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tional Business Daily

“三期叠加”的客观因素

-

每经特约评论员 盛松成

无论是“六稳”还是“六保”,就业都首当其冲,为民生所系。今年3月我国城镇调查­失业率为5.9%,尽管较2月份下降了0.3个百分点,但仍处于较高水平。而且,由于疫情的冲击,复工不等于完全复产。

为此,要从各个方面支持中小­微企业复工复产。首先是它们能活下来,因为它们吸纳了80%的就业人口。4月17日召开的中共­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­出“保市场主体”。市场主体,如企业、个体工商户等,是经济运行最基本的单­位,“保市场主体”就是最大的保就业、保民生。

第四,服务业是今年稳经济、稳就业的重要领域。

服务业是典型的劳动密­集型产业,吸纳就业的能力优于其­他产业。截至2018年,服务业就业占比达到4­6.3%,吸纳就业人口是第二产­业的1.68 倍,是第一产业的 1.77倍。先进制造业也完全离不­开现代服务业,如研发、教育、商务服务等。服务业发展既能提升我­国GDP ,又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,还能减少服务贸易逆差。多年来,我国对全球服务贸易逆­差不断扩大。从2008 年至 2018 年,我国货物贸易顺差提高­了1.1倍,而服务贸易逆差扩大了­26 倍。2019我国服务贸易­逆差首次较上年收窄3­00多亿美元。未来仍需加快服务业的­改革开放。

第五,房地产业在经济增长中­仍然具有重要作用。

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由基­建投资、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投­资组成。今年一季度,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­下降16.1%,其中,基建投资同比下降 19.7% ,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2­5.2%,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7.7%,房地产投资对固定资产­投资的拉动作用还是最­大。房地产业还影响着其他­很多产业,因此,在坚持“房住不炒”和“稳地价、稳房价、稳预期”的前提下,应稳定今年的房地产投­资和销售。

同时,应坚持供给和需求相结­合的调控方式,当前尤其要加强供给端­的调控。按照“一城一策”的原则,增加人口流入和房地产­库存较低的城市的住宅­土地供应。坚持需求端调控不放松­是为了稳房价和稳预期。

(作者系上海市人民政府­参事、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、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­究院常务副院长)

所谓“三期叠加”,是指我国经济增长速度­换挡期、结构调整阵痛期、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同­时集中出现,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阶­段性特征。具体来看,经历“三期叠加”,就是要处理好市场与资­源配置的关系,以便顺利实现增长速度­换挡、度过结构调整阵痛,以及完成前期刺激政策­消化。

从政策角度来看,2020年有着特殊的­意义。一是2020年是我国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­年,意味着我国的经济结构­将完成一次从量变到质­变的转变;二是2020年是我国“十三五规划”的收官之年,意味着我国在2020­年之后的未来五年发展,又将有一次新的“引路”。

从发展的角度来看,经历一段时间的新常态­发展后,客观因素也决定我国经­济在多方面都存在转变­或改变的需求,这也意味着我国产业发­展需要改革以及创新,才能注入新的动力、开启新一轮的发展。

从人们的生活及市场来­看,社会的不断变化使得消­费习惯、需求发生改变,这也倒逼产业为顺应时­代的发展进行改变。适者生存的道路十分坎­坷,改变更是牵一发而动全­身,许多个体的改变最终会­影响到整体。

2020年初的新冠肺­炎疫情,以及一季度GDP数据­负增长6.8% ,使得“三期叠加”更为明显。

实际上,即便没有此次疫情影响,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换挡­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。近年来,随着一批落后产能产业­被政策以及市场淘汰,以及一批符合消费者需­求的新产业走入市场,驱动我国经济开始了从­速度到质量的转变,经济发展的客观变化决­定了增长速度处在换挡­期。

在当前时期和未来较长­的一段时间,我国还将处在形势错综­复杂的局面中。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扩散­和蔓延带来的不确定性,世界经济复苏存在不稳­定的因素,以及各国在当前可能改­变或长期调整其宏观政­策等因素,使我国将面临更多的困­难和挑战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,各种竞争将更加激烈,产业结构在这种趋势下­必然会经历一系列调整,其中既有政策的要求也­有市场驱动。

结构调整将带来阵痛,一是原产业人员的就业­问题,如其能力是否胜任新产­业的要求,会否影响就业并引发社­会的不稳定因素问题;二是资源问题,如产业结构转变会否影­响原有产业链、供应治”“人才”“安全”这六个关键词上。

“稳定”不仅仅是经济发展、产业运作、企业经营、老百姓可支配收入增多­的稳定,而是全方位的稳定,如社会治安等稳定,不激进、不冒失,强调稳定的社会秩序,创造稳定的社会财富。

“创新”是基于已有事物的进步,这不单单是引入新的生­产方式,而且还包括对产业结构­的创新、对经营理念的创新、对不合时宜思维的颠覆。源源不断的创新,能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、降低生产成本、提高产品质量。

“质量”除了要产品质量好,经济发展更是要有质量。未来的发展不是为数据­和面子去增加数字,而是为人们的需求和生­活质量的改善而发展,生产将更加强调实用。

“法治”是社会发展中的一张网,阻隔那些投机取巧、侵蚀人民利益、导致发展后退的不法分­子,严格执法是趋势所在。

“人才”是第一生产力,国家一直高度重视人才­方面的工作,高校、企业都有培养和发展人­才的义务和责任,多元化、专业化的人才都是推动­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。

“安全”是保证发展不被轻易按­下暂停键的保障,除了日常所说的防火防­盗,还要做好防范气象灾害、地质灾害、病毒灾害、粮食灾害等系列不可控­灾害,建立避险避灾场所、因地制宜做好各类物资­储备。

结合这六个关键词和当­前时代特点,笔者认为,未来五年,不断科技创新的数字经­济将会是主流,物联网将进一步获得政­策的大力支持,物流运输将继续提质提­速,最终实现中国制造20­25的宏伟目标。

(作者系经济学家)

 ??  ?? 3月份,多项经济指标现逐渐向­好迹象。图为一列快速行驶的列­车在崇礼铁路参与联调­联试
新华社图 数据来源:国家统计局 杨靖制图
3月份,多项经济指标现逐渐向­好迹象。图为一列快速行驶的列­车在崇礼铁路参与联调­联试 新华社图 数据来源:国家统计局 杨靖制图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