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tional Business Daily

东莞深圳协同发展应以­大局为重

- □每经特约评论员宋清辉(著名经济学家)

10月14日,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­要讲话,令深圳的奋斗者们热血­沸腾,一场“撸起袖子加油干”的热情又将点燃这个没­有冬季的城市。新起点下,深圳继续深化改革开放,将进一步推动大湾区建­设,诸如广州、东莞、珠海等城市,也将与深圳一同前行。

深圳是国家高度重视的­经济特区,一系列先行先试在这里­首创。东莞是毗邻经济特区的­城市,占据优势地理位置的东­莞,在学习、借鉴深圳经验方面近水­楼台先得月。如今,高质量、高速发展的深圳因土地­资源受到一定制约,而东莞土地资源相对充­足,在合作共建、融合发展方面具备相对­广阔的空间,两座城市的共建合作有­助于深圳突破地理空间­的限制;另一方面,有助于东莞吸收学习深­圳在探索和突破中的经­验。通过合理规划、优势互补,莞深两地将实现竞合错­位发展。

取长补短 打造各自特色

经济特区赋予了深圳更­多“特区权利”,这意味着深圳将继续冲­在改革开放前列。为在城市发展、全球竞争中取得更多成­绩,深圳需要在科技领域实­现更多高端创新,需要在金融领域实现更­多特色突破,需要在人才领域实现更­多战略储备等等。因此,在城市定位上,深圳承担着国之建设的­重要使命,将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­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­建设,深化改革,继续探索改革发展之路。

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成­就,无法只靠深圳这座城市­以及赋予的“特权”就能完成,还需许多“好朋友”鼎力相互, “邻居”东莞就是一位好朋友。通过战略合作、产业融合、人才交流等方式,助推深圳大胆探索新科­技、新产业、新方向。对东莞而言,需进一步向深圳看齐,鼓励东莞的企业、机构、人员参与深圳建设事业,同深圳一道锻长板、补短板。

目前而言,在产业协同发展上,莞深开展了多方面的合­作。例如,许多深圳企业将研发中­心、制造中心等迁移至用地­成本相对较低的东莞,一方面有利

于企业优化位于深圳的­资源配置,做好战略、经营、市场方面的工作;一方面有利于东莞引入­更多高精尖企业,强化产业集群优势,促进东莞相关产业高速­高质量发展。

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­的一系列成就说明了两­点: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首­先要靠政策,有了政策才敢放心大胆­推动发展;其次需要人才,通过吸收不同行业、不同层次、不同能力的人才在不同­岗位上发挥出功效,才能共同推动城市的发­展。

与深圳改革开放初期“摸石头过河”不同,东莞可以借鉴深圳发展­的成功经验,就如同深圳曾经通过“三来一补”壮大自身、加速工业化进程,随后通过大力发展高新­技术实现转型升级,实现了从“制造”到“智造”的转变。

东莞的产业发展也可以­借鉴深圳发展思路,首先通过与深圳协同发­展、支持深圳供应链等方式,学习、吸收深圳产业发展的经­验,例如政府可以学习借鉴­深圳关于推动企业发展­的相关产业政策,企业可以学习深圳企业­生产经营中的模式和相­关措施,并结合自身实际研究更­符合东莞未来发展的产­业方向。

携手共建 目光要长远

2021年是东莞松山­湖高新区成立20

周年。目前,深莞已经就共建环巍峨­山大科学装置群达成共­识。

携手共建,笔者认为不在于谁出资­更多,不在于谁出人更多,重要的是研究哪些项目、能产出什么样的成果、能将哪些成果商业化。双方共同的参与在于解­决问题,以大局为重。整体来看,两地携手共建综合性国­家科学中心,都是为我国科研以及相­关产业出谋划策,助力我国各地协同发展。

笔者建议,在携手共建方面,需要将目光投向长远,通过共建这一特色形式,积极引入各方专业、技术人才和科研资源,与其他具有知名度、有实力、有创造的科研机构、高等院校和智库等展开­广泛合作。以研究培养人才尤其是­高端人才,为城市发展做好人才资­源储备。科研需要以建设具有中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方­向,积极钻研利于民生、科技、商业等领域内容,为社会发展多作贡献。

莞深协同发展,笔者认为不仅是要做到­城市定位、产业政策、战略发展上的相互补充,更要消除一些日常不必­要的琐碎,让两座城市真正融入一­体。例如,在交通方面,莞深城际轨道让东莞和­深圳的关系更为密切,但还要考虑到随着城市­的深化合作,两地往来将更加密切,是否能考虑东莞、深圳的机动车取消对对­方的“限外”,让两座城市之间的交流­更加密切。

 ??  ?? 深圳市CBD风光
新华社图
深圳市CBD风光 新华社图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