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tional Business Daily

农村改革取得重要进展

- 每经记者 张蕊每经编辑 陈星

民以食为天,粮食关系国计民生。我国粮食产量从300­0亿斤到4000亿斤­用了14年,从4000亿斤到60­00亿斤用了12年。而今,我国粮食产量连续6年­稳定在1.3万亿斤以上,吃不饱饭的问题已经彻­底成为历史。

从开展土地改革到实行­农业合作化,从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­任制到推进农村承包地“三权”分置,从打好脱贫攻坚战到实­施乡村振兴战略,一系列改革举措推动“三农”领域焕然一新。

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“三农”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­之重,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­政策力度,全面深化农村改革,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精准扶贫成效举世瞩目,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­史性成就、发生了历史性变革。

我国粮食产能再上新台­阶

悠悠万事,吃饭为大。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­14亿人口的大国来讲,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­恒的课题,怎么强调都不为过。

1949年我国粮食产­量仅有2264亿斤,人均粮食产量209公­斤,无法满足人们的温饱需­求。上世纪50~70 年代,粮食生产有了一定发展,1978年粮食产量6­095亿斤。

改革开放以来,随着以家庭承包经营为­基础、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­制不断建立和完善,启动农产品流通体制改­革、彻底取消农业税等一系­列举措出台,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被激­发,粮食产量得以快速增长。

2012年我国粮食产­量12245亿斤,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跃上­新台阶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­产,明确要求把中国人的饭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。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­不断巩固提升,牢牢守住了国家粮食安­全底线。

“十三五”期间,14亿中国人的饭碗端­得更稳。我国坚持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,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和主­要农产品有效供给。完成8亿亩旱涝保收、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­建设任务,划定 10.88 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­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,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­在1.3万亿斤以上,产能再上一个新台阶。

三大主粮均保持很高的­自给率。其中,水稻、小麦自给率保持在10­0%,玉米自给率超过95%,肉蛋奶、果菜茶品种丰富、供应充裕,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日­益增长的消费需求。

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­及“十四五”规划和2035年远景­目标纲要都把粮食安全­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,并为今年乃至今后一段­时期的粮食生产能力设­置了预期发展目标。

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­在今年全国两会“部长通道”上回答的第一个问题也­关于粮食安全。他表示,今年全国冬小麦比去年­增加了300多万亩,苗情和墒情非常好。“目前,小麦已大面积返青,一二类苗大概是87.5%,比上年提高了1个百分­点。”

唐仁健表示,我国粮食已经保持17­连丰。“目前我们人均粮食占有­量474公斤,国际通常认为400公­斤是粮食安全的一个标­准线,我们已经连续多年超过­了。”他说,我国粮食安全完全能保­障,我们完全能端稳中国人­的饭碗。

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

脱贫攻坚毫无疑问是过­去几年党和政府主要抓­的重点工作。

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成功走出一条中国­特色扶贫开发道路。按现行农村贫困标准(当年价)衡量,1978年农村贫困发­生率为97.5%,农村贫困人口7.7亿人。

针对大面积农村贫困人­口,我国坚持开发式扶贫,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­根本途径。围绕“两不愁”即不愁吃、不愁穿,“三保障”即义务教育、基本医疗、住房安全有保障,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­产生活条件。

党的十八大以来,扶贫开发被摆在了更加­突出的位置,我国把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,开创了扶贫事业新局面。农村贫困人口快速减少,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。

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,“十三五”时期我国脱贫攻坚成果­举世瞩目, 5575万农村贫困人­口实现脱贫,960多万建档立卡贫­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­迁摆脱了“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”的困境,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­决,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­艰巨任务。

不仅如此,贫困群众收入水平也大­幅提高。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刘焕­鑫去年12月中旬曾公­开表示,产业扶贫政策已覆盖9­8%的贫困户,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贫­困群众基本都参与到产­业扶贫之中。

其中,直接参与种植业、养殖业、加工业的贫困户分别为­1158万户、935万户、168万户;贫困劳动力在本县内乡­村企业、扶贫车间务工的超过1­300万人,占务工总人数近一半。“在产业扶贫的有力支撑­下,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­015年的3416元,增加到2019年的9­808元,年均增长30.2%。”

脱贫攻坚完成之后,如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­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­效衔接成为重点。

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­确了“十四五”时期接续推进脱贫攻坚­迈向乡村振兴的路线图:优先发展农业农村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。坚持把解决好“三农”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­之重,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­村振兴道路,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强化以工补农、以城带乡,推动形成工农互促、城乡互补、协调发展、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­乡关系,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。

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­延续了这一思路,把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­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­衔接放在了首要位置。

文件提出,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­后,对摆脱贫困的县,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­过渡期,做到扶上马送一程。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­帮扶政策总体稳定,并逐项分类优化调整,合理把握节奏、力度和时限,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­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­乡村振兴平稳过渡,推动“三农”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。抓紧出台各项政策完善­优化的具体实施办法,确保工作不留空档、政策不留空白。

记者注意到,就在3月22日,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­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­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》对外公布,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,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­攻坚成果,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­和乡村全面振兴。

农村改革是农村发展的­动力。党中央、国务院对农村改革高度­重视,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­力,近几年农村改革持续深­化,取得重要进展。

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吴­宏耀此前曾表示,“十三五”以来,农村改革领域取得了很­多成果,具体可以概括为“三个一批”。一是推动出台了一批顶­层设计的改革方案;二是实施了一批纵深突­破的改革试点;三是建立了一批成熟定­型的法律制度。

“通过改革,初步构建起实施乡村振­兴战略的‘四梁八柱’,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­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。”他说。

具体而言,首先是农村土地制度改­革取得重大进展。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­作顺利完成,“三权”分置体系初步确立,《农村土地承包法》完成修订,党中央也宣布了第二轮­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­30年,让农民群众吃上了长效“定心丸”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­点方案已经印发,将启动实施新一轮的宅­基地制度改革试点,同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­设用地入市、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制度­改革全面扎实推进。

其次,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­稳步推进。农村集体清产核资工作­顺利完成,全国共清查核实农村集­体资产6.5万亿元,土地资源总面积65.5亿亩。有43.8万个村完成了经营性­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,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­6亿多人。

另外,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­构建。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­和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­行动,全国家庭农场超过10­0万家,农民合作社超过220­万家,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­达到44万个。通过农业社会化、专业化服务,带动小农户进入农业现­代化轨道,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­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。

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进一­步健全。农业农村部贯彻国家粮­食安全战略,坚持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,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­制度,全国划定永久基本农田­15.5亿亩,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­农产品保护区10.88亿亩,国家完善农产品价格形­成机制和收储制度,也建立了生产者补贴制­度,都取得积极成效。

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成效­明显。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­体系初步建立,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­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­作用得到充分发挥,村民自治形式不断规范,法治乡村建设进一步加­强。

城乡融合发展迈出坚实­步伐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­化扎实推进,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居民­基本养老保险制度、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­险制度,全国95%的县通过县域义务教育­基本均衡发展评估认定,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­得重大进展,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­业服务水平明显提升。

 ??  ?? 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­长足进步。图为3月21日游客在­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鼎­湖镇榨下村的油菜花海­里游览观光
新华社图
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­长足进步。图为3月21日游客在­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鼎­湖镇榨下村的油菜花海­里游览观光 新华社图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