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tional Business Daily

分包商称员工已解散 千亿明星公司武汉弘芯­曲终人散?

- 每经记者 张明双 陈 晴每经编辑 魏官红

阳春三月如约而至,但陷入烂尾困境的武汉­弘芯半导体制造有限公­司(以下简称武汉弘芯)似乎仍在经历寒冬。

近日,有消息称,武汉弘芯高层在内部群­中通知“公司无复工复产计划”,并要求全体员工于20­21年2月28日下班­前提出离职申请。

启信宝资料显示,经过一系列变更,目前武汉弘芯股东为武­汉新工科技发展有限公­司和武汉临空港经济技­术开发区科技投资集团­有限公司。经过股权穿透后,上述两家公司均由武汉­市东西湖区国资方面控­制。

政府方面接手后,将如何处理这一“烫手山芋”?员工被遣散的消息是否­属实?这是否意味着武汉弘芯­的解散? 2021年2月28日,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来到武汉弘芯项目­现场看到,原本一处有“武汉弘芯半导体制造有­限公司”十三个大字的门头招牌­已经被撤下。一位武汉弘芯分包商向­记者表示:“解散了,不会再有弘芯了。”

就相关事项,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多次致电武汉弘芯­官方电话,但电话均处于无人接听­状态。在武汉城市留言板上,对于市民就武汉弘芯的­相关提问,武汉市东西湖区方面2­021年2月8日(即春节前)最新回复为“该项目正在协调推进中”。

现场探访:原武汉弘芯招牌已撤下

投资高达1280亿元,曾经作为武汉市明星项­目上马,并邀请到曾履职台积电­和中芯国际的半导体行­业风云人物蒋尚义担任­总经理……曾经辉煌的武汉弘芯,如今却一地鸡毛。

半导体行业资讯网站集­微网根据知情人士提供­的信息报道称,武汉弘芯高层在内部群­中通知:“结合公司现状,公司无复工复产计划,经公司研究决定,请全体员工于 2021 年2月28日下班前提­出离职申请,并于2021 年3月5日下班前完成­离职手续办理;休假人员可于线上办理。”针对上述消息,记者拨打了公司官方电­话以及多个当地政府部­门电话,并前往现场询问,但并未获得确切信息。2021年3月1日,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致电武汉市东西湖­区宣传部,工作人员称,这个我们不知道,没有得到任何消息。当记者进一步追问时,对方表示:“它(武汉弘芯)是在我们辖区,但是我们没有任何发布­的口径。”

根据此前媒体报道,在蒋尚义的背书下,大量工程师慕名而来,武汉弘芯也不惜用工资­翻倍的方式留住人才。报道还称,工程师团队中,300万元、500万元(年薪)的一大堆,高峰期,武汉弘芯员工数一度达­到400人以上。

武汉弘芯目前的具体员­工人数不得而知,根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­公示系统披露的武汉弘­芯2019年年报,彼时公司缴纳五险的员­工人数为203人。

此次遣散员工的消息是­否属实?这是否意味着武汉弘芯­完全解散?武汉弘芯目前的状况到­底如何?为了一探究竟, 2021年2月28日­下午,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来到武汉弘芯项目­现场看到,多个工地的出入口已经­被封闭,项目临网安大道一侧为­工地正大门,从大门向内望去,已经看不到人影。而记者去年9月3日探­访该项目时,虽然项目处于停工状态,但还有部分人员进出工­地。

大门的一名保安阻止记­者进入工地,在记者问及武汉弘芯的­情况时,该保安称现在里面没有­武汉弘芯了,工地里没有人。对于武汉弘芯是否已解­散员工,其表示自己刚来,不知道相关情况。

武汉弘芯在项目临创谷­路一侧建设了红顶白墙­的活动板房,作为公司办公场所。记者在该办公区看到,门口的停车位没有车辆­停泊,由“武汉弘芯半导体制造有­限公司”十三个大字组成的门头­招牌已经被撤下。

在办公房内,一位疑似为前台的工作­人员要求记者不要进入­办公区域,记者询问其是否为武汉­弘芯员工,该人员并未作答。办公房内有自助贩卖机,不过并没有武汉弘芯相­关的任何字样,粘贴的疫情防控告示也­没有写明落款方。

记者在进行项目探访时,项目内外只有数名保安­在走动,上述保安再次赶来要求­记者赶紧离开,但一直不肯透露其工作­单位或服务单位。

2月28日,武汉弘芯项目的一位建­筑分包商赵先生(化名)告诉记者,武汉弘芯员工已经解散­了,不会再有弘芯公司了,新的(股东)公司正在筹划复工,不过是继续做半导体项­目还是有其他规划,现在还没有明确。

据赵先生介绍,武汉弘芯从2020年­拖欠工程款开始,(分包商)已经可以感觉出来,公司基本上坚持不下去­了,向公司内部人员打听消­息,发现员工也都人心涣散。牛年春节之前,赵先生也去了一趟武汉­弘芯现场,项目部还有几十个人。不过赵先生发觉,大家都准备各奔东西了。

分包款支付方面则有一­些进展,目前,赵先生的分包款已经拿­到了80%左右,其余工程款将在今年下­半年结算。

相关部门:项目正在协调推进中

自2020年7月,武汉市东西湖区政府方­面“自曝”武汉弘芯资金断裂,引发公众关注已半年多­时间,期间,公司也陆续经历了人事­和股东的变化。

启信宝资料显示,蒋尚义已经不再担任武­汉弘芯董事、总经理职务。其还通过律师发表声明,宣称已于2020年6­月因个人原因辞去武汉­弘芯一切职务,且武汉弘芯也已经接受­了蒋尚义递交的辞呈。目前,蒋尚义再次回到了中芯­国际——2021年2月初,中芯国际公告显示,蒋尚义担任公司副董事­长。

武汉弘芯另一方面的变­化是股东方面。2020年11月份,武汉新工科技发展有限­公司(以下简称武汉新工)取代原先的北京光量蓝­图科技有限公司和武汉­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­工业发展投资集团有限­公司,成为武汉弘芯唯一股东。

至2020年12月底,武汉新工持股减少至9­0%,另外10%股权由武汉临空港经济­技术开发区科技投资集­团有限公司持有。不过,上述两家股东经股权穿­透后,均由武汉市东西湖区人­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­理局控制。也就是说,武汉市东西湖国资方面­已经全面接管了武汉弘­芯。

那么,对于武汉弘芯当前的处­境,武汉市东西湖区政府部­门方面有何打算?2月28日,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看到,武汉弘芯官网已经无法­打开。根据网页历史快照中的­公司电话,记者多次联系拨打均无­人接听。

从公开资料来看,武汉弘芯目前诉讼缠身,并导致公司资产被冻结。具体而言,除了此前全新尚未启用­的ASML扫描式光刻­机因为5.82亿元的债务被抵押,中国裁判文书网202­0年10月份公布的一­份民事裁定书显示,因盛品精密气体(上海)有限公司与武汉弘芯的­买卖合同纠纷,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­人民法院裁定冻结武汉­弘芯银行存款1531­万元、持有某公司5%的股权,以及武汉弘芯的一处厂­房。

不过,记者在某招聘网站上看­到,就在武汉弘芯“爆雷”之后,2020年8月,武汉弘芯仍在进行招聘,最新一个招聘职位日期­显示为2020年10­月16日。

对于武汉弘芯的未来,武汉市东西湖国资方面­有何打算?在武汉城市留言板上,也有市民就武汉弘芯问­题进行询问。武汉市东西湖区方面于­2021年2月8日的­最新回复称“,该项目正在协调推进中”。

集成电路产业:冰火两重天

武汉弘芯“爆雷”,引发相关部门对于投资­乱象的关注。2020年10月,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­孟玮曾经表示,国家发改委下一步将重­点做好四方面工作:一是加强对集成电路重­大项目建设的服务和指­导,做好规划布局;二是加快落实新时期促­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­政策,抓紧出台配套措施;三是建立“早梳理、早发现、早反馈、早处置”的长效工作机制,降低集成电路重大项目­投资风险;四是按照“谁支持、谁负责”原则,对造成重大损失或引发­重大风险的,予以通报问责。

集成电路产业仍是当前­国家重点支持和鼓励的­产业,今年2月26日,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­布会上,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指出,集成电路产业是中国经­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­要基础,也必然是中国研发包括­科技工作的重点。

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­会统计,2020年1月~9月,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­额为5905.8亿元,同比增长16.9%。这一增速是同期全球的­两倍多。

另外,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,2020 年我国进口的集成电路­商品价值高达3500.36亿美元,同比增长14.6%;同期进口的半导体制造­设备价值253.51亿美元,同比增长15.4%。

目前中国集成电路企业­发展情况和行业情况如­何?作为国内领先的集成电­路制造企业,在2021年2月5日­的一次投资者关系活动­上,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­官赵海军表示,2020年的集成电路­行业,可谓是“冰火两重天”。一方面,疫情引发的“宅经济”,强化了人们对于万物互­联的需求,芯片用量远超预期,各国的半导体企业都面­临难逢的市场机遇。另一方面,因地缘政治因素,产业链上下游动荡,全球半导体企业业务面­临中断,整个行业的创新和发展­也都受到影响。

“更长远来看,国际半导体生态环境在­近几年发生了巨大的变­化,几十年来支撑电子产品­蓬勃发展的摩尔定律已­经渐近物理极限。随着后智能手机时代的­来临,市场对芯片的要求也呈­现出多元化。芯片种类多,变化大。”赵海军表示。

目前来看,各城市对集成电路产业­布局仍然热情高涨,其中包括武汉弘芯所在­的武汉市。2020年10月份,武汉市发布《武汉市加快集成电路产­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》,鼓励集成电路企业、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集­成电路核心技术攻关载­体,对集成电路领域新获批­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、国家重点实验室,一次性资助500万元。

 ??  ?? 2020年9月,武汉弘芯项目办公区,停放着车辆每经记者 张明双 摄
2020年9月,武汉弘芯项目办公区,停放着车辆每经记者 张明双 摄
 ??  ?? 武汉弘芯项目办公区,门头招牌已经被撤下每­经记者 张明双 摄
武汉弘芯项目办公区,门头招牌已经被撤下每­经记者 张明双 摄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