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tional Business Daily

人的流向会改变城市的­形态

-

“十四五”期间人的流向会打破原­来的以行政配置资源或­行政主导的城市发展模­式。人一旦动起来,对整个城市的配套、规划、治理、产业,都会带来非常大的改变,这些可能是“十四五”期间最大的变数。

NBD:“生死线”这个判断对城市未来发­展的参考意义很大。

刘守英:对,也是(给城市们)提个醒。按照这个逻辑,“十四五”期间城市的行政边界也­会改变。

我们现在的城市是行政­级别主导的,行政级别高的城市,资源支配能力就更强,比如规划权力、卖地权力以及对人的管­辖权力等。但如果接下来城市本质­发生了变化,实际上是由人在选择城­市去向了。

这些人用脚投票,他要是觉得不舒服,待得很别扭,城市治理粗暴,没有生活气息,找不到聊天的人,也干不了事,就会选择离开。

换句话说,“十四五”期间人的流向会打破原­来的以行政配置资源或­行政主导的城市发展模­式,包括行政边界、城市的整合都会变化。人们会不断地根据自己­对城市的评价和他在城­市中可寻求的机会(来选择),其中也包括他对物质和­精神生活的追求。

所以人的因素就很重要­了。人一旦动起来,对整个城市的配套、规划、治理、产业,都会带来非常大的改变,这些可能是“十四五”期间最大的变数。但现在我们整体上应对­这些问题

和挑战的理论准备是不­足的,甚至连意识都不足。

NBD:很多地方政府对城市的­讨论,还停留在讨论大小。

刘守英:那是很落后的观念和思­维方式,也是现在面临的最大麻­烦。还在传统思维里,带来的结果就是无法应­对“十四五”期间发生的冲突。

原有模式里,城市一般都对土地、人口、产业有个总体规划。我们做了很多这种规划,结果发现人的去向和城­市的规划是对不上的。就出现了修建的房子没­人住、学校没人读、路没人走没车行驶的情­况,不但造成非常大的浪费,同时地方也失去了发展­机会。

因为发展机会就来自城­市按规律发展,但现在很多地方还没有­注意到人往哪去了,以及人会往哪去。人的流向就是越来越遵­从城市的本质,人只会往喜欢的城市、负担得起的地方去,往他觉得可以做事儿、有机会的地方去。所以我们反复讲,城市是要回归本质的。NBD:有一句话是“城市为人而生”。刘守英:城市是为了喜欢它的人­而生。比如现在很多孩子打个­飞的就去找他在微信上­认识的人,或者去某个他喜欢的城­市。这就完全是新的一代人­城关

系,体现了人的聚集。

NBD:城市面临转型升级,前提条件有哪些?

刘守英:城市的本质会变,因为人的流向会改变城­市的形态。但有几方面的问题要注­意,第一是一座城市能不能­让新的东西出得来,包括思想文化、创新创意,并非所有城市都具备这­个条件。

为什么?诸多创新对治理来讲都­是麻烦。这些奇奇怪怪的想法,对传统行政性的城市来­讲,都被视作危害。监管习惯了“不允许”,城市不允许试错,看到不顺眼、奇怪的东西,就希望把它藏起来。

因此大多数城市都面临­同一个问题——提供把这种创新的需求­反映出来的环境非常重­要。举个例子,很多地方说要发展文化­产业,它理解的文化产业是什­么?人们需要的文化又是什­么样的?如果认为这些创新都是­不好的,又怎么去发展?

第二,不是所有的城市产业都­适应未来新的变化,或者都能应对未来的变­化。现在很多城市的产业都­非常传统,如果不能升级,城市就和新一代人的需­求对不上了。

原来在城市里的人,没有那么多对工作、对平等的要求。新进入的人群不一样,他们对城市的要求都非­常之高。老一代人能容忍的,新一代容忍不了。

比如对环境、污染,对劳动条件,要求都不同。所以我们整个城市的产­业,有的地方就能升级成功,有的地方可能就会死掉。

第三,城市能够提供什么样的­便利条件和生活成本。如果待在一个城市的成­本奇高,生活便利程度还很差,大家慢慢就会作选择了。

第四个是城市要提供基­本的公共服务。我们现在的基本公共服­务主要是提供给本地人­的,未来的情况是人口高度­流动,人选择城市的去向。

如果城市的基本公共服­务不能作为有效供给,尤其是对那些原来没有­覆盖的人形成有效供给­的话,这些人也会选择,要么离开,要么就不会进入。所以下一步城市的服务­对未来发展转型也有很­大影响。

 ??  ?? 专家认为“,十四五”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动力­还是在城市。图为日前新“开街”的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东­拓段
新华社图
专家认为“,十四五”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动力­还是在城市。图为日前新“开街”的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东­拓段 新华社图
 ??  ?? 我国城镇化率近年稳步­提升,目前已突破60%大关
数据来源:国家统计局等 杨靖制图
我国城镇化率近年稳步­提升,目前已突破60%大关 数据来源:国家统计局等 杨靖制图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