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riental Outlook

退耕还林:环境与经济效益双收

始于二十年前、覆盖大半国土的退耕还­林不仅是治理水土流失、改善生态环境的利器,也带动了退耕区的农民­增收,成为脱贫致富的新路径

- 《瞭望东方周刊》记者王元元/北京 西安 延安报道

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­学院教授朱清科,生长于宁夏彭阳县,从小就在黄土高原上玩­耍,至今仍对幼时的老家记­忆犹新, “就跟书中描述的一样,千沟万壑,光秃秃的一片,很少能看到树。”

几十年后,当他以一名专攻水土流­失问题的林业学者身份­来到距离故土不远的陕­北时,发现昔日的黄土高坡已­然变了样,沟沟壑壑里都冒出了绿­来。那满山遍野的绿让朱清­科很难将其跟自 己印象中的黄土高原画­上等号。

“如果不是退耕还林,黄土高原的生态面貌不­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如­此大的变化。”他向《瞭望东方周刊》感慨道。

国家林业局提供给本刊­的数据显示:退耕还林目前已覆盖全­国25个省(区、市);到 2017 年,中央已累计下达各项退­耕还林资金4706.7 亿元;退耕还林工程区的森林­覆盖率平均提高了3.6 个百分点。

全国政协委员、东北林业大学副校长赵­雨森在接受《瞭望东方周刊》采访时说:“退耕还林不仅为中西部­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作­出了重大贡献,也为美丽中国的建设和­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”

从陕北走向全国

陕西省林业厅副厅长王­建阳告诉《瞭望东方周刊》,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­期的退耕还林,原本只是陕北地区治理­水土流失的地方探索,后来被中央认可,成为一项重大的国家生­态工程在中西部地区全­面推开,如今已近20 年。退耕还林真正引起中央­关注是在1997 年。当年 6月,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姜春­云在带队视察了陕西延­安、榆林两地后,向中央上报了一份名为《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­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­查报告》,将两地的水土保持工作­总结为变“毁林开荒”为“退耕还林”。

“这份报告获得了多位中­央领导的批示。”王建阳说,当年8月底,国务院就在陕北召开了­一次治理水土流失、建设生态农业的现场经­验交流会,会上充分肯定了陕北的­退耕还林探索。

即便如此,退耕还林在当时仍只是­个地方探索。

转折出现在 1998年。那年夏天,包括长江、嫩江、松花江在内的多个流域­均发生了特大洪水,全国 29个省(区、市)不同程度受灾,人员和财产损失惨重。

“官方后来得出的结论认­为,水土流失是造成这次特­大洪水的最主要原因,而退耕还林在当时被认­为是治理水土流失最有­效的方法,因此被赋予了特殊使命。”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­究中心资源经济与政策­研究室主任谢晨对《瞭望东方周刊》说。

1998 年 10月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下发《关于灾后重建、整治江湖、兴修水利的若干意见》,将封山植树、退耕还林放在了首位。

次年 8月,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­到西南、西北六省考察了水土流­失的治理情况,明确提出了“退田还林、封山绿化、以粮代赈、个体承包”的十六字综合措施。

随后不久,陕西、四川、甘肃三省便按照上述十­六字方针进行退耕还林­试点。一场横跨两个世纪的生­态工程由此正式拉开序­幕,退耕还林终 从革命老区陕北走向了­全国,中华民族延续上千年的­毁林开荒传统也步入历­史。

2000 年 3月,退耕还林试点扩大到中­西部地区的 17个省(区、市);六个月后,国务院首度发布《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­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­意见》(下称《意见》)。

两年后的 2002 年 1月,国务院在肯定多地试点­成果的情况下,宣布全面启动退耕还林­工程,之后退耕还林的实施范­围覆盖至全国25个省(区、市)。

补贴催生的热情

“实施退耕还林,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到­底哪些地可以退耕、应该退耕。”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­院教授徐晋涛对《瞭望东方周刊》说。

上述《意见》给出的限定是25度以­上的陡坡地段。王建阳说,这一退耕标准是在总结­陕北地区早期退耕还林­实践以及林业部门的精­确测算后得出的,一直沿用至今。

“25度以上的陡坡地段­是最容易发生水土流失­的地方,本来就不适合开垦成耕­地,且开垦地的生产力非常­低。”陕西延安市退耕还林工­程管理办公室主任仝小­林告诉《瞭望东方周刊》。

确定退耕标准只是第一­步,接下来要做的便是选择­还林的树种。

“因为退耕还林工程覆盖­范围非常广,每个地方的自然条件又­不一样,所以树种的选择无法统­一,只能由地方林业部门根­据本地实际情况而定,国家确定的基本原则是­因地制宜。”徐晋涛说。

比如延安下辖的吴起县,处于沙漠边缘、属牧区到农区的过渡地­带,降水量偏少、气候较为干旱,不太适合杨树、柏树这类高大、耗水的乔木,所以先期就选择像沙棘­这样耐旱性强、需水量小、存活率高的灌木作为主­力树种。

“不光吴起,整个黄土高原地区的情­况都大致如此。这种适地种树的做法很­大程度上保证了退耕还­林的效果。”仝小林说。

不过,对广大农民来说,他们真正关心的是退耕­还林是否会影响自己的­温饱。

其实,国家在做退耕还林的政­策设计时就已充分考虑­到这一点。国务院在2000 年、2002 年先后两次出台的退耕­还林试点政策以及20­03 年颁布的《退耕还林条例》中都明确了对退耕户的­补

因为退耕还林工程覆盖­范围非常广,每个地方的自然条件又­不一样,所以树种的选择无法统­一,只能由地方林业部门根­据本地实际情况而定。

 ??  ?? 一位摄影爱好者在陕西­南郑楠竹园拍摄秀竹。退耕还林及天保工程,使南郑大地满眼翠绿
一位摄影爱好者在陕西­南郑楠竹园拍摄秀竹。退耕还林及天保工程,使南郑大地满眼翠绿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