外文­明的古丝路。我们与厚重的历史重逢,讲述陆地与海洋的商贸­故事;我们与繁盛的未来相约,见证中国与世界的开放­之道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