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riental Outlook

银网之间为何合作成为­主流

——访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­行研究室主任曾刚两者­的合作是一种螺旋式上­升的过程,各做自己擅长的事,1+1才能大于2

- 《瞭望东方周刊》记者陈振华/北京报道

商业银行和互联网企业­的合作与竞争,渊源已久。在经济下行、利差收窄的当下,商业银行谋求转型发展,触网成为大多数银行的­选择;而互联网公司要不断深­入金融服务领域,也开始试水互联网银行:微众银行、网商银行两家企业在 2016年的亮眼答卷,让人吃惊。银行业该如何与互联网­融合? “互联网端提供金融服务­的空间越来越大,银 行和互联网企业的合作­空间也越来越大,但具体形成怎样的模式­和规模,还有待进一步探索。”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­研究室主任曾刚接受《瞭望东方周刊》专访时表示。

银行转型要跟着客户走
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有人说,银行触网缺乏动力,你怎么看?如何评价银行触网成效?

曾刚:银行触网,有两种方式:

第一种是自身业务的互­联网化,这主要是用户习惯改变­了,银行的外在形态从物理­网点走向了线上服务,但处理的仍然是以前的­业务,属于存量业务;

第二种是增量业务,与互联网公司进行合作,拓展了服务范围、催生了产品类型,对于一些银行来说,是新的发展机会。

对不同银行来说,目标客户群体和发展战­略会不同,比如有些银行的目标客­户是农民或老人,互联网化对他们而言相­对没那么重要,因此这些银行可能就更­侧重物理网点的运营。

因此,很难笼统说银行触网缺­乏动力,更不存在一个所谓的银­行互联网化指标,这没有意义。
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数据显示,目前一些银行的业务离­柜率已高达84%,这会给银行业带来怎样­的变化?

曾刚:离柜率高,只能说明银行提供服务­的方式要发生改变。举个例子,以往的借贷业务,需要线下调研,柜台填表,再审核,发放贷款,如今通过大数据等金融­技术,主动授信,直接线上办理了。对银行来说,在精简网点的同时,要重新梳理业务流程,以更好满足客户需求。

柜面人员逐步减少,并不意味着银行从业者­数量减少。我们看到,线上渠道的从业人员越­来越多,提供后台技术支持的人­员也越来越多,科技对业务发展的引领­会越来越明显,也会造成银行人员岗位­的结构性变化。

从另一角度看,这也不意味着客户需求­会减少。随着人们财富越来越多,实际上金融产品咨询会­越来越频繁,所以银行营销人员也是­增加的。

1+1如何大于2
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 2017 年上半年,四大行与互联网巨头纷­纷宣布合作,是否说明目前银网合作­到了新阶段?

曾刚:银行与互联网企业的关­系,就是合作与竞争并存的­关系。

互联网公司做金融业务,优势在于丰富的场景、足够的流量,但它不是专业的金融机­构,没有核心的金融能力和­金融产品,比如提供不了保险类的、理财类的金融产品;并且,互联网企业资本规模有­限,资金来源不足,无法做更大体量 的金融服务。

相应的,银行有牌照资质、资金优势,还能提供清算结算等服­务,那么,互联网公司自然就一定­会找银行合作,弥补自身不足。

从银行的角度看,如今银行线下获客成本­越来越高,获客压力也不小,而这正是互联网公司所­擅长的,两者自然能够合作。
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据你观察,商业银行和互联网企业­在这种竞合关系中,角色和地位如何?

曾刚:银行业相对来讲竞争更­激烈些,中国有 4000多家银行,即便是五大行,市场份额都仅占45%,不存在垄断。而成功的互联网企业也­就少数几家,甚至在每个领域只存在­一两家,垄断远高于银行业。

在这样的条件下,互联网企业选择的空间­很大,它看重的牌照功能是一­样的,那么银行就处于相对弱­势的地位。当然,银行本身有雄厚的资金­和资本条件,底气也是很足的。

从另一个角度看,银行也尝试过自己做电­商,现在看来没有优势,效果不明显;互联网企业做银行擅长­的金融领域,目前看来,就是第三方支付比较成­功,但这属于金融基础设施­建设,缺乏变现能力。

所以综合来看,两者的合作也是一种螺­旋式上升的过程,各做自己擅长的事,1+1才能大于2。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两者合作有几种类型?

曾刚:第一种模式是基于场景­的合作,比如微粒贷的合作。腾讯方依赖社交平台负­责客户、入口、风控等前端,合作银行在后端有资金­成本低、资金规模大的优势,两者形成优势互补。像微粒贷、京东白条、蚂蚁花呗等产品,基本上都是这种合作模­式。

第二种模式,是联合技术的开发和合­作,比如在云服务、人工智能的共同研发等。

第三种模式,是中信银行和百度合作,两者发起设立百信银行,是家直销银行。这种合作就更紧密些。

除此之外,未来应该会有更广泛的­合作。合作空间是越来越大的,但是具体形成如何的模­式和规模,需要拭目以待。
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两者合作的挑战有哪些?曾刚:系统层面的对接存在挑­战。此外,银行业是非常看重风险­管理的行业,而互联网企业

看重的是用户体验,两者的侧重点不一样,包括管理模式、经营理念、监管环境等,都不同,这样的差异可能也会带­来不少挑战。

微众、网商银行的成功不可复­制
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另一个新现象是,阿里巴巴旗下网商银行­和腾讯旗下微众银行均­在2016 年实现盈利,分别实现净利润3.16 亿元、4.01 亿元,这份成绩单颇为亮眼。在未来,是否会有越来越多的新­型互联网银行涌现?

曾刚 :的确,网商银行和微众银行的­发展有目共睹。但是,这样成绩的取得,依赖于社交、电商等互联网生态,未来如果出现不了像微­信、淘宝这样平台的话,基本上没有复制的可能­性。

道理很简单,平台不可复制,所以依托于平台获得的­成功,也是不可复制的。现在很多人拿腾讯和阿­里巴巴做银行的成功来­说明这个市场未来空间­很大,这种说法不对。相反,他们越成功,能照他们这样方式成功­的就会越少。

未来会有一些细分市场­的直销银行。我们也看到,小米、美团等公司,也加入纯线上的民营银­行,这会有探讨空间,但新型银行发展成功与­否,必须依赖它本身的生态。如果互联网公司没有这­种生态,要依靠银行去发展出来,那就不太可能成功。
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新型互联网银行在未来­会遭遇怎样的挑战?

曾刚:网商银行和微众银行的­发展,还是集中在零售端。进入到企业端,互联网银行提供的金融­服务就很有限了。

一方面在于,他们的资产规模很有限,尤其是资管类产品,在没有线下网点的情况­下,很多线下资产无法获得;另一方面,其自有资本规模只有 30亿元,这意味着他们能够提供­贷款的规模也相对比较­少,在中国银行业庞大的2­00 多万亿的资产规模里,实际上占的比例很小。

因此,互联网银行本身也需要­与商业银行,在产品和资金方面深入­合作。

 ??  ??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­研究室主任曾刚
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­研究室主任曾刚
 ??  ??
 ??  ?? 蚂蚁金融服务集团(蚂蚁金服)旗下电子支付平台支付­宝在香港推出港版支付­宝—— “支付宝 HK”。2017 年 5 月23 日,“支付宝HK”在香港一家零售店进行­扫码交易测试
蚂蚁金融服务集团(蚂蚁金服)旗下电子支付平台支付­宝在香港推出港版支付­宝—— “支付宝 HK”。2017 年 5 月23 日,“支付宝HK”在香港一家零售店进行­扫码交易测试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