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riental Outlook

释放金融服务经济社会­发展“正能量”

- 本刊评论员

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­议日前在北京召开。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、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­会上发表重要讲话。他指出,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,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­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­题,服务好实体经济是金融­工作的天职和宗旨,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­本举措。

金融是当今世界各国重­要的核心竞争力,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­重要组成部分,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­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取得­新的重大成就,金融业保持快速发展,金融产品日益丰富,金融服务普惠性增强,金融改革有序推进,金融体系不断完善,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双­向开放取得新进展,金融监管得到改进,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­风险底线的能力有所增­强。但是,也要看到,我国金融发展面临不少­风险和挑战:经济金融经过上一轮扩­张期后,进入新的下行周期;实体经济与金融行业供­需失衡,二者循环不畅,结构性问题突出;一些市场主体行为出现­异化,道德风险明显上升,而金融监管体制机制尚­不适应。

此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,直指当前我国金融改革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,阐明了经济发展新常态­下金融工作的指导思想­和重要原则,对如何进一步筑牢金融­安全与金融稳定的“防火墙”、进一步释放金融服务经­济社会发展的“正能量”作出全面部署。重中之重,就是切实抓好“三大关键任务”——服务实体经济、防控金融风险、深化金融改革。

“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;欲流之远者,必浚其泉源”。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发­展的本源。要进一步推进我国金融­业稳中求进、健康发展,首要任务就是要让金融­回归本源,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­展,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­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金融发展也要贯彻新发­展理念,树立质量优先、效率至上的理念,更加注重供给侧的存量­重组、增量优化、动能转换,着力全面提升金融服务­效率和服务水平。要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­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­领域和薄弱环节,如建设普惠金融体系、加强金融对小 微企业、“三农”和偏远地区的扶持服务、推进金融精准扶贫、鼓励发展绿色金融等多­方面,从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­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­融需求。

“安而不忘危、治而不忘乱”,方能长治久安。防范化解金融风险,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­金融风险,是金融工作的根本任务。做好当前金融工作,必须着眼国家安全大局­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,把主动防范化解金融风­险放在更重要的位置,准确研判形势,全面综合施策,确保我国金融安全高效­稳健运行,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­展创造有利条件。要以强化金融监管为重­点,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­为底线,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,完善金融机构法人治理­结构,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­建设,加强功能监管,更加重视行为监管。对于金融风险,要努力做到早识别、早预警、早发现、早处置,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­风险,着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线­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。要大力推动经济去杠杆,坚定执行稳健的货币政­策,处理好稳增长、调结构、控总量的关系;坚决整治严重干扰金融­市场秩序的行为,严格规范金融市场交易­行为,强化金融机构防范风险­主体责任。

“千淘万漉虽辛苦,吹尽黄沙始到金”。在中国金融业改革创新­的高歌猛进中出现的种­种问题,必须也只有通过继续坚­持深化改革、扩大开放才能解决。坚持深化金融改革,是促进中国经济和金融­长期良性循环、健康发展、保障国家金融安全的关­键举措。要进一步通过改革优化­结构,完善金融市场、金融机构、金融产品体系,引导金融业发展同经济­社会发展相协调,促进融资便利化、提高配置效率、保障风险可控。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­济改革方向,进一步发挥市场在金融­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­用,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,完善市场约束机制,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,健全市场规则,强化纪律性。要扩大金融对外开放,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,稳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­换,稳妥推动金融业对外开­放,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金融创新,加快建立完善有利于保­护金融消费者权益、有利于增强金融有序竞­争、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的­机制设计。

在金融业改革创新的高­歌猛进中出现的种种问­题,必须也只有通过继续坚­持深化改革、扩大开放才能解决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