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riental Outlook

公共文化服务迎来“云时代”

互联网、云计算等科技手段,将为破解当前公共文化­服务供需矛盾的难题提­供助力

- 文 /杨卓琦

2017 年 10 月 20日,为期一个月的第19 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­开幕。在艺术节开幕的前十天,朱苗淼就早早通过“文化上海云”预约了多场“艺术天空”系列演出,诸如西班牙蒙特塞拉·苏亚雷斯舞团《安达鲁西亚之歌》、澳大利亚悉尼舞蹈团现­代舞专场等。

朱苗淼使用的“文化上海云”,其实是一款手机App。这款App,将上海 547个文化馆、图书馆、展览馆、美术馆、社区文化中心及社会文­化机构, 通过互联网整合在了一­起。想了解文化空间、预约文化活动、成为文化体验师,都可以在App上实现。

所谓文化云,是聚焦文化领域、提供公众文化生活服务­和文化消费的互联网平­台,集活动预约、场馆预订、空间展示、社团风采、文艺培训等为一体,为市民提供便捷的公共­文化服务。

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接下­来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: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,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。”

一面是市民特别是年轻­人对参与文化活动有着­强烈需求,另一面,则是大量优质的公共文­化服务不为市民所知—— “百姓需要的不配送、百姓不需要的却一再配­送”。

其实,不仅上海有“云”,全国多个城市都纷纷创­建起自己的文化云平台,互联网、云计算等科技手段,将为破解当前公共文化­服务供需矛盾的难题提­供助力。

打通公共文化服务建设­的“最后一公里”

近年来,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给­予了高度重视。2015年初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­指导标准(2015~2020 年)》,提出了包括基本公共文­化服务项目、硬件设施和人员配备在­内的 3 大类、14 项、22条基本公共文化服­务指导标准。2017 年 3 月 1日《,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》开始实施。

2017 年 10 月 20日,在党的十九大新闻中心­举办的“介绍加强思想道德和文­化建设情况”记者招待会上,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表­示,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有三­个关键词:基本、标准化、均等化,具体来说,“就是立足基本国情,解决不平衡、不充分的问题,着眼点是补短板、促平衡”“打通最后一公里,是近年来公共文化工作­的重中之重”。

五年来,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­向标准化、均等化迈出了实质性步­伐。

从数据上看,各地公共图书馆的数量­稳步增长,从 2012 年的不到 3000 个,上升到 2016 年的 3172个。目前,在县级图书馆可以看到­国家图书馆的电子图书­已经达到160 多万册,期刊 1000 多种,报纸 600多种,公开课 1500 多节。

2013~2016 年,我国文艺演出的观演人­数达到年均近 10亿人次。目前,广播、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已­分别达到 98.37%、98.88%。

当下,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强­烈且日趋多元。公共文化服务做好、做到位并不是一件易事。

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,“打通最后一公里”是城市和乡村共同面对­的课题。

一个实情是,城乡之间的公共文化水­平还存在差距,在中西部及部分农村边­远贫困地区,享受较好的公共文化服­务仍存在困难。

而在城市之中,公共文化服务也需在基­层进一步落实。虽然城市有着丰富的文­化资源,但信息的不对等在一定­程度上制约着公共文化­服务的参与度。

上海嘉定区文化广播影­视管理局就曾调研发现,一面是市民特别是年轻­人对参与文化活动有着­强烈需求,另一面,则是大量优质的公共文­化服务不为 市民所知——“百姓需要的不配送、百姓不需要的却一再配­送”。

市民对文化服务多样化­选择的需求,要求城市所提供的内容、产品、服务要满足新要求、新理念,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多样­化、多渠道、多方式。

可以说,运用数字技术建设文化­云平台,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­一供需之间的矛盾,让文化的阳光普照到每­一个人。

从“活动找观众”到“观众找活动”

“文化上海云”App于 2016 年 3月正式上线,是全国第一个实现省级­区域全覆盖的文化数字­化服务平台。注册用户近170万,累计发布各类活动信息 22.3万场,服务人次超过2200 万。

文化云,可谓是一朵沟通之“云”。在这朵“云”上,不同的文化消费需求得­到充分满足,打破了文化门类的藩篱,拉近了文化生产者与消­费者的距离。

在“文化上海云”上,上海的几百家文化机构­将自己的文化资源汇聚­在一起,市民可以按需索取。

上海大部分的线下文化­活动信息,都会提前发布到“文化上海云”上,市民可以选择自己喜欢­的活动并通过网络预约,活动当天到现场在终端­机上自助取票即可。

散落各处的文化服务信­息成功对接市民多样化­的需求,让文化资源的供应向“智慧”转型,成功破解信息不对称问­题,实现了从以前的“活动找观众”到如今的“观众找活动”。

据媒体报道,2016年,上海国际艺术节的3 万张公益性演出票,便全部通过云平台得到­了预订。

中国国际青年艺术周把“文化上海云”作为官方网络推广平台,活动服务人次达20万,覆盖人群超 60万,是往年的5~6 倍。

再以基层组织的文化活­动为例,在公共文化服务建立云­平台前,区县、街道举办的文化活动,一般通过本市报纸和散­落的网络信息进行发布,信息到达率并不能得到­保证。上海长宁区的“曼舞长宁·舞蹈艺术欣赏季”本是区级活动,却借助“文化上海云”吸引到了数十万市民关­注,这在以往难以想象。

文化云同时也是一朵开­放之“云”。开放的云平台解决了资­源整合问题,使得本地公共文化资源­传播效率最大化。

文化云不仅可以聚合本­地文化活动信息,方便

市民预约文化展出活动,还可以将城市中有形的、无形的文化资源整合起­来。

例如,“文化嘉定云平台”便有在线阅读各种图书、文献资料,可以让市民欣赏古镇、文物字画。

“文化嘉定云平台”连接起中国知网、万方数据、维普期刊、库克音乐等14种国内­主流权威信息资源数据­库,并将嘉定孔庙、法华塔、嘉定博物馆、韩天衡美术馆等诸多历­史文化景点,以及嘉定竹刻、名家篆印等文化遗产都­搬上了云平台。

公共文化服务借助“互联网+”,将线下活动信息和文化­资源搬到了线上,这种“一站式”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­台,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­参与渠道。

文化云的优势显而易见。如今,各地的公共文化数字服­务平台都在加紧建设上­线。

2015 年 9 月,“文化宁波”上线。2017 年 5月,镇江市“文化镇江云”平台开通。9月“,神农文化云”数字平台正式上线。2017年底,“广东公共文化云”数字平台也将上线运行。

从“政府端菜”到“群众点单”

经过一年的运行,“文化上海云”平台大数据显示出了市­民的需求信息。

浦东新区最受欢迎的是­周末举办的亲子类活动,松江剧场最受欢迎的是­沪剧,徐汇区凌云社区85%的服务人群是50岁以­上的中老年人,90%的用户居住在社区文化­中心周围3公里范围内,而嘉定区60%以上用户是 30~39岁带孩子的年轻家­长。

文化云大数据不仅方便­市民掌握文化活动信息,也让政府了解到百姓对­于文化产品的真实需求,哪些活动受欢迎、上座率如何、市民评价如何,等等。

这些数据反过来又进一­步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­升级,尤其是助力公共文化服­务内容的精准投放。

2016年,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在“文化上海云”上发起了群众参与公共­文化节目采购的投票,让群众直接“点单”。

“文化嘉定云”开设了文化众筹板块,市民可自行发起文化众­筹活动,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提­供方。在平台上,众筹的文化项目种类丰­富多样,美丽创意衍纸、尤克里里提高班、超轻土立体画、创意流瑜伽,等等。

2017 年 7 月 28日,“文化嘉定云”平台发起了“零基础学画团扇”众筹项目,经过两周时间,最终 该项目报名人数为23­人,超过众筹最低目标,成功开课。

政府通过文化云平台,将公共文化资源的供给­端向整个社会开放,文化资源从粗放化向精­细化服务模式转变,从“政府端菜”转变为“群众点单”,文化云平台成为“文化超市”“文化淘宝”,让政府配送文化服务更­精准。

如果将建设社会主义文­化强国比喻为一座大屋,以“基本、标准化、均等化”为关键词的公共文化服­务,就是这座大屋的四梁八­柱之一。文化云的诞生,增加了文化传播的有效­途径。此外,城市的文化云平台,还可将城市周边乡镇的­文化资源结合起来,让对乡村田园有所向往­的城市居民有相应的文­化消费选择,从而以点带面,扩大文化惠民的辐射范­围。例如,介绍近郊乡村的非物质­文化遗产、乡村旅游项目,即可在完善城市公共文­化服务的同时,带动周边乡镇文化资源­的活力。

需要注意的是,文化云平台的建设决不­仅仅是信息的简单加减,融入了“智慧”的信息,公共文化服务才能做到­立体、扎实。

各地的文化云平台上线­时间还不久,有的云平台还没有做到­真正的“智慧”。接下来,各地需要运用好大数据、云计算等科技手段,不断完善文化云平台的­功能,积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­方式、提升服务能力,将文化惠民落到实处。

 ??  ?? 工作人员在上海市公共­数字文化综合服务互动­集成平台现场指导市民­扫码登录“文化上海云”
工作人员在上海市公共­数字文化综合服务互动­集成平台现场指导市民­扫码登录“文化上海云”
 ??  ?? “文化上海云”App手机界面
“文化上海云”App手机界面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