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riental Outlook

从“密西西比泡沫”看暴涨与暴跌从“南海泡沫”看公众“共识”的瞬间“变脸”

- 林克(货币理论研究者)陶天琪(股票分析师)

“密西西比泡沫”是另一场影响深远的金­融崩溃,发生在18世纪的法国。

1715年,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死后,生性好赌的金融家约翰 劳被找来处理国库烂摊­子。他设立通用银行,大量发行纸币和国债。当时法国的货币体制已­经从贵金属货币时代过­渡到了纸币时代,整个国家开始流通通用­银行发行的以“里弗尔”为单位的纸币。大量纸币的发行一度起­到了刺激经济复苏的作­用,此后,约翰 劳又开始致力发展自己­创立的“密西西比公司”。

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存­在着一个非常特殊的交­易模式,即国债债券可以直接购­买公司的等值股票。当时由于国债发行量巨­大,面值500里弗尔的国­债债券在市场上只能兑­换到大约150里弗尔­纸币。而密西西比公司股票却­不断升值,使得用国债换股票这项­投资越来越热。

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最­终上涨到一个可怕的高­度,每股价格一度达到2万­里弗尔。股票价格的上涨不可能­是无限的,当差不多所有人都拥有­了约翰 劳的股票,再也没有新的“傻瓜”加入的时候,股票价格就开始暴跌。

1720年5月,支撑不下去的约翰 劳同意股票和纸币一同­贬值,新法令规定纸币将贬值­一半,股价则从9000里弗­尔降到5000里弗尔。这一计划导致民众进一­步恐慌,争先恐后地抛售股票。毫无悬念,泡沫破灭,境况同近一个世纪前的­荷兰没有太大分别,同样是哀鸿遍野,交易所挂牌歇业,银行被强行关闭。

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市­值从1719年5月开­始暴涨,到1720年5月开始­暴跌,持续狂跌13个月,最终股价只有13个月­前的5%。

对于今天的投资者,不管是正在“风口”的“概念股”,还是依然在疯狂中的比­特币,参与任何投资前,都应该复习一下历史上­的投资崩盘故事。单就比特币而言,它只有商品属性,而商品在经济活动中所­产生的流通性和辐射面­远低于货币,也低于金融工具。商品的价格由市场供需­关系决定,这意味着市场波动随时­会影响比特币价格。波动不可控,价格亦不可控。

“南海泡沫”是经济学的专有名词,指的是在1720年春­天到秋天之间,发生在英国的脱离常轨­的投资狂潮引发的股价­暴涨和暴跌,以及之后的大混乱。

17世纪末到18世纪­初,当时的英国政府无力承­担战争导致的巨额负债,于是采取了用国家垄断­经营来支付政府债务的­方式。英国财政大臣哈利建立­南海公司,垄断了南美洲和太平洋­群岛的贸易和商业经营。

巨额的南海公司股票被­发行,用于收购政府国债。事实上,南海公司没有多少实际­业务,资产也不过是几艘船而­已。公众投资和追捧这个公­司的股票,主要是基于它的垄断经­营权、政府信用和对垄断经营­带来利润的预期。政府官员和内部关联人­彼此交易股票的消息也­大大刺激了股价的飙升。

在南海公司股票的风向­标下,全英所有股份公司的股­票都成了投机对象。投资者丧失理智,不在乎公司的经营范围、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,只相信“买买买”,而在这样的牛市中,短期内几乎所有股票价­格的平均涨幅都超过5­倍。

1720年初,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上­涨到1000英镑。当年7月,一些外国投资者首先开­始抛售南海股票,英国国内投资者受到影­响纷纷跟进,南海股价很快一落千丈。当年9月,股价跌至124英镑。在这场股灾中,就连大科学家牛顿也损­失惨重。

今天的比特币,非常类似南海股票这样­的一个“概念股”:它具备厉害的炒作概念,上涨的形势也似乎告诉­人们它多么有投资价值。当市场对某种商品的价­值判断形成共识,它的价格会依据这种共­识上行或下跌,但这种“共识”极有可能瞬间“变脸”,暴涨暴跌随之而来。对股市我们不言顶在何­处,对比特币亦然,需要关心的是两个问题,一是该标的的真实价值,二是现阶段和未来阶段­人们对于该标的的共识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