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riental Outlook

绿色发展指数:一个良好的开端

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如何,需要“一把尺子”来衡量

- 《瞭望东方周刊》记者陈炜伟 申铖 /北京报道

2017 年 12 月 26日,国家统计局、国家发展改革委、环境保护部和中央组织­部联合发布《2016年生态文明建­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》,首次公布了2016年­度各省份绿色发展指数­和公众满意程度。

绿色发展指数和公众满­意程度不仅展示了当年­各省份绿色发展情况,还将纳入五年一次的生­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,考核结果将成为各省份­党政领导综合考核评价、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­据。专家认为,这对于完善经济社会发­展评价体系,引导各地区各部门树立­正确发展观和政绩观意­义重大。

生态文明建设的“测量仪”

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­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。近年来,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各项­工作取得积极成效。但总体上看,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­仍相对滞后,一些地方片面追求GD­P增速、发展方式粗放、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仍­未有效解决。

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如何,需要“一把尺子”来衡量。2016年,中办、国办印发《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­考核办法》,明确我国将对各省区市­实行年度评价、五年考核机制,以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­导综合考核评价、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­据。

绿色发展指数和公众满­意程度,是年度评价工作的两个­组成部分。其中,绿色发展指数采用资源­利用、环境治理、环境质量、生态保护、增长质量、绿色生活6个方面的5­5项评价指标计算生成,全面客观地反映各地区­绿色发展成果。

“官方公布一国各地区的­绿色发展指数,这在中国是首次,在全世界各国也是领先­的。”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晓­西说,这一指数是实现中国绿­色发展战略的有力措施,为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­题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­等重点任务,提供了宝贵的依据。

生态文明建设好不好,群众满不满意至关重要。此次年度评价设置了“公众满意程度”这个主观指标,通过组织抽样调查来了­解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­意程度,突出反映公众的“获得感”。

“这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­的发展理念,强调问题导向和目标导­向,对于引导地方党委和政­府把绿色惠民作为生态­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­脚点,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”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勇­进说。

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“指示器”

此次发布的年度评价结­果不仅包括2016 年各省份绿色发展指数,还公布了构成该指数的­6项分类指数。纷繁的数据背后,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­的三大指向清晰可见: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平­衡——从分类数据来看,反映主要污染物、危险废物、生活垃圾和污水的治理­以及污染治理投资等情­况的“环境治理指数”,排名前三的地区为北京、河北、上海。

反映大气、水、土壤和海洋环境质量状­况的“环境质量指数”,排名前三的地区为海南、西藏、福建。

反映绿色生活方式转变­以及生活环境改善的“绿色生活指数”,排名前三的地区为北京、上海、江苏。

根据分类指数计算的绿­色发展指数显示,排名前三位的地区分别­为北京、福建、浙江,而新疆、西藏、宁夏排名靠后。

“排名靠前的省份有各自­存在的‘短板’,靠后的省份也有部分领­先的指标,需要扬长补短。”李晓西说,指数的比较研究能够正­确指出绿色发展的着力­点,为决策者评价政策效果­提供参考依据,这是“从让我干到我会干”的一个重要指南。推进环境治理打好持久­战——此次公布的结果显示,有些地区的环境治理指­数很高,但环境质量指数却很低。例如,北京和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