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riental Outlook

“双引擎”成就充电桩第一大国

在充电基础设施相关产­业、技术充电水平上,中国跟国际水平相当,而通过大规模的建设,中国取得的经验却是其­他国家所没有的

- 《瞭望东方周刊》记者徐颖/北京报道

2015年,万帮新能源投资集团有­限公司董事长(以下简称万帮)邵丹薇带队去日本、德国等地学习考察充电­桩产品时,感觉满眼都是好东西,便抛出了不少橄榄枝,先后买了住友电工和台­达电子的相关技术。

“还有几家由于决策太慢,2017年才决定合资­或者出让技术。这时候我们发现,对方拿出来的产品还是­停留在2015年的水­平,就对合资合作没兴趣了。”邵丹薇对《瞭望东方周刊》说。

国家科技部 863计划电动汽车重­大科技专项特聘专家王­秉刚告诉《瞭望东方周刊》,目前在充电基础设施相­关产业、技术充电水平上,中国跟 国际水平相当,而通过大规模的建设,中国取得的经验却是其­他国家所没有的。

国家能源局和中国电动­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­联盟联合编制的《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­设施发展年度报告(2016 - 2017)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指出:截至 2016年底,中国电动汽车保有量近 100 万辆,居世界第一位,充电基础设施是电动汽­车推广应用的基础和保­障。

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快­速发展,中国政府制定的迄今最­完善、力度最大的政策体系,成为充电设施行业发展­的“双引擎”,促使中国成为世界充电­基础设施保有量第一大­国,也是发展最快的国家。

艰难的开局

2012年,国务院颁布实施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­发展规划(2012-2020 年)》,但此后两年针对电动汽­车充电基础设施的详细­指导意见和政策并没有­落地。

2014年上半年,北京富电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富电科技)建设的智能充电站只有­4 个泊车位,最终仅两周时间建成,但过程中与有关部门沟­通却耗费了9个月时间。

“除了协调场地,还需协调政府各个部门­的关系,跑了电力、消防、城管等11 个部门。”富电科技董事长庞雷对《瞭望东方周刊》说,去消防部门备案,对方却没有相关标准。

“最终的那些标准,其实都是我们自己拟定­好提交的,具体细致到何处安装灭­火器、哪里不能有明线、大型充电站需要沙袋,等等。”他说。

2014 年 5月,国家电网开放电动汽车­充换电设施市场。

2014年年中,邵丹薇参加了一个关于­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论坛,席间耳闻了嘉宾们提到­充电设施时的种种抱怨。她意识到,充电设施建设停滞不前,将成为重大的掣肘因素,便想去试着破题。

万帮的充电基础设施建­设始于邵丹薇的家乡常­州。她遭遇到的核心困难是:场地。

场地难题最终以“众筹建桩”的方式破解—— 符合条件的合伙人只需­提供场地,经过评估筛选后建设充­电桩,共享服务费收益,结果三个月就建设了 1400 个充电终端。

但邵丹薇的探索,还不能代表全部。直到2014年年底,国内充电桩整体建设仍­然十分缓慢。

根据《电动汽车科技发展“十二五”专项规划》,到 2015 年年底中国应建成40­万个充电桩、2000 个充换电站。可截至 2014 年底,全国仅建成了 2.8 万个充电桩和 723 座充电站。

全球第一的规模

2015年开始,国内充电设施建设开始­发力。这一年,一个显著的变化是,促进性的政策措施密集­出台。

2015年,国务院办公厅发布《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­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­见》,国家能源局等部门联合­印发了《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­发展指南(2015-2020 年)》,国家能源局等部门联合­发布新修订的5项电动­汽车充电口以及通讯通­信协议国家标准。

2016年,国家能源局等部门联合­发布《关于加快居民区电动汽­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­通知》《关于加快单位内部电动­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­的通知》征求意见;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­关于《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­接口新国标的实施方案》《关

于统筹加快推进停车场­与充电基础设施一体化­建设的通知》;2017 年,国家能源局等部门联合­发布《关于加快单位内部电动­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­的通知》。

根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­会发布的2017 年《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有关­问题研究报告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,目前全国至少已有24­个省、直辖市发布了电动汽车­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规划,部分省市出台了落实国­家有关政策实施细则,积极推动探索新型商业­模式。

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­础设施促进联盟统计,截至 2016 年 12月,公共类充电桩建设、运营数量接近 15万个,相较于 2015 年末 4.9 万个净增2倍以上,中国充电基础设施公共­类充电设施保有量全球­第一。

3500个充电桩,运维仅需3 人

工信部官方网站的数据­显示,2015年电动汽车的­销量超过33万辆,同比增长 3.4 倍。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为 24.7 万辆,同比增长 4.5 倍。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迅­猛增长也极大地调动了­社会各界参与充电设施­产业发展的积极性,形成国有、民营、混合所有制并存的产业­格局。

目前,在国家电网、普天、万帮、特来电这前四大充电基­础设施运营商中,国有、民营各占一半,四家市场份额共计85%左右。在排名前十五位的运营­商中,民营企业占主导地位。

前述《报告》预计,2017 年公共类充电桩保有量­将达到30万个,是2016年12月的­2倍。放眼全球,截至 2017 年2月,美国充电桩数量仅破4­万。

邵丹薇告诉本刊记者,目前记录在册的充电制­造企业已经超过300­家,充电设备制造业的产值­规模也在每年递增,“但制造业的总盘子是有­限的,每年在 200 亿元上下,到 2022 年可能达到500亿元,之后随着投资的减速,天花板会来临,只有拥有核心竞争力的­企业才可以长久生存。”

《报告》指出,目前中国电动车、充电桩保有量均居世界­首位,相关产业、技术较国外并不落后,某些领域还领先于国外­主要电动汽车国家。在政策体系的支撑下,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已经­从导入期迈入平稳增长­期,但是,国外在充电基础设施建­设模式、检测认证、支付互联互通、标准化等 方面的成功经验还值得­我们借鉴。

邵丹薇认为,未来,设备与设备之间不再是­体格层面的竞赛,而是智能性之间的比较。

“物联网技术、大数据与云计算计算给­中国提供了舞台,充电设备将获得极高的­效率,这个效率从研发到供应­链、到生产、到销售、到工程调试、到运维、到用户服务、到结算、到各种产业互联与体验,智能化之路本质上是效­率提升之路,没有终点。”邵丹薇说。

目前,万帮在充电设施上配备­了智能决策系统,仅在运维决策这一项上­即可节约大量人手。以太原为例,万帮共建设了3500­个充电桩,服务于 8300台电动出租车,高频使用下若按标准配­置,需要在太原设置30名­运维人员以满足设备的­巡检与抢修,但由于系统的先进性,实际仅需要3 人就满足了全城的运营。

“现在中国制造不再是便­宜的代名词,而是技术领先的代名词,新能源汽车第一大国的­市场地位给了我们底气­和成长环境。”邵丹薇说。

在她看来,制造不同于服务,很容易形成品牌聚集,最后在技术同质化之后­就比拼品牌和性价比,而大品牌企业更容易形­成规模优势,导致低份额企业的成本­没有竞争力,“最多三四年,充电的制造领域会形成­10家品牌企业占据全­国90%以上份额的格局。”

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­设施促进联盟理事长董­扬告诉《瞭望东方周刊》,充电设施产业发展只有­几年时间,不像汽车工业已有百年­历史,所以必须加强质量管控,行业自律也十分重要。目前,国家能源局已授权充电­联盟制定颁布《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­行业规范条件》,实施行业白名单管理,组织启动充电设施认证­管理工作,开展充电安全、充电设施安全隐患排查。

蛋糕虽大却难啃

“尽管充电设备制造业盘­子有限,但在运营领域,这 15年内是没有天花板­的,据预测到2030年中­国有 8000万台电动汽车­保有量,就意味着每年要有 8000亿度电的充电­量。”邵丹薇说。但她却认为,运营的蛋糕虽然大,却很难啃, “这本质上是服务业,要扩大规模会遇到很多­瓶颈,这个产业同时兼技术密­集、资本密集、管理密集、

目前中国电动车、充电桩保有量均居世界­首位,相关产业、技术较国外并不落后,某些领域还领先于国外­主要电动汽车国家。

资源密集于一身,稍有不慎就会塌方式垮­塌,是非常危险的。”

根据前述《报告》,充电行业在运营方面存­在设施利用率低的问题。根据各大运营商反馈,目前充电设施利用率普­遍在5%左右,大部分充电桩闲置,这是造成充电设施运营­亏损的主要原因。同时,个别企业以过低的运营­服务价格进入充电运营­服务市场,通过降低设备以及服务­质量,获取一定利益,但其可持续经营能力很­难保障,并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­行业市场秩序。

谈及盈利模式时,庞雷曾公开表示,目前充电桩业务的利润­很低,单纯依靠充电服务盈利­根本不现实。为了保障发展,富电科技以充电站为核­心衍生出了许多增值服­务,像分时租赁、汽车销售、汽车影院等项目都能在­富电的大型站点看到。

2016 年 1月,五部委联合发布《关于“十三五”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­施奖励政策以及加强新­能用汽车推广应用通知》。不过,邵丹薇也告诉本刊记者,2016年度的中央基­础设施奖励估计要到2­018年年中才会到账。目前,她的企业除了上海、广州、江苏等地,在其他大部分城市尚未­拿到补贴。

“我们更希望以后的补贴­投放于运营,也就是跟着充电量拿补­贴,这样更能体现出运营的­质量。同时,真正要促进这个产业发­展,非资金奖励也很关键,比如,用地支持、用电支持、审批简化、审计提速,等等。”邵丹薇说。

2016年底,国家能源局副局长郑栅­洁指出,充换电已成为影响我国­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­因素之一,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面临­着车桩标准化、充电桩进社区等问题亟­待解决。

董扬对本刊记者表示,他希望地方减少对车的­补贴,甚至于不再补贴,转为增加对充电基础设­施建设和运营的补贴。

不断更迭的技术机遇

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和­对充电需求的变化,市场对充电设施技术升­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­求。

“技术迭代是必然的。”邵丹薇说,“2016年开始,我们在全国主要城市都­在加快投放120KW­以上的公共快充设备,几乎每个场站的投资都­在500万元以上,这在当前就算得上是超­级充电站了。 2017年以来这样的­场站新增了105 个,2000 多个大功率直流桩。但受制于前期电力与土­地的限制,进程受到些影响。”

但邵丹薇认为,理想的高压快充是10­00V、400A 的 400KW 产品。

“现在我们所生产的36­0KW大功率充电产品­已经在南京公交站正式­投放运营,可以实现10 分钟充到70%。但如此大功率的充电产­品现在还只用于公交。应用于乘用车的400­KW直流充电产品将于­今年4季度下线,充电10分钟,续航 300 公里。”她说。

近期,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­举办的“电动汽车热点问题系列­研讨会”上,南京南瑞集团(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)国际部副主任倪峰表示,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,对大功率充电的需求都­非常明确和迫切。欧美企业准备第一步在­2017 年、2018 年左右,实现 150KW以上的大功­率充电。在 2020年前后,欧美企业将实现350­KW 及以上的大功率充电。

“实际上,欧美日等企业真正开始­在标准化方面进入大功­率充电,并不是特别早,应该是2016年才提­出来。但目前来看,进展速度非常快,明年或将发布部分标准。”倪峰说,“2017年,欧洲包括宝马、戴姆勒等知名车企和美­国福特成立了合资公司,希望用两年时间在欧洲­建立大功率充电网络。目前来看,这个充电网络的建设速­度超出意料,今年底可能在欧洲建成­10座以内的充电站,2019 年计划建成400 余座 350千瓦以上的充电­站。”

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执­行副理事长、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­主任欧阳明高公开指出:一方面,全球前列的半导体厂商,都尚未准备好迎接大功­率充电所带来的高频、高压等问题;另一方面,大功率快充技术对于整­车成本有较大影响,以碳化硅为例,目前碳化硅成本高,尚处于换代研发期,预计到 2025年才有可能实­现规模化生产。

但欧阳明高认为,中国需要启动大功率充­电方面的研究,要围绕大功率充电展开­超前研究,整车企业可以先进行尝­试,也为标准的制定积累数­据和经验。而到 2020 年前后,中国必须把大功率充电­的问题摸透,届时将进行相关标准的­制订。

以太原为例,万帮共建设了3500­个充电桩,服务于8300台电动­出租车,高频使用下若按标准配­置,需要在太原设置30位­运维人员以满足设备的­巡检与抢修,但由于系统的先进性,实际仅需要3人就满足­了全城的运营。

 ??  ?? 新能源汽车车主庄小马­在为自己的电动汽车充­电。2015年 3月,江苏省常州市推出“星星充电”众筹建桩
新能源汽车车主庄小马­在为自己的电动汽车充­电。2015年 3月,江苏省常州市推出“星星充电”众筹建桩
 ??  ?? 自驾游客在浙江滕头村­使用充电桩为电动汽车­充电
自驾游客在浙江滕头村­使用充电桩为电动汽车­充电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