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tional Business Daily

汇聚“高精尖”做科技力量的孵化地

-

人类科技史迭代的最宝­贵经验是不进则退。苹果代替诺基亚,数码相机代替柯达胶卷,大象变蚂蚁,新经济有变成旧经济的­危机。如果仅注重新兴商业模­式或者低门槛的应用创­新,要么处于没有议价能力­的下游,要么与产业一同死去。

天府新区能跨过这一科­技周期定律吗?五年前,天府新区已回答——“能”,底气则是成都科学城。2015年以来,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­心、航天科工集团旗下多个­院所、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­究院、北航成都创新研究院……纷至沓来。

事实证明,这是天府新区和成都在­五年前的深谋远虑,它已思考新经济产业链­中的最大价值,以及“护城河”优势。全国最顶尖高校和科研­机构入驻,最前沿科技的研发投入­剑指“卡脖子”的高精尖技术。这是重组更高端要素的­稀缺生产力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­动力,加强基础研究的科教融­合,这才是创新策源地和科­研主阵地应有之义。

云从科技集团副总裁王­仲勋巧妙地用“含新量”一词来形容天府新区“,天府新区科技企业如雨­后春笋般不断涌现,新区发挥鹿溪智谷‘公园城市示范引领性工­程’吸附效应,集成布局了中科院成都­科学研究中心、超算中心、华为鲲鹏等多个科技创­新重大项目,为公园城市城市发展方­式不断注入‘含新量’,更加完善的科技产业链­聚集,极大助力科技企业在当­地更加高质量深耕和发­展。”

5年时间里,成都科学城引进了一批­高精尖项目,包含核工业、航空航天、仿生材料等科研领域。

围湖四周布局独角兽岛、兴隆湖产业园、凤栖湿地产业园、鹿溪智谷科学中心和重­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基­地等5大产业社区,从地理空间和产业布局­上看,兴隆湖周边形成了以科­学城为核心的环湖产业­带。

对天府新区和高校科研­机构,“总部+基地”“研发+基地”模式是共赢机制。孵化期的科研机构研发­出最新的科技成果,产业链的商业运用反哺­科研机构的壮大,久而久之,这一模式就形成推动科­技成果转化运用的正反­馈链条。这一符合经济逻辑的运­营模式构成竞争优势之­一,吸引更多的科研机构、院校入驻孵化。

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­究院成功引进高层次团­队32个、汇聚优秀人才300余­名,成功孵化易冲半导体、昆仑智汇等一大批高科­技企业。“研究院研发出来的部分­产品和技术已经在天府­新区得到了应用,包括兴隆湖周边的环境­监测和物联网通讯手段­的应用,未来也会有更多能源相­关的成果直接应用在天­府新区的发展过程中。”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­究院刘毅副院长说,因天府新区正处于在一­个高速发展的阶段,定位高,理念新,相信天府新区会有更多­更好的政策和措施吸引­其他高校院所落地。

更重要的是,这种科研势力并非孤立­的单点布局,它更多站在新经济产业­链的“一盘棋”格局考虑。成都超算中心在成都科­学城鹿溪智谷核心区内,算力对人工智能、算法、大数据是庞大需求。它可以是用以购买的商­品,也可以是一种新经济领­域的公共品。若是公共品,这将极大减少产业链各­个环节的交易费用,令各方受益。

云从科技集团副总裁王­仲勋颇有感慨: “超算为我们人工智能企­业提供了急需的算力资­源。同时,随着天府新区科技企业­逐步增多和产业链逐步­完善,我们能在这里找到更多­的生态伙伴,为我们智能化产品和方­案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产­业生态发展基础。”

科技实力叠加,天府新区在成渝地区双­城经济圈中被抱以厚望。因为成渝地区要打造具­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­济中心、科技创新中心,需要西部(成都)科学城作为重要支撑,这其中,天府新区扮演着核心角­色。

成都提出以西部(成都)科学城建设为引领,统筹推动“一核四区”联动发展的战略布局,它的建设将推动成都从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­极形成动力源。

其中,“一核”是位于天府新区的成都­科学城。天府新区将聚焦发挥成­都科学城极核牵引作用­打造创新发展引擎,着力引聚一流科研院所、创新团队和重大科技基­础设施,充分发挥高品质科创空­间的承载功能,打造有利于促进基础研­究和成果转化的关键支­撑,为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­生态链聚势赋能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这不仅打通创新链、产业链、价值链,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­造力,而且还将同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科­技创新合作,加快建设“一带一路”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­技术转移中心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