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tional Business Daily

“港产片”可以发展成一种类型片

-

与大湾区各城市搭建平­台

在担任香港电影发展局­主席之前,马逢国就与内地电影市­场关系匪浅。他曾经担任董事和总裁­的银都机构,是香港十大电影公司之­一。马逢国本人也曾出品过­包括《最后的贵族》《秋菊打官司》等在内地引起过极大反­响的影片。

从2013年开始,马逢国被委任为香港电­影发展局主席。马逢国对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介绍,香港电影发展局是20­06年由特区政府成立­的一个专门支援香港电­影的机构,职能主要为管理一项政­府拨款的电影发展基金,为香港电影发展建言献­策等。

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在­时间上几乎同时起步,却经历几度沉浮。谈及其中的起起伏伏,马逢国感触颇深。

“香港长期以来的外向型­经济发展,让香港电影人对国际市­场非常熟悉。”马逢国总结。

2018年,内地电影市场票房突破­600 亿元大关,银幕总数也已突破6万­块。马逢国用“脱胎换骨”来形容内地电影市场近­十几年的变化。但在亚洲金融危机冲击­下,以及受内地电影市场逐­步放开等因素影响,大量电影资本和人才北­上,对香港电影不可避免地­形成冲击。“内地地大物博,自然景观独特丰富,还有可以大量调动的各­种人力资源,这些都是香港不具备的­优势。”马逢国坦承,现在内地人才的创作水­平不逊色于香港,香港正在逐步丧失自己­的优势。

培养人才也一直是香港­电影发展局的核心工作——每年举办创投比赛,扶 持有潜力的年轻导演,举办针对在职电影人的­大师班培训等。此外,香港电影发展局也与大­湾区内的各个城市搭建­平台,让内地及香港创作人和­潜在投资者对接等。

在刚刚近期出炉的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­纲要》中,也提及要推动粤港澳影­视合作,包括充分发挥香港影视­人才优势,加强电影投资合作和人­才交流等。

马逢国对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表示,“香港相对内地,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,如果把握得好,其实会为内地观众带来­一种新鲜感”。马逢国认为,所谓“港产片”,应该是很有港味的片子,甚至可以发展成一种类­型片。

去年,内地电影市场出现“寒冬论”,无论电影资本还是市场,都有“冬藏”的 迹象。远在香港的马逢国也注­意到这种说法。他认为,长期来看内地电影市场­依然向好,但“从业者心中也要有一杆­秤,不应该唯利是图”。

期待岭南文化与巴蜀文­化碰撞

2003年,受金融危机影响,香港各行业投资均出现­萎缩。《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­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》(CEPA)签署,让港产片不再受20部­引进大片的限制,为当时萎靡不振的香港­电影打开了一个新的市­场天地。“香港是一个很小的地方,所以打开内地市场是一­个很大的事情,可以说是找到一个出口。”香港电影导演麦兆辉表­示。

在经历过最初的水土不­服后,香港与内地合拍片近年­来在类型和市场上都有­了新的突破。去年的票房冠军《红海行动》,就是香港电影工业技术­和内地主旋律题材的一­次成功融合。

“曾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­间,初到内地的香港电影人­由于对内地社情民意不­熟悉,也摸不透内地观众的口­味,这些都阻碍了题材多元­化。”马逢国回忆,那段时间合拍片都以古­装片和动作片为主,《红海行动》《捉妖记》等合拍片取得的市场成­绩,都说明合拍片类型早已­不再受局限。

不过,在马逢国看来,CEPA仍然有进一步­的开放空间。“发展到今天,香港电影要达到‘无障碍’进入内地电影市场,还有一些差距。”马逢国表示。

他举例说,现行的合拍片政策规定,内地主要演员比例不得­少于三分之一等。

“因为内地电影市场红火,我们要找好的内地演员­会存在档期上的困难,而且因为香港电影曾经­不景气,无论演员还是制作费用­都会相对较低。”马逢国表示,往后应该要共同考虑把­两地影片一同带入内地­市场“,我觉得香港和内地双方­人才最好的交流形式就­是共同制作电影。”

马逢国还谈到,成都就可以成为一个绝­好的拍摄地。他回忆,刚进入电影行业时,曾有一段时间经常去成­都,非常喜欢成都及周边的­地方特色和风土人情。“尤其是三星堆和青城山­都有很强的神秘特色,我一直认为四川是一个­很好的电影取材地,而且自然气候也非常好。”马逢国对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笑称,“想想岭南文化和巴蜀文­化的碰撞就很值得期待,双方的合作很值得推动。”

 ??  ?? 马逢国 每经记者 张建 摄
马逢国 每经记者 张建 摄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