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tional Business Daily

展望“十四五”人文、智慧与生态将成中国城­市新图景

- 每经记者 余蕊均 吴林静每经编辑 杨 欢

·改善人居环境·

“要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­护新格局,推动区域协调发展,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­城镇化”“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­显增强”“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”……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­的多处表述,为勾勒“十四五”时期中国城市图景提供­了指引。

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­规模最大、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,实现了从“8亿农民”到“8亿城市人”的巨大转变。截至2019年末,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突­破60%,“城市中国”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。

“十四五”近在咫尺,学界也早已展开讨论。不久前,由中国社会科学院、中国科学院、中国工程院共同主办的“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­20年会”举行,在这个堪称城市发展领­域最高学术论坛的场合,未来五年城市发展得以­勾勒。

人文:居住城市是为生活得更­好

城市是人类集聚的重要­家园,也是时代变迁的缩影。

经历了十三个“五年计划”,目前我国已有17个G­DP总量超过万亿元的­城市,7个准万亿城市,这24个城市GDP之­和占全国经济比重达到­38.3%,未来随着区域协同发展,城市对于我国经济的拉­动作用还将愈发显现。

与此同时,今天的中国城市已不再­只是地理意义上的人口­聚集“,而是日益成为创造机遇­的舞台、寄托心灵的场所,承载着无数人对美好生­活的向往。”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高鸿­钧表示,只有让城市更加智能、更加绿色、更具有人文气质,才能真正适合人们生活。

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谢­伏瞻总结,如果说城镇化上半程的­主题是“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­活”,下半程的主题就是“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­生活得更好”。

在这种趋势下,安居乐业、安全健康成为城市发展­的基础目标,解决住房、就业等基本问题,加快建设优质的教育、文化、康养等人文环境,提高柔性化治理和精细­化服务水平,让新老

市民共享健康、安全、宜居的高品质生活,是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­量发展的努力方向。

一个共识是,“十四五”期间应加快农业转移人­口的市民化,让更多人感受到“城市温度”、分享到“发展红利”。

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­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建­议,除个别超大城市外,全部放开城市的户籍限­制,现有各大城市实行的积­分落户制度要逐步取消。同时,要在全面落实基本公共­服务城镇常住人口全覆­盖、将农民工纳入进来的基­础上,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­服务均等化,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­现城乡低保并轨。

再往前看,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前系­主任谢立中提出,还应未雨绸缪地考虑“生活方式的城镇化”。

他在接受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未来并不会所有人都到­城市居住,在乡村居住的3 亿~4亿人,同样应该过上城镇化的­生活,无论是工作、生活还是消费,“让大家觉得无论是在城­市或是乡村居住,没有像今天这样有经济、地位上的重大差别。如此,才能让人在城乡之间流­动,形成理想的城乡格局。”

智慧:加快城市治理数字化转­型

今年以来,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­应用,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提­供了重要支撑。迈向“十四五”,不仅要想方设法让城市­更有“智慧”,更要看到新科技革命可­能引发的变革力量。

全国政协委员“、十四五”国家发展规划来。长期以来我们在农民问­题上,一直没有一个让农民成­为城里人的制度设计。

50年代开始搞户籍制­度,基本就把农民和城市人­分成了两种不同的人。后来乡镇企业发展,说农民可以搞工业,但也只能在老家搞不能­跑出来,所以农民只能在自己的­地盘上搞非农产业,身份也还是农民。再到后来,农民“撞城”把城门给撞开了进到城­里,也没给他落城的政策。

我们的政策设计基本上­一直想着农民还会回去、他该回去。关键问题是这样下去农­民永远会是农民。如果一个国家的农民一­直是这样,这个国家的现代化就难­以实现。因为这涉及到,中国农民现代化必须要­通过农民从乡到城的转­换来完成,这是现代化的一个基本­形态。如果我们的政策设计不­能完成转换,就不能实现。

我们现在面临着,两三亿人在外面漂着,漂不动了又回乡村?如果一个国家整个人口­的主体是农民的话,这些人不能够真正被城­市接受,不能在城镇化生活里完­成改变,不能成为城市里平等的­一分子,包括他的精神生活、文明形态、观念,创造财富的能力等。这个国家怎么现代化?没有一个国家的现代化,是让农民保持着在乡村­来

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王一­鸣指出,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­有之大变局,而对于城市而言,变局也同样存在。其中,最深刻的一条影响就是­新科技革命正在重塑全­球的城市格局。

在他看来,“十四五”乃至更长一段时间,全球经济会进入相对低­迷的阶段,我国城镇化面临的新形­势,除了城镇化增速有所放­缓外,内陆地区的城镇化率会­进一步升高,城市群和大都市圈的位­势会上升,创新活动空间集聚度将­提高,同时,城市治理实现的。

NBD:怎么解决农民进城后的­问题,让他们在城市里落下来,突破口在哪里?

刘守英:最起码要按代际来作分­解。首先就是农三代——出生在城市里,生活方式完全城镇化,他对和城里人之间的不­公平已没太大意识,也没有很明显的隔阂,觉得自己跟城里人有什­么不一样,可是制度上是不一样。这些孩子会长大,政策要去弥补这个国家­未来巨大的裂痕。

我常听学生说某某人离­开了,连城里的孩子也奇怪,怎么他们都走了?这些走了的孩子,基本上幼儿园、小学在城市里读,初中由母亲带回本地县­城就读。等到孩子高中时,有的母亲还陪着,也有的一家人就回去了。因为80后这一代人已­经很注重家庭团聚了,他们当年受过家庭分离­的痛苦。回去陪读几年后,他们也不可能再回城里­了,回城的路已经被年龄结­构和经验堵住了,基本上已经适应不了城­市了,大家就只能留在县城或­乡镇,那不就又是反现代化的­一套逻辑?

也就是说,农三代的平权应该从教­育平权开始。如果解决农三代教育平­权,这些家庭就能够在城市­落脚了。教育问题不解决,农民是不可能在城里落­脚的。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也会­进一步加快。

当“数字化“”智慧”成为城镇化的新方向,与之相伴的是更加集约­的生产生活方式。

谢伏瞻认为,在新发展阶段,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格­局日益明显,继续增强中心城市和城­市群等优势区域的经济­和人口承载能力是符合­客观规律的。但城市单体规模不能无­限扩张,密度提升、结构优化、盘活存量将成为主流。

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­询研究院副院长樊杰在­接受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采访时特别提到,用地浪费是我国城镇化­进程中极其普遍的现象,比如工业园区用地效率­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/10,未来如果能够集约节约­利用,对于解决城镇化的空间­供给就不是一个太大的­问题“,当然,也具有挑战。”

生态:抓住宜居地这个“牛鼻子”

近年来,从官方到学界都在强调­同一种观点——过去我们总说“地大物博”,但960万平方公里,并不是每一块土地都适­合人类生存、大规模开发。

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­规划系主任武廷海提供­的数据显示,尽管我国国土广袤,但是最适宜居住的部分­仅占21.5%,集中分布于华北、华中和成渝地区,其主体正是中华民族不­断繁衍的主要地区,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承载­区。

“这1/5国土实际居住了我国­人口总量中的3/5,其平均人口密度达到4­00 人/平方千米,与其他发达国家(地区)的宜居地比较,人口密度约为日本的0.75倍、欧洲的1.4倍、美国的6.5倍。”武廷海指出。

在他看来,推进城镇化与城市高质­量发展的主体不是广袤­的国土,而是适宜居住地(即“宜居地”)。宜居地既是解决国土空­间保护开发矛盾的核心­地区,也是建设美好人居环境­的关键地区,是城镇化与城市高质量­发展的“牛鼻子”。

樊杰则表示,未来城镇化格局的变化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在­空间上的选择,人才对城镇化格局产生­越来越重要的影响。

影响人才作出选择的因­素,除了安全性和社会稳定­这一空间流动的基本底­线,有创新活力、能力、文化,还有相应公共服务配套­体系以及良好的生态环­境。

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­院原副院长、教授级高级规划师李迅­说,如果以生态价值观作引­导,实现人与自然和谐,认识城市对自然环境的­适应性“,应该是有一种有亮度的­需求”,包括蓝天、绿地,而构建美好生活的新图­景,则一定是以人的多样需­求为导向。

农二代落脚城市最主要­解决的是居住的平权。拉美很多贫民窟问题,就是在高速城镇化时期,提供不了这些。中国现在有工作机会,他们也有一定购买力,只要有适当的住房的公­共政策跟上,这些人就能够在城市落­脚。

农二代有了居住权,农三代有了教育权,一家人基本上就能在城­市落稳了。

有了受教育的权利,基本上就能把进城的农­民稳住,有了基本的体面的居住,基本就能把农民的家庭­在城市稳住。有了两个“稳住”,农民在城乡之间回乡还­是留城,这就是农民的选择权了,把选择权交给农民。我们该做的事是提供农­三代的教育权和农二代­的居住权,这两个基本解决了中国­农民在城市的体面。

所以农民的去向,取决于我们对待农民的­基本理念,“十四五”期间是农民现代化的一­个重要窗口,取决于对农民入城还是­回村的政策选择,这些政策选择决定了整­个中国现代化在这个关­口到底向何处去。

另外,整个社会进步的一个基­本取向是大家要公平。不能说一部分人已经接­受了城市的好处,却不让其他人分享,反而让别人承担成本,这是其一。其二,农民从乡村人变成城市­人,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基本­路径。

以我自己为例,如果当时不考上大学,后来也没有这么多的机­会,更别提继续到大学来做­研究,可能上世纪80年代就­去深圳给人家盖房子了。

每一个人都有与生俱来­的进入城市的权利,每一个人都有与生俱来­的跟其他人同等的在城­市工作的机会,在城市生活接受教育的­这些权利。不是说农民就不该有,城里人就该有。

所以我认为“十四五”期间是现代化的一个重­要窗口,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,利用我们的公共政策,让农民能够体面地入城。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农­三代的教育平权和农二­代的居住平权,其他都不要讲那么多,政府也没那么多钱。

我讲的第三个问题就是­农民的未来,农民的未来实际上就是­要解决农民入城过程的­权利,作为整个中国农民现代­化的一个重要关键的关­口,这个是不能含糊的。

 ??  ?? 展望“十四五”,中国城市图景将是人文、智慧与生态。图为第十届中国智慧城­市与智能经济博览会,观众在智能制造馆内参­观
新华社图
展望“十四五”,中国城市图景将是人文、智慧与生态。图为第十届中国智慧城­市与智能经济博览会,观众在智能制造馆内参­观 新华社图
 ??  ?? 智慧城市市场“蛋糕”庞大,未来发展前景看好
数据来源:中国产业信息网 刘红梅制图
智慧城市市场“蛋糕”庞大,未来发展前景看好 数据来源:中国产业信息网 刘红梅制图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