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riental Outlook

ICO的前世今生

- 《瞭望东方周刊》记者郭爽/美国洛杉矶报道

“ICO是什么?我真搞不清。我只是跟风投了进去,本想赚一笔,谁知现在一地鸡毛!”网名为“众里寻他”的华裔投资人在美国加­利福尼亚州一个ICO­微信群里抱怨。

烈火烹油般的疯狂之后,首次代币发行(ICO)终于引来监管风暴。作为数字加密货币领域­中的时髦概念,被全世界弄潮儿追逐的­ICO到底是什么来头?

2013 年底,俄罗斯裔加拿大青年维­塔利克·布特林开发出一套基于­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­系 统——以太坊。这套开源系统可让每个­人利用这个系统生成自­己的“虚拟货币”,并将其独立运用到特定­领域。

2013 年,布特林通过发行自己的“虚拟货币”——以太币融资,开启了史上首个ICO 项目。2015 年 7月,成功筹得 1800 万美元(1.18 亿元人民币)资金的以太坊正式上线,不少人将其称为一场风­险投资革命。作为以太坊本身的货币——以太币,更是一度疯涨至 2017 年 6 月的 400 美元(2619 元人民币)。

著名网络安全专家米科·许珀宁接受本刊记者采­访时指出,与比特币相比,以太币显然具有更大的­发展潜力。

2016 年后,ICO开始在全球流行,数十个网站专门提供 ICO发售的消息和论­坛。不少初创企业纷纷效仿,开始利用这一系统建立­自己的“虚拟货币”系统。

从字面来看,ICO从股票市场首次­公开募股(IPO)一词演变而来,意思是企业为了未来发­展,在成立之初就向公众筹­集“虚拟货币”。换个角度说, ICO可帮助那些尚不­能公开发售股票、不成熟的企业绕开 IPO和监管融资。

随着“虚拟货币”交易大幅增加,ICO融资也呈现爆发­式增长。日前,中国国家互联网金融风­险分析技术平台发布的­报告显示,2017年上半年,国内已完成的 ICO项目共计65个,累计融资规模 26.16 亿元人民币,累计参与人次达10.5 万。

与此同时,代币发行融资项目的“野蛮生长”也让金融诈骗、金融传销混迹其中。相当数量的“骗子币”、缺乏备案的融资主体、毫不透明的项目……代币市场可谓鱼虾混杂。

近两年来,本刊记者总能在网上看­到类似ICO圈内“遍地是黄金”的观点,那些关于各种名目热情­澎湃、却又让人捉摸不透的推­销,更不鲜见。

开源平台降低了开发“虚拟货币”以及新技术运用的门槛,但也同时让骗子大有空­子可钻。建立在巨大风险上的伪­机会,无论多么炙手可热,终归是随时可能破灭的­泡沫。

“这是个大问题,”许珀宁对本刊记者说,“当有小聪明出现时,大缺陷也会随之而来”。

 ??  ?? 新加坡的一个地下购物­商场拍摄的一台比特币­自动提款机
新加坡的一个地下购物­商场拍摄的一台比特币­自动提款机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